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文,陳 煒,劉洹穎,幸嘉萍,張一鳴,趙統臣,崔 艷
(上海市醫藥學校,上海 200135)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1],為了配合政府做好疫情防控宣傳工作,讓中職學生掌握新冠肺炎相關知識,并將相關知識應用于日常實踐,從而有效抗擊疫情,上海市醫藥學校在3月份通過網絡平臺[2]進行新冠肺炎防護課程教學實踐,指導學生居家進行防護。本研究旨在了解新冠肺炎防護課程教學結束后學生相關知識掌握情況、對新冠肺炎的態度及防護行為。
選取于2020年3月接受新冠肺炎防護網絡學習的中職學生1 443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2019級、2018級學生,無新冠肺炎相關課程學習背景(學生基本情況比較無顯著性差異),自愿在線學習新冠肺炎防護課程,能夠完成相關調研,愿意參與本研究。
1.2.1 課程設計 參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3],選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健康教育手冊(第二版)》[4]為參考資料,將新冠肺炎防護課程教學內容分為6個模塊,共16學時,一次兩學時,共8次(見表1)。
1.2.2 教學方法 通過課前、課中、課后3個環節,完成新冠肺炎防護課程教學任務。(1)課前,組建教學團隊并進行師資培訓[5]。團隊教師包括一名臨床醫學專業、一名基礎醫學、兩名護理學、一名心理學教師,團隊教師平均年齡(45.0±1.5)歲,高級講師3名、助理講師2名,結構合理。組織教師線上學習新冠肺炎防護的官方文件,使其熟悉相關理論知識。請網絡教學信息技術人員對教師進行網絡教學培訓[6],提高教師使用網絡平臺的能力。(2)課中,選用“騰訊課堂極速版”為直播平臺進行課程直播;引導學生通過回放課堂實錄進行復習;借助微知庫4.0平臺進行簽到考勤,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3)課后,督促學生完成微知庫4.0平臺相應測試題(共8套)和一次實訓任務,檢查學生學習任務完成情況,最后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

表1 新冠肺炎防護教學內容安排
1.2.3 評價及調查(1)綜合評價方法。借助網絡平臺,對各學習環節進行權重配置,網絡學習平臺資源的瀏覽時間及完成度占20%、測試成績占30%、簽到出勤占40%、實訓作業完成質量占5%,其他占5%,匯總5方面成績,形成綜合評價成績。
(2)問卷調查方法。在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設計問卷,問卷包含兩個維度(態度和行為)共27個條目。調查內容包括:①調查對象的人口學特征,如年級、性別、所在地域、健康狀況等;②調查對象對新冠肺炎的態度,如對疫情發生發展及控制的看法、心理狀態等;③調查對象新冠肺炎防護行為,如洗手、戴口罩、通風、消毒、隔離等防護措施實施情況。2020年3月23—27日,通過網絡平臺宣傳、發放問卷鏈接與二維碼,對參與本研究的1 443名學生進行調查。為保證數據的可靠性,同一設備(電腦和手機)只能回答一次,答題時間過短(少于一分鐘)和過長(多于15分鐘)的問卷被舍棄,并剔除回答矛盾、漏答等具有明顯錯誤的問卷,回收有效問卷共1 305份,有效回收率為90.44%。
導出學生的綜合評價成績及問卷調查數據,去掉無效數據后,對相關選項進行賦值。采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對于調查對象的基礎數據(年級、性別、所在地域、健康狀況)采用描述性統計,采用卡方檢驗等方法,對不同年級、性別以及地域學生相關數據進行分析,檢驗水準α=0.05。
學生本課程綜合評價成績尚可,合格率為86.76%,其中,學生實訓合格率達78.72%(見表2)。

表2 學生綜合評價成績[n(%)]
提交有效問卷的1 305人中,2018級540人(占41.38%),2019級765人(占58.62%);男性390人(占29.89%),女性915人(占70.11%);12人(0.92%)有新冠肺炎病毒接觸史;僅19人(1.46%)有感冒等普通疾病癥狀,其他學生身體健康;1 149人(88.05%)在上海市進行網課學習,136人(10.42%)在云南省學習網課,還有20人(1.53%)在其他地區學習網課。
通過調查了解到,所有學生在學習本課程后,對新冠肺炎的態度較為積極。75.80%的學生積極關注疫情變化,16.30%的學生面對疫情會產生焦慮情緒,98.60%的學生對一線抗疫醫護人員心懷敬佩之情,89.70%的學生愿意為抗擊疫情捐獻物資或參加志愿者活動,96.60%的學生對本次疫情控制有信心,84.80%的學生支持延期開學決定,74.30%的學生會鍛煉身體以提高免疫力,僅有26.80%的學生認為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業。對于返校后的生活,學生也有所擔心,79.80%的學生擔心大規模學生流動會使疫情進一步擴散,79.20%的學生擔心食堂、教室、宿舍成為疫情重災區。
不同年級學生對新冠肺炎的態度存在差異(見表3)。2018級學生對捐贈物資和參加志愿者活動的態度更積極。女生更關注疫情變化,也更容易產生焦慮情緒。同時,女生也更敬佩醫務人員,更愿意捐贈物資和參加志愿者活動,對疫情防控也更有信心。

表3 對捐贈物資和參加志愿者活動的態度[n(%)]
通過本課程學習,學生新冠肺炎防護行為普遍較好。98.31%的學生會堅持勤洗手、室內常通風,85.06%的學生會堅持室內常消毒,97.93%的學生能做到不吃生食、野味,87.97%的學生會堅持鍛煉身體,97.85%的學生會盡量減少外出,98.39%的學生外出時會佩戴醫用口罩,94.64%的學生會及時上報可疑病人,但僅53.72%的學生家庭實行分餐制,56.70%的學生堅持每日監測體溫。
不同年級、不同性別學生新冠肺炎防護行為存在差異(見表4、5)。2019級學生在堅持室內常消毒、實行分餐制、減少外出和口罩使用方面做得比較好,說明2019級學生執行力更強。女生整體上各種防護行為優于男生,可能與女生更關注疫情有關。

表4 不同年級學生新冠肺炎防護行為[n(%)]

表5 不同性別學生新冠肺炎防護行為[n(%)]
通過課程教學,提高學生對新冠肺炎的認識。學生綜合評價成績較好,達到了預期教學效果。
經過課程學習,學生普遍對新冠肺炎較為關注,態度積極。少數學生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感到焦慮,這與劉明暢等[7]調查結果有較大差異,可能與本次調查時國內疫情控制情況較好有關。同時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們對傳染病有一定的認識,知道只要能切斷傳播途徑,做好防護工作,就不會被感染。此外,96.60%的學生對疫情控制有信心,只有極少數學生表示擔憂,說明學生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態度積極,對我國醫療水平的信任度高。
學生新冠肺炎防護行為情況較好,優于李文豪[8]等研究結果,說明經過課程學習,學生防護行為優于普通公眾。學生新冠肺炎防護行為較好,這一方面與經過課程學習,學生對新冠肺炎認識較高有關,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是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學生能落實各項防護措施,就能有效切斷傳播途徑,預防新冠肺炎;另一方面可能與政府管理部門嚴格要求、家長的教導和中職學生積極響應號召有關。但僅有53.72%的學生家庭實行分餐制,56.70%的學生堅持每日監測體溫。這可能與調查階段疫情控制情況較好,同時中職學生并未外出,接觸新冠肺炎病毒的可能性較小有關。
目前國內疫情防控情況較好,但是作為國際化大都市,上海市的輸入性確診病例較多,需要引導學生增強防護意識。今后可通過學校公眾號,加大健康教育宣傳力度,及時整理并推送新冠肺炎最新知識。
網絡平臺作為一種信息化教學平臺,將其應用于教學,能發揮其優勢。運用網絡技術進行新冠肺炎防護教學,能使抽象的知識形象、生動化,能使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僅26.80%的學生認為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業。
綜上所述,通過新冠肺炎防護課程學習,學生可以了解新冠肺炎相關知識和防護方法,以最佳狀態應對疫情[9]。新冠肺炎防護是疫情期間一門非常實用的課程,值得在中職學校開設。在疫情期間,合理組織課程內容,借助網絡平臺開展網絡教學,能夠保證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