張柏
摘要:傳統(tǒng)意義上物的概念已經無法涵蓋新興的、需要法律保護的“物”,本文提出構建幵放的民法上的物的體系,隨時接納已經出現(xiàn)并呈現(xiàn)穩(wěn)定狀態(tài)的物。
關鍵詞:物;有體物;無體物
一、物的概述
(一)物的概念
目前學界的通說認為,廣義上的物,泛指世間一切物理上所稱之物,包括動物、植物、礦物,甚至人本身。狹義上的物是指作為物權客體的法律上的物,是存在于人體之外,能夠滿足人們的社會生活需要,并能為人力所支配,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物質客體。
(二)目前我國民法上的物面臨的問題
從“首例虛擬財產失竊案”,到“胚胎案”,再到前段時間“手機號碼的繼承案”,相比之下,以民法上的物為基礎的保護模式更為妥當。但是按照傳統(tǒng)民法上物的定義,我們很難把以上這些涵蓋到其范圍內,并給予一定的保護。
據(jù)此,我們可以構建一個幵放的民法上的物的體系,隨時接納已經出現(xiàn)并呈現(xiàn)穩(wěn)定狀態(tài)的物。這樣就不會因為傳統(tǒng)民法物概念封閉導致財產法體系的保守封閉,能在維護財產法體系相對穩(wěn)定的同時,又不失去靈活性。
二、民法上物的內涵和外延
(一)民法上物的內涵
古羅馬時期,才有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民法上的物。近代以來,市民社會的形成與發(fā)展改變了人們對物的認識,除了自然物之外,還充分肯定人的本能及感官生活在人生命中的價值和意義。歐洲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之后,理性的極大發(fā)展增強了人類的認知能力和對自然的控制能力 ,人對自然控制能力的強化拓展了民法上物的范圍,物的觀念也開始擴張。技術理性的日益發(fā)達與運用前所未有地提高了人對自然世界的認識能力和支配能力 ,原來尚不能為人認識和控制利用的東西在科技的幫助下已進入了人的控制和利用范疇。比如說,以前人們無法控制的電、熱、聲、光等自然力成了權利的客體 ,大洋之海底和宇宙空間正逐漸成為人類探索、開發(fā)的對象。除此之外,近代以來,地上的高層建筑物和地下建筑物比比皆是;衛(wèi)星空間站的建立由此而形成的如何協(xié)調和利用空間的問題也不斷地凸現(xiàn)出來。由此出現(xiàn)空間的問題,形成了空間權和空間法。在民法中的物不斷擴張的過程中,從剛開始的純自然物到人自身的物化,以及各種新出現(xiàn)的物,伴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人們認知的提高以及人們越來越高的需求。
筆者認為,隨著科學技術和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民法上的物也在不斷地隨之更新。我們現(xiàn)在對物的定義相對來說比較封閉,缺乏一定的靈活性,如果堅持民法上的物只能是有體物,就會導致新興的、急需保護的“物”進不來,需要淘汰的“物”出不去。為了解決這種尷尬的局面,我們急需構建一個抽象的民法上的物的概念,能夠涵蓋未來可能發(fā)展成的物,讓民法上的物,順應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的需要,保持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動態(tài)的平衡。
(二)民法上物的外延的厘定
1、虛擬財產權
關于虛擬財產的法律屬性,學界有知識產權說、債權說、物權說等。楊立新教授認為網絡虛擬財產是一種具有特殊性質的物。虛擬財產具備物權要求的排他性、支配性以及管理的可能性、經濟的獨立性等特征,與民法上作為物權客體的物的基本特征相一致,屬于物權中的一種特殊動產,應當將其納入物權法的保護范圍。在司法實踐中,不少法院已經默認虛擬財產屬于民法上的物。比如說,在孟動、何立康網絡盜竊案中,上海黃浦法院判決認為Q幣和游戲點卡等網絡環(huán)境中的虛擬財產體現(xiàn)了網絡公司提供網絡服務的勞動價值,具有財產屬性。該案盜竊罪構成的前提條件是被盜竊的對象屬于民法意義上的物。
2、脫離人體的器官
人是民法上的主體,具有對客體直接支配的權利。物是客體,是受包括人在內的特定民事主體支配的對象。二者有嚴格的界線,人身不能為客體。在我國,尸體也是受法律保護的,尸體是人格的延續(xù)部分或者擴展部分。對尸體的侵害,受害者的近親屬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當人身的一部分和人身相分離時,就成了獨立于人身之外的外界之物,可以成為法律上之物。這在國外立法例或習慣大都承認。在現(xiàn)代社會,醫(yī)療技術發(fā)展日益進步,器官移植、試管受精、輸血等等已經廣為盛行。王澤鑒老師認為,以分離人體的一部為標的契約,不違背公序良俗者有效。生前處分尸體,捐贈器官或供醫(yī)學上的研究,與公序良俗無違背,也屬有效。對于人體分離之部分,在未分離之前應當屬于分離前人身所有人所有,這種對于人身的所有權比對普通物的所有權受到更多公法和公序良俗的限制,如我國法律禁止自然人有償賣血。因為人體不是民法上的物,但與人體分離部分(器官)在不違背善良風俗和公共秩序的前提使用的,可以視為民法上的物。
3、動物
關于動物是否是物,一直備受爭議。不可否認的是,在民法中,人處于絕對的主體地位,對物擁有絕對的所有權,在這種情況下,只要不會違反社會的規(guī)章制度,人可以對物進行處置。對于動物,我們要區(qū)別于一般的物來對待,動物和普通的一般的物有所不同,動物是有生命的,比起其他客體物,其需要人們情感的投入,但是其本質上同樣具有客體物的特征。人對于動物的支配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約束,只有充分尊重物本身的屬性,才能對物進行更好的支配和使用,才能夠讓物的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雖然動物不同于一般的物,但它絕不可能享有主體地位,將動物納入到物的范疇是對物的屬性的一種正確認識。
三、民法上物的類型化
吳漢東教授將民法物分為三類分為:“有體物(有體財產權、無體物(無體財產權、其他權利物(其他財產權)”鄭成思教授主張將財產(民法物)分為三類:“動產、不動產、無形產”;還有學者將民法物分為“無體物、有體物和權利物”。仔細思考一下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學者對物的定義都存在一些問題,如概念混亂、概念不周延、權利的不明確性等。在此,可以借鑒一下德國學者拉侖茨教授的“權利順位”理論。按照拉倫茨教授的觀點,我們可以把民法上的物分為有體物和無體物。有體物分為動產和不動產;無體物分為原始形態(tài)的無體物(比如說空間、虛擬財產等)和改造后的無體物(比如空間權、虛擬財產權等)。按照這種分法,就會把民法上的物全部都涵蓋到。
這一劃分方法可以有效解決傳統(tǒng)民法上的物涵蓋不足的問題。有體物的立法相當于傳統(tǒng)的狹義物權法,無體物的立法則可以囊括所有現(xiàn)有的無體物法律和未來將大量出現(xiàn)的新型物的立法,并且讓無體物法保持開放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