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尚成
摘要:近年來,國家積極鼓勵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各地也都相繼出臺了扶持政策,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方興未艾。本文根據實際工作情況,總結出了幾種發展模式,希望能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起到參考作用。
關鍵詞: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農村集體經濟是發展農村經濟、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基礎性、長期性工作,對于解決“三農”問題,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地位,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重大的意義。
只有集體經濟發展了,各類公益事業才能得到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才能不斷完善,農村社會各種不安定因素、矛盾糾紛才能從根本上得到消除。村集體經濟變強了,村民變富了,村莊的文化娛樂活動增多了,村民的精神生活自然越來越豐富。尊老愛幼、遵守公德、助人為樂的良好風氣也就會慢慢形成,社會也就更加和諧穩定。
借鑒省內外村集體經濟發展典型事例,結合我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提出以下幾種發展模式。
一、資源類模式
集體資源是指村社擁有的土地、林地、荒地、水面、灘涂等資源,村社將這些資源進行發包、投資、入股等獲得收入,就是資源類模式。
1、發包模式。如:我市白旗鎮嘎呀河村將機動地發包,每年收入都在15萬元以上。我市平安鎮金星村每年發包機動地收入都在20萬元以上。
2、入股模式。如:寧夏青銅峽市五星村成立了水稻種植合作社,村集體從村民手中流轉800畝土地,種植水稻,并與中航鄭飛塞外香公司簽訂產銷合同銷售水稻。2015年,村黨支部結合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工作,將水稻種植合作社進行股份制改革,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建立起“地權變股權、農民變股東、收益有分紅”的增收模式。合作社的改制,除了讓入社農戶享受土地股份的保底一次收益分配外,還享受集體資產和合作社經營收入帶來的二次浮動分紅,村組年收益也達到18萬元。
3、操作步驟。
一是村社應當建立健全集體資源臺賬,進行基礎性登記和流動性登記。基礎性登記的主要內容包括:資源的名稱、類別、坐落、面積、四至等;實行承包、租賃經營的集體資源,還應進行流動性登記,流動性登記的主要內容包括資源承包、租賃單位(個人)的名稱、地址,承包、租賃資源的用途,承包費或租金,期限和起止日期等。
二是對集體資源進行及時梳理整合。村社每年年末要對集體資源進行梳理,對沒有發包的和即將發包到期的集體資源進行標注,為下年初發包做好準備。
三是對集體資源進行依法依規發包。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吉林省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制定集體資源發包方案。
四是民主決策。農村集體資源發包、投資、入股等屬于“三重一大”事項,都要履行“六步工作法”民主決策程序,即:黨支部提議、村“兩委”聯席會議商議、黨員大會審議、議案公告、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決議、結果公布。
五是簽訂集體資源發包合同。合同要采取書面的形式,并統一編號;合同文本要規范,要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違約責任等。
二、資產類模式
集體資產是指村社所有的房屋、建筑物、機器、設備、工具、器具和農業基本建設設施等固定資產,村社將這些資產出租等獲得收入,就是資產類模式。
如:我市上營鎮鐵東村,利用村自有辦公用房臨街優勢,將其中一部分裝修后出租,每年可獲得租金收入1 萬元。我市溪河鎮溪河村利用村自有房屋臨街優勢對外出租,每年租金收入都在20萬元以上。具體操作步驟同資源類模式。
三、提供服務模式
指村社利用集體資產資源為農戶、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等提供服務,收取服務費,就是提供服務模式。
1、村社有資產資源,如:吉林省鎮賚縣鎮賚鎮架其村利用已經撤并的小學校田,投資1262萬元,建設蔬菜大棚園區、奶牛園區、養羊園區,吸引農戶和企業入駐,村集體每年可增加收入65萬元。
2、村社沒有資產資源,如:江西省鉛(yan)山縣火田村與鉛山縣鯉魚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種植西瓜,公司為了進行規模化經營,降低生產成本,需要村提供3000畝左右農田。村兩委通過發動老黨員、老村干部、退休教師、種植能人等挨家挨戶做村民思想工作,最終從農戶手中流轉過來3000畝土地,并與農戶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然后村又與公司簽訂了生產經營合作協議。公司承租土地后,對地塊進行了統一規劃、統一平整,開展了機械化、集約化經營。通過村企合作模式,該村實現了公司、農戶、村集體三方共贏。通過為公司提供生產服務,村按每畝每年50元的標準收取生產服務費用,村集體每年增收15萬元。
四、村企合作模式
指村社利用集體資金、資產、資源以參股、聯營、合作方式與企業經營,獲取收入,就是村企合作模式。
如:我市天德鄉三梁村利用村集體土地1 公頃和資金50萬元入股當地一家生豬養殖企業,2016年獲得分紅收入18萬元。我市法特鎮法特村,將資金50萬元入股當地一家米業,每年獲得分紅收入6 萬元。
五、村社合作模式
指村社利用集體資金、資產、資源以參股、聯營、合作方式與合作社經營,獲取收入,就是村社合作模式。
例如:梅河口市龍頭村充分利用山區林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結合退耕還林,村里成立了豐裕中草藥種植合作社,種植芥梗、玉竹等中草藥5000畝,引進丹東群康土特產加工廠,形成了原材料就地收購加工銷售的產業鏈條,為村集體創收20萬元。
六、辦企業模式
指村利用資金、資產、資源優勢與其他經濟組織合作或獨立辦企業經營,增加集體收入。
如:重慶市秀山縣興隆坳村由村集體出資150萬元,與秀山縣心源湖生態旅游專業合作社共同組建秀山縣心源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村集體占股51%,心源湖占股49%。已建成集休閑、競技、野釣于一體的垂釣中心和集餐飲、娛樂、住宿于一體的心源湖農家樂。垂釣中心先后成功承辦全國、重慶及周邊省市區域巡回比賽、商業賽事。同時堅持農旅融合、以旅興農,舉辦“走進興隆坳、品味生態農業”“年俗文化節”等活動,2016年全村接待游客2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230萬元,村集體按照比例獲得收入30萬元。
七、資金打捆使用模式
是指村與村聯合起來,選擇一個好企業,將上級補助資金或自有資金共同投入到該企業,獲得分紅,增加集體收入,具體要按照以下步驟操作。一是不局限于本鄉本村,要在全市范圍內尋找好企業。好企業的標準應該是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公司主營業務突出、商業模式簡單清晰、產品具有核心競爭力和領先的市場優勢、好的管理團隊和企業文化等。
二是與企業洽談,看是否有融資需求及資金需要量多少。
三是在確定了企業有融資需求及需要量后,尋找有投資意向的村。四是按照《吉林省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制定集體資金與企業合作方案,在履行民主決策程序后進行。
五是簽訂村企合作合同。合同要采取書面的形式,并統一編號;合同文本要規范,要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違約責任等。
六是需要企業提供擔保物,以免企業到期無法歸還資金時,處理抵押物。抵押物可以是商品門市房、辦公用房、廠房、機器設備、車輛等,并簽訂抵押合同。
八、發揮本地優勢
指村集體依靠當地優勢,發展產業,增加集體收入。
如: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吳岳村依靠本村適宜繁育苗木的優勢,按照“村集體主導、合作社運營、全民投入、按股分紅”的辦法,發展苗木繁育。由兩名村干部發起組建成立專業合作社,將村集體機動地及農民的承包地流轉整合后,交給合作社統一管理經營,收益由合作社統一按比例進行提成分配。到2017年,全村投資2000萬元,流轉土地栽植云杉、油松、櫻花、雪松等常青樹1000畝,定植云杉70萬株、黑核桃5.8萬株、新疆核桃2萬株1680畝,建成101萬余株的育苗基地600畝。村集體每年增加收入30多萬元。
九、結束語
除以上八種模式外,可能還會有第九種、第十種等其他發展模式。總之,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各村一定要結合本村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進行。同時合理分配使用收益是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內生動力。村可以將獲得的收益用于擴大再生產、為村民分紅、用于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等。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組織部組織二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案例選》(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