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曼
(南京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高等中醫院校要對中醫學生進行職業精神培育,以向社會輸送合格的中醫從業人員。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中醫學專業(暫行)》中,提出了中醫專業畢業生應達到的基本要求,即具備良好的人文、科學與職業精神[1]。為了深入了解中醫院校中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狀況,為高等中醫院校中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筆者對南京某本科中醫院校中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狀況進行調查研究,并分析相關問題的影響因素。
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方法,就南京某本科中醫院校中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工作進行調查。在樣本選擇上,涵蓋本科各年級中醫及相關專業學生共2 000人,其中,中醫專業385名(19.25%)、中醫臨床專業328名(16.40%)、針灸推拿專業321名(16.05%)、中西醫臨床專業285名(14.25%)、營養專業189名(9.45%)、康復專業188名(9.40%)、醫學影像類專業165名(8.25%)、婦產科專業53名(2.65%)、養生專業56名(2.80%)、兒科專業30名(1.50%);女生1 033名,占51.65%,男生967名,占48.35%;五年級學生500名,占25.00%,一至四年級學生分別有375名,各占18.75%。
從專業思想、職業道德、對職業內涵的認識等方面設計問卷,開展調查;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對學生進行訪談,并參考其他學者的相關訪談結果。
用EpiData 3.02軟件錄入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本次調查涵蓋不同年級、性別、生源、政治面貌的學生,調查問卷共發放2 000份,收回1 971份,其中有效問卷1 863份,有效回收率93.15%,調查結果具有代表性。
中醫學生的專業思想指中醫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態度、看法和認識等。從專業特點出發,對中醫學生進行專業思想調查。
2.2.1 大部分學生熱愛中醫專業,愿意從事中醫事業 學生具有穩定的專業思想和職業信念是中醫教育目標之一,是中醫學生成才所必須具備的條件。關于“報考中醫專業的原因”,選擇“個人喜歡”的占48.57%,選擇“家長意愿”的占35.13%,選擇“社會認同”的占10.21%。從調查結果來看,入學后,大部分中醫學生能夠正確認識中醫專業,愿意把中醫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認為自己能夠勝任未來的職業醫生角色;有一半的學生認為中醫是未來理想的職業,認為社會對中醫是認可的。
2.2.2 部分中醫學生專業思想不穩定 調查顯示,在報考中醫專業的學生中,50.87%的學生不是第一志愿,20.97%的學生在校期間不能認真學習專業知識,28.57%的學生不愿意把中醫作為終身職業或無所謂,38.45%的學生認為中醫專業不是理想專業(見表1)。此外,還有一些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不認真,專業基礎薄弱。

表1 中醫學生專業思想(%)
中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目的是“通過醫德教育,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將來成為既有淵博的醫學知識,又掌握操作技能,同時具備高尚的醫德、崇高的醫學敬業精神,德才兼備的醫務人員[2]。良好的醫德教育有助于增強學生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3]。筆者就中醫學生職業道德及其對醫生職業內涵的認識進行調查,結果見表2、3。

表2 中醫學生職業道德(%)

表3 中醫學生對醫生職業內涵的認識
2.3.1 大部分學生有較強的職業道德意識 從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學生理解并愿意踐行中醫“大醫精誠”“醫乃仁術”思想,關注并愿意幫助困難群體解決看病難問題,關注藥品降價問題,認為不應該接受患者的“紅包”、藥品回扣,認為不僅要具備精湛的醫術,還要給予患者關懷。關于對醫生職業內涵的認識,學生更看重高超的醫術、高尚的醫德以及治病救人帶來的成就感。
2.3.2 部分學生中醫職業道德意識有待強化 調查顯示,有少部分學生不理解“大醫精誠”“醫乃仁術”思想,12.03%的學生說不清“大醫精誠”“醫乃仁術”思想,部分學生不關注困難群體看病難問題、藥品降價問題。而“說不清”則在實質上反映了學生對上述問題的認識模糊。在收“紅包”、拿藥品回扣等問題上,部分學生認為可以接受或視情況而定。
2.3.3 對醫生職業的認同及其職業內涵的認識 大部分學生對中醫職業是認同的,但有部分學生認為社會對中醫的了解和信任度不高。在訪談中了解到,部分學生表示如果有機會,會選擇西醫。
關于對醫生職業內涵的認識,針對“一名合格的醫生應具備的素質”條目,選擇“與患者及家屬溝通的意識和能力”的人數最少;關于“醫生的職業自豪感來自”條目,選擇“穩定的收入”的人數較多。在調查、訪談中還發現,部分學生對重大醫學問題缺乏關注,畢業后不愿意到艱苦地方、基層工作。還有一些學生認為醫生工作辛苦,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甚至認同通過接受“紅包”、藥品回扣等不良途徑來換取物質利益的做法。
任何一種現象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合力的結果。對于中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社會經濟發展使得當代中醫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有著較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和學習研究條件。但社會經濟的發展也使專業和行業特色等影響了中醫學生。
3.1.1 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 一方面,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國家的前途、人民的幸福是當代中國青年必須和必將承擔的重任[4];另一方面,青年群體的社會生活需求日益多樣化,其對生活質量、就業質量、社會環境要求較高[5]。社會環境發生了很多變化,這些變化給中醫學生帶來了正面影響。人們的一些不正確思想會影響醫療衛生行業,部分學生出現職業道德理念弱化、看重物質利益等方面問題。
3.1.2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 現代科學技術包括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給中醫發展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學生在學習古老中醫辨證治療手段,培育陰陽五行思維時,還要學會應用現代醫學技術,而現代醫學技術在一定程度上給傳統中醫科學體系帶來了沖擊,易使學生產生學習困惑,導致專業思想不穩定。
中醫發展歷史上遇到的問題、醫患矛盾形成的壓力等,會直接影響中醫學生專業思想和職業信念。
3.2.1 近代以來“中醫廢存之爭”的影響 從古至今,中醫在其發展過程中為人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但西醫是伴隨明末“西學東漸”進入我國的,那時便開始出現中西醫之間的爭論[6]。西醫直到19世紀哈維創立血液循環學說才開啟現代醫學之門,之后通過不斷吸收一切可以利用的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發展自己[7]。西醫充分運用了現代科學技術,對中醫產生了沖擊。到近代中國,出現了“中醫廢存之爭”,使得中醫一度陷入尷尬境地。
訪談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中醫廢存之爭”是對中醫的誤解。但“中醫廢存之爭”、中醫是“偽科學”等事件或說法,使得一些學生的中醫藥文化自信遭受打擊,經歷了從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卑甚至文化自棄的過程[8]。“中醫廢存之爭”是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不利因素與障礙,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成績[9]。
3.2.2 醫患關系緊張造成的壓力 緊張的醫患關系使中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面臨挑戰。2018年,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中指出,62%的醫師發生過不同程度的醫療糾紛;在傷醫問題上,34%的醫師從未親身經歷過暴力傷醫事件,66%的醫師經歷過不同程度的醫患沖突[10]。雖然近幾年,醫師執業環境有所改善,但是緊張的醫患關系仍沒有得到根本緩解。在暴力傷醫事件發生后,社會上的一些夸大、失實報道影響了醫學生的職業認知,使其對暴力傷醫事件產生錯誤的認識,進而導致職業認同危機[11]。因此,緊張的醫患關系容易使學生對醫生職業產生害怕、懷疑心理。
現代中醫學生進大學前接受的是以現代科技文化為主的教育,一旦接觸到“精氣”“陰陽五行”這些傳統理論,就會與自身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發生沖突,對所學專業失去信心。
因此,在中醫學生培養過程中,應當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授,注重中醫藥經典著作內容講解,營造良好的氛圍[12]。一名合格的中醫不僅要最大限度地認識生命本身的物質功能規律機制,更要掌握與之相關的宇宙演化哲學、天文地理學、氣象歷法學、自然物候學、人文社會學等方面知識[13]。但現代高等中醫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傳統文化教育薄弱。一些中醫學生存在的不熱愛專業、醫德意識薄弱、人文精神缺失等方面問題與中醫文化教育不足有關。
中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工作關系到中醫院校能否為社會輸送合格的醫療衛生工作人員。影響這項工作的因素很多,高等中醫院校教育工作者應該從專業思想教育、課程設置、中醫文化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社會實踐等方面,采取多種措施,將理論與實踐、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課堂教育與臨床教育相結合,加強中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工作,為社會培養技術精湛、醫德高尚、具有人文情懷的中醫從業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