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冰,朱 列
(1.四川衛生康復職業學院,四川 自貢 643000;2.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四川 自貢 643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醫學影像檢查設備更新換代非常快,新技術層出不窮,但醫學影像設備昂貴,其購置費和運營成本都相當高[1],多數學校的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建設經費投入不足,實訓條件不能充分滿足學生實踐技能訓練的需要,且大多數學校“雙師型”教師比例不合理,專任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很少深入臨床一線,教師的專業技能也很難跟上影像新技術的發展。2014年年初,自貢市委、市政府從自貢市建設川南醫療衛生高地及教育高地的發展戰略出發,整合醫教資源,將自貢最大的兩所國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自貢市第一人民醫院、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作為學院附屬醫院,兩所“三甲”附屬醫院為我院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根據《四川省“十三五”(2016—2020)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的要求:未來5年要加大縣級及以下基層醫療機構投入和民營醫療機構規模;CT、MRI、DR、超聲設備、核醫學設備、放療設備等更加普及,分級診療促進基層醫療機構、民營醫療機構發展迅速,全面實現遠程醫療服務(包括遠程影像診斷),獨立建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據2017年我省行業調研分析顯示,未來5年醫學影像技術人才需求量缺口7 000人左右,主要面向民營醫院及鄉鎮衛生院,見圖1。因此,專科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主要是培養面向中小規模醫院,適應期短、上手快、能獨立操作多種影像檢查技術的應用型人才[2]。
通過對川渝地區60家醫療機構,2015、2016、2017三屆畢業生就業跟蹤調研(見圖2),用人單位普遍看重畢業生的人文素養,非常看重畢業生對專業知識及專業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較為看重計算機及英語能力,也看重畢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溝通協作能力、創新能力及團隊精神。

圖1 四川省未來5年對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需求量

圖2 用人單位看重的崗位能力分析
通過連續3年對川渝地區各級醫療機構廣泛調研,進行行業人才需求及崗位能力分析,根據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主要從業范圍,確定了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及相應的能力要求。組織專業建設委員會進行專家論證,確定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適應醫藥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現代醫學影像理念,掌握醫學影像技術與診斷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備熟練的技術操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及創業意識,能適應各級醫療機構放射科、超聲科、核醫學科和放療科等相應技術崗位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在畢業生就業跟蹤調研基礎上,聘請附屬醫院放射科、超聲科、核醫學科、腫瘤科專家共同分析影像技術各崗位對學生能力要求,梳理出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崗位勝任力主要包括七大核心能力:臨床實踐技能與醫療服務能力、職業精神與素養、醫患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醫學知識與終身學習能力、創新創業能力、信息與管理能力[3]。為增強學生崗位勝任力,培養具有扎實專業基礎、實踐應用能力強的高質量及高水平的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我們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并實施了基于崗位勝任力的“院校共育、崗位導向”人才培養模式。其內涵包括:共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以培養學生影像技術崗位專業能力為主體,人文素養及可持續發展能力并重的“一體兩翼”的課程體系;共同研究并制定課程標準;開發以崗位工作流程為主線的校本教材;共同探討并形成以崗位勝任力為核心的考核評價標準;在教學實施上,由學院專職教師和附院兼職教師組成課程組討論并制定授課計劃,共同承擔理論及實訓教學任務;積極探索并實施以案例為導向,以崗位工作流程為主線,融“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方法。
學生通過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對專業的理解更為深入,學習積極性普遍得到提高。學生在個性發展上顯得更為健康、全面,其果斷性、自信心、創新能力都表現出了優勢,近3年畢業生就業率均為100%,用人單位廣泛認為四川衛生康復職業學院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學生專業技能扎實,具有創業意識和創新能力,獲得了較高的社會認可度。在連續四屆全國職業院校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實踐技能大賽DR、CT、超聲及影像診斷比賽項目中均獲得多項一、二等獎的優異成績。
自2014年初“一校兩附院”體制運行以來,我們重新規劃并建立影像實訓中心。包括滿足學生基本技能訓練的校內實訓中心和進行專業技能訓練的附屬醫院實訓中心,軟、硬件條件都得到了極大改善,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構建了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實訓及實踐平臺。(1)校內實訓中心:設置了X線設備與維修、電子電工、模擬CT、模擬MRI、多媒體閱片室、超聲實訓室等。附屬醫院退役下來的CT、DR、MRI、胃腸機等影像設備也安裝在校內影像實訓中心,學院的影像設備總值達到2 500萬元,滿足了學生基本理論實驗、基本技能訓練以及臨床情景模擬訓練。學院多媒體閱片室通過PACS和附屬醫院影像科聯網,為專業課程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同時學生利用業余時間直接抽調醫院的病例,學習的時間、空間不受限制,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2)附屬醫院實訓中心:附屬醫院機房的設置也按實訓室要求加大面積,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同時擁有GE、菲利普、西門子、萬東等公司的各型CT、MRI、DR、DSA SPECT、彩超、直線加速器等設備。為學生崗位體驗、臨床見習、輔修方向班、課余跟崗實踐等提供了有力保障。學生在校期間就接觸不同廠家、不同型號的設備,大大縮短了實習及就業的崗位適應期,提高了學生崗位適應能力。
“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是提高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醫學教育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思路,是學生專業能力提升、職業素質提高、職業道德形成的重要途徑[4]。
我們依托附屬醫院資源,依據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就業崗位群的能力要求以及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根據學生對專業認知和知識的學習進度構建了多元化實踐教學體系,包括分階段崗位體驗、校內基本技能訓練、校內仿真模擬實訓、附屬醫院臨床見習、假期社會實踐、課余跟崗實踐、輔修方向(CT、MRI、超聲、放射治療)技能培訓班、實習前技能培訓及考核。同時制定分層次、不間斷、個性化的實踐教學實施方案。如崗位體驗重在對影像技術各崗位的崗位職責、工作流程、醫患溝通、輻射防護、操作技能、技術參數等方面的認識。導師制課余跟崗實踐是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分小組在導師指導下進行技能操作,將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而輔修方向班的開設強化了特定崗位的實踐技能,滿足了學生不同層次的就業需要,提高了就業競爭力。多層次、多形式的實踐教學模式將校內仿真模擬實訓和醫院真實職業環境相結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實現了學校教育與臨床實踐的無縫對接,學生在多元化的實踐活動中增強了動手能力、擴大了知識面,提高了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和學習自主性,見圖3。

圖3 多元化的實踐教學體系
自2014年初“一校兩附院”體制運行以來,我們遴選一批具有較強臨床實踐經驗、較高學術水平和較強教學及科研能力的熱愛教育事業的臨床一線業務骨干、行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定期參加教研、教改活動,提升教學能力,并實行動態考核管理,不斷優化結構,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建設、課程教學、實驗實訓指導、技能培訓、臨床見習和實習指導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學院專職教師定期到附院進行專業技能學習,每周參加附院影像科業務學習,不斷提高專業及科研能力。醫學影像系現有專兼職教師45人,均為“雙師型”教師,以“專業教師去醫院,行業專家進課堂”為途徑,著力建設專業教學團隊、課程建設團隊、科研技能團隊,整體提高教學團隊職業素質和專業水平。近三年申報各級科研課題15項,在各級刊物公開發表論文6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2篇。
經過4年的探索實踐,“院校共育、崗位導向”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成效顯著,師資力量不斷壯大,實踐教學環境大大改善,教師能力不斷提升,學生基礎理論更加扎實,更能融入醫院的企業文化、團隊理念[5],實際動手能力大大提高,臨床應用能力明顯增強,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創業意識與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