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華
摘要: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是推動農業產業融合的重要載體,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根本遵循。本文首先闡述了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意義,分析了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存在的四個方面問題,提出了規劃引領、資金支持、加大科技投入的對策。
關鍵詞: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研究
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是安天下的產業,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2019年國務院1 號文件提出:“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聯合體,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現代農業園區作為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載體,加速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催生一大批新的農村市場主體,這有助于從根上解決農業發展問題,明確農業建設的方向和發展的重點,為“三農”打開了新的工作局面,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
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園區功能定位不清晰?,F代農業園區在建設發展的過程中,由于缺少縝密的市場調研,不注重前期的產業規劃,造成園區產業定位同質化嚴重,園區產業的關聯度不高,缺乏突出的產業優勢,導致區域范圍內的產業同構、產能過剩。
(二)園區投資資金不足?,F代農業產業園由于地方政府財政支持能力有限,存在項目整合、資金捆綁不到位、使用不充分等問題,致使園區配套設施建設緩慢,造成園區水、電、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薄弱,無法滿足企業入駐園區的承載能力。
(三)園區科技含量不足?,F代農業產業園的科技屬性決定了其在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雖然我國在農業發展中十分注重產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在農業發展方面引入優秀的科學技術。但由于園區專業性人才相對匱乏,技術力量相對薄弱,造成農業技術成果轉化能力較低,園區的科技化含量不足,制約了農業產業園的規模化發展。
(四)園區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建設旨在帶動周邊農戶發展致富,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然而,在實際建設過程當中,園區缺乏專業的管理團隊,管理者職責劃分不明確,產業鏈關聯程度不大,加之農民的接受能力有限,培訓機制的不完善,造成園區沒有發揮好示范引領作用,對周邊農民的輻射帶動能力較弱,沒有達到共同致富的目的。
三、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途徑
(一)規劃引領,明確園區的發展方向。規劃是行動的指南,只有建立現代農業園區的整體觀念,加強園區的規劃編制,才能明確清晰的發展思路。首先,要加強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工作指導,建設現代農業園區要有大局觀念,園區的規劃編制要切合當地經濟社會的實際狀況,與當地產業基礎、經濟實力、資源優勢、發展區位、環境容量等承載力相切合,明確發展的思路和園區功能的定位。其次,各地在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中,不可千
篇一律,不能搞一刀切,防止園區產業趨同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問題的發生。要結合當地的資源稟賦、農產品品牌、文化傳承等特色,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突出園區特色,才能造福農民。第三,要按照中央要求,根據農業農村部、發改委等部門的規定,加快培育區域內典型的特色園區,發揮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以點帶面、示范引領的作用,促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資金支持,完善園區建設的硬件條件。加強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必須需要強有力的資金作為保障。從國家層面來看,中央財政要制定專項資金,通過列支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發展預算,引導資金向農業產業園傾斜,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到農業園區建設之中,調動園區業主的建設積極性。從當地政府層面,要積極拓寬融資渠道,積極向上爭取政策支持,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向園區傾斜,破解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問題,提升園區項目入駐的承載能力。從社會金融機構層面,要重點支持現代農業園區項目建設,給予金融重點傾斜,創新投融資產品,實現金融機構與農業園區的精準對接,形成社會各界多元參與的投入格局。
(三)加大科技投入,發揮科技在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作用。政府要加強對農業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不斷提高他們指導和服務園區建設的能力水平。要把綠色、無污染、無公害、有機產品作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重要方向,引導園區加強與周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邀請專家教授來進行講課,針對園區發展遇到的農業技術問題,共同加大科技攻關力度,將新技術、新產品應用到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之中,提高園區的整體科技含量,加快培育新品種、新產品,打造園區的知名產品品牌,提升園區對區域內的輻射帶動能力。
總之,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建設已經成為當前農業發展的當務之急,因此,要從農業振興的角度出發,強化園區的功能定位,加強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技術的科技轉化能力,更好地促進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桂花,胡小朋.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與發展方式思考[J].中國農技推廣.2020(06):155-157.
[2]?? 馮木興.廣元市昭化區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的實踐探索[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03):102-104.
[3]?? 曾浩.落實發展戰略抓好重點工程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區[J].中國農墾.2020(04):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