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愛娟,田 夢,劉春霞,劉春鳳
(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山東 菏澤 274000)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護理學專業發展的需要,男護士因其獨特的職業優勢[1]受到各大醫院的重視,各院校男護生招生數量亦明顯增多,但男護生畢業后不愿意從事護理工作[2],且每年都有大量優秀的男護士從臨床一線崗位流失,造成我國男護士的比例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3-4]。因此,提高男護生初次臨床護理崗位就業率,降低男護士離職率,已引起護理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密切關注。
基于以上原因,本課題組對我校2014—2018屆專科男護生進行跟蹤調查,現報告如下。
納入標準:2014—2018屆我校專科男護生。排除標準:通過各種途徑無法取得聯系者,不配合調查者。
1.2.1 研究工具(1)一般情況調查表。包括就業去向、畢業時間、年齡、最高學歷、婚姻狀況、是否為獨生子女、在校期間班級任職情況、入學原因、入學前對護理專業的了解程度、在校期間對護理專業的喜愛程度、父母及親人對選擇護理專業的支持度等。(2)護士職業態度量表[5]和職業態度影響因素調查表。該量表為自行設計,包括目前身份類別、月收入、所在科室、醫院類型、技術職稱、夜班次數、是否帶教或有行政職務等。
1.2.2 問卷調查 進入班級微信群或QQ群,告知畢業生調查目的,獲得其知情同意,推送問卷星生成的二維碼。對于在班級群但未按時完成調查的畢業生,單獨聯系其填寫;對于不在班級群的畢業生,通過打電話、發電子郵件和同學轉交等方式發放調查表。
1.2.3 統計學處理 數據錄入和分析使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采用的統計學方法有描述性統計、卡方檢驗、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元回歸分析等。
本次共調查畢業生452人,回收問卷400份,其中有效問卷387份,有效回收率為85.62%。研究對象年齡為20~27歲,平均(24.16±1.53)歲。
結果顯示,我校專科男護生畢業后從事臨床護理工作者占69.51%,具體見表1。不同因素對專科男護生就業的影響見表2。

表1 專科男護生畢業后就業情況

表2 不同因素對專科男護生就業的影響[n(%)]
專科男護生職業態度總分為(5.13±1.02)分。不同特征研究對象的職業態度比較見表3。以職業態度總分為因變量,以單因素方差分析或t檢驗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特征為自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結果見表4。
調查結果顯示,我校專科男護生畢業后從事臨床護理工作者占69.51%,影響畢業生初次臨床護理崗位就業的因素有入學原因、入學前對護理專業的了解程度、在校期間對護理專業的喜愛程度、父母及親人對選擇護理專業的支持度。
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畢業生中,44.70%的人是因為就業前景好;而從事非臨床護理工作的畢業生中,38.50%的人第一志愿是臨床、口腔等專業,因為分數低被調劑到護理專業。有研究表明,主動選擇者對護理專業更有興趣,更愿意在工作中投入熱情,遇到挫折或較大工作壓力時能積極主動地進行自我調整[6],而被動選擇護理專業可能導致職業心態不穩定,容易產生觀望、轉行或離職念頭。雖然從事非臨床護理工作的畢業生中有27.27%的人是因為就業前景好而選擇護理專業,但通過入學前對護理專業的了解程度這個因素分析得知,該人群入學前對護理專業僅聽說過,并不了解者高達49.15%,有17.80%的人表示沒聽說過護理專業,選擇護理專業僅僅是為了謀生,而不是發自內心的喜歡,所以在學習中容易表現出懈怠和不滿[7],進而產生轉行的念頭。基于以上兩個原因,學校應加強招生宣傳,設計男護士宣傳形象,多角度展示男護士群體的風采,加深社會對男護士的了解、認識,吸引更多男生報考護理專業。

表3 不同特征專科男護生職業態度得分比較(n=269)

表4 專科男護生職業態度影響因素的多元回歸分析結果
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畢業生中,在校期間喜歡護理專業的占60.22%,而從事非臨床護理工作的畢業生中,64.41%的人表示不喜歡護理專業。可見,在校期間對護理專業的喜愛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畢業時是否選擇護理崗位。劉澤文等[8]研究表明,當青少年選擇了與興趣一致的職業后,容易對所選職業產生長期依戀,具有積極作用。因此,護理教育者應積極培養護生職業興趣,加深其對專業的喜愛程度,培養職業認同感,并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應從入學開始,貫穿整個在校時間。近年來,我校嘗試實行學業導師制,每位學業導師對所負責班級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及時了解學生心理特征,適時進行護理職業宣教,幫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重視男護生職業認同感培養,使其真正熱愛護士職業。
研究顯示,父母及親人對選擇護理專業的支持度,對男護生初次就業的影響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生處于職業發展探索階段,需要周圍的人,特別是父母、親人等對其職業發展給予支持。因此,學校應與家長共同引導護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價值觀,使其形成積極的職業態度。
研究顯示,自主創業者的比例居第二位,其原因與當前“雙創”背景下[9],國家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重視程度逐年提高有關。作為培養基層專業技能人才的高職高專院校,近年來我校依靠專業背景,適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將護理專業和創新創業課程有機統一,深度融合,依次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創新創業、就業指導等課程,使創新創業教育貫穿護理人才培養全程,通過創新創業大賽、創業模擬大賽等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將來自主創業打下堅實基礎。
護士職業態度是護士個人對護理職業的看法、情感及決定自己職業行為的心理狀態,也是護士對本職工作在社會中的地位、作用,護士素質要求和現狀,護理工作特點,護理學科性質和發展等多方面的認知、評價,從而產生的情感體驗和行為傾向[10]。本研究中,男護生職業態度總分為(5.13±1.02)分,中立偏積極。年齡、最高學歷、畢業時間、婚姻狀況、夜班次數、是否帶教或有行政職務為其職業態度的主要影響因素。
畢業一年者職業態度得分最高,而畢業2~3年者職業態度得分逐漸下降,畢業4~5年者的職業態度得分又逐漸升高。大多數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畢業生對護士職業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如:(1)工作壓力大[11]。男護士大多在ICU、急診、手術室等科室工作,這些科室工作量大,對體力要求高,工作時間不規律,隨時可能發生突發事件,而高強度工作使其精神高度緊張,身體上承受著巨大壓力。(2)專業發展空間小,無職業成就感。一方面,護士職業分工明確、自主性低、工作重復性強;另一方面,與女性相比,男性在職業成就感方面有更高要求,這使得男護士看不到發展前景,進而影響其職業態度。(3)受婚姻狀況影響。年輕人可塑性強,工作機會多,未婚者不會受家庭影響,一旦有合適機會,就可能離開護理崗位。已婚者考慮的因素較多,養家責任使其希望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這反而有助于提升男護士職業獲益感。因此,護理管理者應合理分配工作,減輕護士工作壓力。
結果顯示,最高學歷為專科的男護生職業態度得分高于本科及以上學歷者,原因可能在于本科及以上學歷教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循證思維和分析能力,并且這部分人群專科畢業時之所以選擇學歷提升是為了改善工作環境和工作狀態,而臨床大量瑣碎的基礎護理工作,無法發揮自己的能力,與就業期望不符,影響了他們的職業態度。我們可參考臺灣地區的護理進階制度[12],每一個階段對在職教育、學術能力、行政能力有不同要求,每級護士承擔不同工作和享有不同薪酬,從而增強職業與個人發展的信心,轉變護士職業態度。
夜班次數同樣明顯影響著他們的職業態度[13]。護理隊伍中年輕女性居多,隨著“二孩”政策的放開,女護士由于懷孕、分娩、哺乳的原因可較長時間免除倒班,無形中增加了男護士倒班的頻率,頻繁上夜班會打亂人體生理規律,對身心健康影響大,使其沒有足夠的時間照顧、陪伴家人,工作、家庭難以平衡,影響家庭生活,進而使男護士產生離職意愿。管理者需調配機動護士到輪值夜班護士不足的科室,控制夜班輪值次數,讓男護士有相對正常的作息。
是否參與臨床帶教或有行政職務者對男護生的職業態度也有明顯影響,分析原因可能在于參與臨床帶教或有行政職務可增加其職業成就感,再加上這部分護士能力本身較強[14],職業態度也就更積極。因此,應鼓勵男護士適時臨床帶教或參與行政工作,為他們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足夠的發展機會。
綜上所述,為了提高專科男護生臨床護理崗位就業率,降低男護士離職率,學校應加強招生宣傳;父母及親人應給予男護生更多支持;醫院管理者應給予男護士充分的尊重和肯定,進行科學、系統、有針對性的職業生涯規劃,完善各種支持系統,使其能夠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采取適當的激勵措施,弘揚奉獻和敬業精神,使其看到職業發展前景,從而產生更大的工作熱情,形成積極的職業態度。只要及時干預和妥善處理,仍可留住大量護理人才,促進護理學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