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鈺 張聰
[摘要] 未來教育是與技術高度融合的、高度開放的教育。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促使教育熱情地擁抱技術帶來的變革,技術包裹下的思維的異化絕不能熟視無睹,謹防“技術決定論”傾向。因此,本文從未來教育的變革趨勢、基本樣態、實踐建構三個角度詮釋生命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充分利用技術的同時還原生命意義。
[關鍵詞] 未來教育;技術應用;生命意識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未來教育將是技術全面滲透的教育,技術看似為教育服務,實際上正一步步侵蝕著人們的思維,產生技術化思維的危機。因此,對這一問題的思考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注重教育技術的革新給人帶來的生命效益,讓技術成為人實現生命價值的輔助手段,始終堅守生命成長。
一、未來教育的變革趨勢:指向學生為本
“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沖破了教育的時空界限,豐富了資源的分布和表現形態,使教學環境從數字化走向智能化,這些轉變為個性化、適應性和選擇性學習提供了廣泛的空間和時間。”[1]如果一味地被束縛在傳統教育框架之下,那么迎來的不是技術應用的挑戰,而是教育本身的挑戰。未來教育指向未來,同時也是對當今教育的反思與延續。因此,對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進行合理分析,對于當前的教育改革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未來教育將突破空間約束,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在傳統教學中,老師和學生會在固定場所開展教學活動。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育成為僅存在于教室里的活動。在封閉的學校中,教材和課堂成為傳授知識的主要媒介,多姿多彩的外部世界被筑起的校墻隔絕,原本活潑靈動的生命個體淪為“考試機器”。教材世界中的教育缺乏生命的活力,學生的視野和學習內容被局限在單調的教材中,無法讓學生產生共鳴。這種與社會、自然、生活相脫節的教育,使具有生命意識的學生異化為“物品”,他們的人格和對生命意識的向往也隨之在抽象、空洞、乏味的知識中被撕裂。
而未來課堂不一定在傳統的教室等固定、封閉的空間中進行,手機、平板電腦等都將成為學習的工具,真正做到隨時隨地學習。“未來的教室一定是云端教室,包括電子課本、電子課桌、電子書包、電子白板……在資源方面,由模擬媒體到數字媒體,再到網絡媒體,資源終將在教育云上,內容達到極大豐富,從而滿足個性化的學習。”[2]未來的教育將會貼近生活、自然和社會,讓學生在豐富的、開放的世界中昂首奮進,將個人生活經驗、相關社會知識與學習更好地結合起來。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推進,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無線通信等新技術,優質教育資源也會隨著文化的交流與碰撞而廣泛流傳,實現優質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因此,未來社會的教育將會是全民參與的教育,不僅僅是學校和教育部門的責任。在未來,人人都是資源的持有者,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因此,教育向更具有平等性、開放性、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二)未來教育將擺脫時間束縛,更加注重終身教育
傳統教育囿于時間軸,時間制約著教育活動,從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再到高等教育,人們根據年齡來接受相應的教育,被看作教育秩序化的形式。正因如此,傳統教育模式下培養的學生和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相矛盾。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的他們認為自己已經學到了知識的全部,并沒有意識到自己與這個社會的格格不入,反而沉浸在自己是“高知”的美好幻想中。精神生活的匱乏和學習觀念的薄弱只會讓人變得呆板和癡傻,最終被社會淘汰。
未來教育將會擺脫時間軸的束縛,重新分布,終止對時間的誤解。在60歲之后依然學習成為一種主流,真正實現“活到老,學到老”,不斷豐富和提升自己。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在《未來的沖擊》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那些沒有學會學習的人。”[3]學會學習意味著要敢于批判和思考,進行思維的創新,具有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孩童時期一直伴隨到生命的終止。“面向2030的教育,強調學習能力的養成和終身教育,是更加可持續的教育。”[4]知識和能力的習得、創造及應用成為社會集體努力的事業。只有終身學習才能培養為社會奉獻的人才,實現人生價值。
(三)未來教育將改善師生關系,開展師生生命對話
當前學校教育對分數的過度追求使教育場域中師生間的交往處于匱乏狀態,教師在講臺上講,是擁有絕對權力的主體,學生只能在下面靜坐、靜觀,是卑微服從的客體,淪為儲存知識的機器。本應是心靈交流、靈魂碰撞的課堂變成了教師的“單口相聲”。
在未來,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課堂并不意味著教師地位的削弱,反而更加需要教師與學生進行情感溝通和生命的對話。重構師生之間的良好對話關系,需要轉變教師的固有觀念。教師對于學生來說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領導者,而是關注學生生命成長的陪伴者。教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學習是未來教師的重要職責。教學不再是教師單向輸出知識的過程,而是師生互動交流、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過程。在未來課堂中,教師的教育觀念不斷革新,教師的生命意識得以提升,更加尊重個體的生命尊嚴,以人為本,開展平等的生命對話,賦予學生自由表達的權利。班級場域內師生關系的割裂問題更能有效解決,這種輕松、融洽的師生關系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未來教育的基本樣態:創造適切教育
伴隨信息技術的變革和知識經濟的到來,未來學校教育的重心從傳授學生知識和技能向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和具備終身學習能力轉變。“從目前來看,‘教育技術領域從來不缺‘方法的創生與運用,它本身就是為‘方法而生的,但缺的是‘方法論,尤其缺乏的是對各種新興技術與教育、方法與人的適切性反思。”[5]如何滿足學生個體對個性彰顯和終身發展的需求,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教育教學對專業性和靈活性的需求,是未來教育所要突破發展的。未來教育旨在為學生創造適切的教育、為師生賦予能力,讓教育為人服務。
(一)學生思維高階化
自“知識改變命運”提出以來,人們往往更關注知識的物質價值,而知識的精神價值較易被忽視。最終學校教育被工具性所奴役,以習得知識為本位的學習內容充斥著人們的學生時代,這讓學生認為受教育的過程原來就是學習和背誦一些固定、死板的知識,對教育產生了極大的誤解。長期以來,學校教育還停留在“記憶、理解、應用”的低階思維階段,這種低階思維給予學生認識世界的能力,卻不足以支撐學生擁有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在未來教育中,未來視域下的課堂不僅有教師和學生,還會有機器。如何避免學生被機器操控?打破傳統思維定式,培養學生以自我為主進行知識和經驗的建構。“更應強化的是人類的自主學習能力,刺激人類反省自身的限度,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值,進入‘機器強,則人類強,人類強,則機器強的良性循環。”[6]信息技術與課堂的深度融合,要求學生能迅速在海量數據中捕捉、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并能夠準確分析這些數據進行遷移與應用。高階思維并不是通過教師傳授而獲得的。學生從低階思維提升到高階思維的過程是教師提供資源平臺,學生自我建構、循序漸進的過程。“淺層學習只注重知識符號的把握,其目標是成為有知的人。而深度學習追求知識的符號學習、邏輯形式學習與內在意義學習的統一,其目標是要成為有學識高度、智慧高度和精神高度的人。”[7]低階思維的教育培養學生成為人,高階思維的教育培養學生成為生命完滿的人,成為終身學習者。
(二)課程體系人文化
雖然學校已經意識到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性,但是分數至上和升學率的壓力迫使學校教育無法掙脫工具理性的牢籠。尤其是在未來技術化的狀態下,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給課堂帶來的革新和便利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讓人較易陷入只重視科學技術的實用價值和工具理性價值的誤區。所以,在未來教育中,要堅持人文主義教育理念,優化課程體系。但“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并非純粹的人文學科的教育,而是溝通自然學科與人文學科,尤其注重發掘科學的人文教育價值,既教育學生正視人與社會、自然、人與歷史、世界的關系,又教育學生在掌握科學的同時,學會正確地對待科學”。[8]未來,各類技術手段涌進課堂,一定程度上會為課堂帶來新鮮感和良好的教學體驗,培養學生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信息技術素養是必然的。在發展信息技術素養的同時,人文素養也必不可少。“人文素養的范疇包括道德、審美、哲學、信仰、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內容,這些內容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特質,是智能體難以涉足的領域。”[9]人文素養的提升更有利于在未來技術化的社會環境中實現自我重塑與升級。因此,要重視人文學科的教育價值,改變人文學科處于弱勢地位的局面。轉變課程評價模式,使課程評價體系多元化,從注重結果的評價模式轉變為注重過程的評價模式,充分彰顯每個個體生命的獨特性。未來學校課程將會充實生命,讓知識的精神價值得以顯露,讓生命的獨特性和靈動性得以展現,讓學生的理性與非理性得以一同顯現,讓學生從存儲固定、死板知識的“收納盒”成為具有靈動性的生命個體,重新燃起對人文精神追求的欲望。人文素養的培養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的人文素養在人文課程的熏陶下得到提升。
(三)教師角色豐富化
未來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并不能削弱教師的地位,教師的部分單調性、重復性高的工作交由機器來完成,具有情感性、創造性的工作仍然需要教師來完成。“離開了情感的涵育,離開了對人性的關照,僅僅靠機器不可能培養出真正的人。”[10]因此,教師要能夠準確掌握學生的生命成長需要,給予精神關懷和呵護,讓學生在未來冷冰冰的世界里,接受有溫度的教育。這就要求教師的角色發生改變,教學者、引領者、陪伴者等各種角色相互交織。一方面,學校教育重心的轉變,學生對生命意識的向往對教師的專業性要求日益增加,不僅包括所教學科的專業性,還包括各學科深度融合的專業性。另一方面,未來教育強調以學生為本,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有教書的職責,還有育人的職責;不僅要在學科教學中履行育人職責,還要兼顧學科教學之外的育人工作,引導學生關愛生命、完善生命。教師角色的豐富同時也要求教師自身的素質和能力隨之提升。“除了需要具備人工智能時代特別需要的‘數字化勝任力‘信息化勝任力等之外,教師的教學想象力、教學創造力等將被置于愈發突出的位置。”[11]未來社會是打破形式主義桎梏進行創新的社會,只有創新型的人才才能在未來社會立足,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具備創新能力的教師。這就需要教師基于自我成長、自我豐富的需求來主動更新知識、觀念和方法,終身學習,不斷追求進步,不斷提高自我要求,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在未來,國家間交往更加頻繁、密切,教師要具備國際視野和國際思維,客觀地將不同文化融入自己的課堂中,讓學生領略不同文化的風采,開闊學生的眼界。
三、未來教育的實踐建構:始終堅守生命邏輯
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早已超越作為外在工具輔助的作用,逐步浸透在教育的方方面面,使技術從外在工具一步步成為教育的內生要素,推動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形式和內容的變革、教育體系的解構和重構。無論怎么改變,不變的是教育的本質,在掌握知識和技術的同時,堅守生命的健康成長與發展,使技術服務于個體生命成長。
(一)尊重生命的主體性地位,復歸生命
“在一定的意義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12]在進行生命教育時,尊重教師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不斷得到提升,教育觀念得到不斷更新。在未來技術化的狀態下,教師依然能夠守護學生生命健康成長,為學生帶來良好的教育,避免學生跟著機器走。在未來教育中,一方面,受教育者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避免被機器控制;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得到精神世界的升華,追思教育形而上的意義,在自我生命建構過程中實現生命超越,具備操控機器的能力。未來很多職業和崗位必將被人工智能不同程度地取代,如何能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實現人生價值?如何能避免機器吞沒人們的價值觀?如何能防止人們機械地思考?教師不僅要看到技術為學生學習帶來的高效率,還要看到技術為學生帶來的生命效益,培養學生的獨立自我意識,實現教師能夠真正地享受教育生活,學生能夠真正地享受學習生活的終極目標。從根本上來說,未來教育培養的人才能夠主動、自如地操縱和控制機器,并將其轉化為促進自我教育、自我生命成長的輔助手段,走向“真、善、美”。
(二)培植學生的生命信仰,傾聽生命
在未來視域下,人們所推崇的教育技術是引領學生擺脫重重困境、不斷激發生命潛能的技術。“學校是個生命場,學校要有生命質感。”[13]未來的學校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地方,在技術廣泛應用于課堂的同時,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和生命成長性。技術的出現,必然會帶來一些替代。“技術對人的替代,表面上是功能的替代、感官的替代、經驗的替代和職業的替代,在其深處,則是技術的邏輯、機器的邏輯,替代了人的邏輯和生命的邏輯。”[14]如何能夠在未來教育中,讓學生掙脫囚禁生命意識的牢籠?在信息爆炸的未來,要堅持發揮教育的引領作用,培植學生生命的信仰。教師在傳授經驗的同時,也要進行信仰教育,讓受教育者感受到生命信仰的價值。在感受的同時,引領受教育者直面生命、直擊心靈,勿忘要讓自己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這一初心。教育不僅要教學,還要育人。在未來教育中,讓受教育者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要對其進行生命與心靈的引導、思維的開發、品德的涵養,培養受教育者敢于挑戰未知的勇氣與信心。教育要引導受教育者學會愛與被愛,學會追求有意義的存在與價值;引導受教者學會學習,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最終在未來未知的社會中得以發光、發亮。“不忘學校是個生命場,才不會無視每個生命的重要,才不會忘記生命成長的重要。”[15]如此,教育積極的、正面的力量展現得淋漓盡致,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并轉化為內生力量,為自己那飄忽的靈魂尋得一處安放之地,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注重教育的情感交流,關懷生命
未來的社會必然是人機共處的社會,教師—學生的雙向關系轉變為教師—機器—學生的新型三角關系。如何讓學生在面對機器時堅守生命底線,師生的情感交流在平衡二者關系中產生重要作用?教師的情感不僅局限在教學中,在與學生溝通交流中也要注入情感,這種情感交流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情感的本體價值,體現人文關懷。“世界變動不居,未來學校教育也將面臨各種變革。緩解這種快速變動給學生帶來的危險感,是機器不能完成的任務。這種心靈安撫工作只有和學生具有同樣情感體驗的班主任才能完成。”[16]教師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這種價值需要依靠教師個人的表達能力、理解學生的能力、與學生溝通交流的能力和共情能力才能凸顯出來。教師的言傳身教和榜樣作用,人格魅力的渲染,師生間的情感互通,生生間的真誠互助是冷冰冰的機器取代不了的。教師的共情能力促使師生在對話中感受內心的觸動,從而站在生命的高度去思考和分析問題,投入教育實踐中。師生在享受技術帶來的便利的同時,能夠感悟生命的價值,積極追求生命的意義。師生在面對意見沖突與分歧時,也能夠保持情感的穩定,互相尊重和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師生進行真誠地分享與合作,培養創造性思維與批判性思維,共同成長和進步。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與生命堅守并存的未來教育既能夠授予學生生存的知識和技能,又能夠引領學生堅持自我,實現生命超越。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青年基金“選課走班背景下班級形態變革與班級生活重建研究”(項目編號:19YJC880127)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盧曉中,王勝蘭.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歷史審思與未來路向[J].江蘇高教,2019(12):6.
[2]楊宗凱.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展望——未來教室、未來課堂、未來學校、未來教師[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18):15.
[3]托夫勒.未來的沖擊[M].蔡伸章,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225.
[4]杜占元.面向2030的教育改革與發展[J].教育研究,2016(11):6.
[5][6]李政濤,羅藝.面對信息技術,教育學理論何為?[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4):9,10.
[7]袁國超.基于核心素養的深度學習:價值取向、建構策略與學習方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8):4.
[8][9]于偉.終極關懷性教育與現代人“單向度”性精神危機的拯救[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96.
[10]吳河江,涂艷國,等.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風險及其規避[J].現代教育技術,2020(4):23.
[11]李政濤.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文主義教育宣言[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7(5):9.
[12]葉瀾.教育理論與學校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13][14]葉瀾.“新基礎教育”內生力的深度解讀[J].人民教育,2016(Z1):37.
[15]李政濤.現代信息技術的“教育責任”[J].開放教育研究,2020(2):19.
[16]于偉.未來班級——高技術與高情感平衡[J].教育科學研究,20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