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培育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阻礙,這些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亟需解決的。陌生人倫理問題的解決,需要共同體意識的培育,而這種對于道德與精神上的共同體培育,就可以很好的對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做一觀照視角。從陌生人倫理問題的表現和成因出發,對其問題的解決做一分析,基于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困境的反思,以陌生人倫理的問題的產生和解決作為共同體意識培育的思考,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理論性建議。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同體意識培育;培育路徑
近年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問題成為民族問題、民族理論、民族政策研究的主流方向。從很多學者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發現,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研究視角是多樣的。對陌生人倫理問題的解決,能夠促進社會共同體中個體之間的信任交往,促進陌生人之間的互動,拉近陌生人之間的物理距離與心理距離,促進該群體中的個體之間的陌生關系轉向熟悉關系和融合關系,促使陌生關系向熟識關系的轉化,陌生人個體之間形成利益主體自覺。陌生人倫理與現代共同體意識培育之間存在互為促進、共同發展的緊密關系,陌生人倫理是現代社會中培育現代共同體意識的的倫理前提條件,現代共同體意識有助于促成陌生人倫理體系的積極構建。
一、對陌生人倫理問題產生與解決的思考
(一)陌生人倫理問題的表現
1、道德失范頻發
在當前的陌生人社會,由以前的熟人社會逐漸轉向陌生人社會,熟人倫理為紐帶的的社會關系逐漸被淡化,這就使得以信任為基礎的熟人關系被撕裂。在陌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往往充滿了許多不確定因素,因為人不清楚自己面對的對象的職業、人品、出身等等條件,所以在交往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就會產生責任意識的下降,基于這樣的不確定性,人們所遵循的倫理規范也逐漸模糊,社會倫理意識下降,各類倫理失范事件頻頻發生。例如近年來,頻頻發生的碰瓷事件、食品安全問題、學術造假問題等。
2、陌生人疏離與排斥
陌生人倫理缺失造成了越來越頻繁的倫理事件的發生,導致了人們對陌生人的冷漠、懷疑與疏離。人際交往的實質之一就是思想與心理上的交往,當陌生人倫理的缺失問題出現時,心理上的疏遠就會使交往群體之間產生一種對他人的冷淡、不關注。當人們不再關注除己之外的他人時,自然不會產生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交往收集他人的相關信息的交往意識。
(二)陌生人倫理缺失的成因
1、人際交往的關系變化
在當今社會中,陌生人是獨立自由的、堅持著自己的個性,陌生人社會中存在著無數個陌生的個體,相互作用,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使得群體和個體之間,個體和個體之間的排斥愈發明顯。這種內在矛盾造成陌生人社會無法達到“重疊共識”,對人態度冷漠、產生懷疑,人與人之間變得疏離,陌生人倫理缺失事件頻發。
2、個人自我意識的覺醒
在熟人社會的人際關系中,人與人之間交往遵循倫常、有尊卑之分,社會關系也是有主有從,缺乏個體人格的獨立性,人們的社會活動大多是依賴各個階層和各個組織的權威。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因為其理念的影響——社會生產活動的交換也建立在自由平等之上,法制的逐漸健全——保證了公民的基本權利。
二、陌生人倫理問題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觀照視角
(一)共同體價值觀念薄弱
由于現代社會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打破了地域界限,人們的社會交往愈加開放。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促使現代社會的人與人的關系呈現為以利益為所求的契約關系,人們的個性得到了彰顯,渴望獲得較為平等的分配方式,人人平等,各自有其權利和義務,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寬泛。
(二)族際交往缺乏
在市場化、國際化的今天,大規模的人員流動促使陌生人成為社會的普遍存在,陌生人倫理關系成為社會普遍人際交往關系,人際交往中,人人均存有某種戒備之心,相互之間的社會關注度較低。虛擬的網絡世界也造就了一個人員龐大的陌生人社會,使得陌生人倫理呈現出一種普遍性。
(三)文化認同有待加強
近代以來,我國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不是同步進行的,使得一些民族分裂勢力崇拜本民族文化,境外宗教極端勢力以宗教信仰為紐帶的滲透,他們渴望建立本民族的主權國家,人為地制造民族間的沖突和仇恨,對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和國家安全造成破壞。在陌生人倫理問題下的“我”“他”之辯中可以看出,群體與個體間的關系,個體對于群體的認同往往會影響共同體意識的正常發展,表現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過程中,即“原先認同于部落地區或其他亞共同體的成員,承認他們是這個國家的公民的過程中所出現的種種沖突性危機表現”,這往往會淡化共同體意識。
三、陌生人倫理問題解決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路徑探析的啟示
(一)加強價值觀念引導
價值觀決定國家觀、民族觀,價值引導對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全球化日益顯著,必須要樹立能夠充分反映中國特色,體現中華民族特性,密切與時代特征聯系的價值觀。
(二)加強共同體行為實踐
培育共同體意識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實踐命題,在價值層面上可以理解為“把該共同體轉化為一種團結,而這種團結能對屬于共同體的利益有所推進”。
(三)加強文化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要向各族人民反復講,各民族人民都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各族人民要相互欣賞,相互學習。忽視少數民族文化是不對的,缺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也是不對的,這兩者都要克服?!?/p>
參考文獻:
[1]詹小美,揭錫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涵濡[J].青海社會科學,2019(05):9-16.
[2]李靜,侯小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路徑[J].中國民族教育,2019(10):43-44.
[3]納日碧力戈.雙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39(04):1-5.
[4]張少春.互嵌式社會視域下的民族團結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9(01):48-58.
[5]李尚旗,郭文亮.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面臨的挑戰及路徑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2019(01):62-66.
作者簡介:
撒磊(1996-),男,回族,寧夏海原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民族政策與民族地區發展。
本文系2020年研究生創新項目“在地與在位:“六區”特征對少數民族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影響研究--基于寧夏銀川閩寧鎮的實地考察”階段性成果(編號:YCX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