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貝澄
(福州市第二醫院,福建 福州,350000)
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可侵及許多臟器,以肺部結核感染最為常見。排菌者為其重要的傳染源。人體感染結核菌后不一定發病,當抵抗力降低或細胞介導的變態反應增高時,才可能引起臨床發病。若能及時診斷,并予合理治療,大多可獲臨床痊愈。在肺結核患者的臨床治療中,結合不同患者的實際病情,制定出合理的診療計劃,有效的治療方案,并且做好用藥指導、輔助化療、常規檢查等,努力尋找全新的給藥途徑至關重要。鑒于此,本文具體分析了經穴位超聲電導入輔助化療治療肺結核的臨床效果,報告內容如下:
1.1 研究對象 將100例符合“肺結核”診斷標準,且為自愿參與調查活動的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隨機分組可知:對照組50例患者的男女比例為30:20,年齡區間為24-65歲,平均年齡(31.66±1.05)歲;實驗組50例患者的男女比例為27:23,年齡區間為28-70歲,平均年齡(34.90±2.11)歲。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均采用2HRZE/6HR基礎方案,若為復治肺結核患者,在基礎方案上增加V(H為異煙肼,R為利福平,Z為吡嗪酰胺,E為乙胺丁醇;V為左氧氟沙星)進行全身化療。具體方案:為體重≤50kg的患者,異煙肼0.3g/次,1次/天。利福平0.45g/次,1次/天。鹽酸乙胺丁醇0.75g/次,1次/天,吡嗪酰胺0.5g/次,3次/天。體重>50kg的患者,利福平0.6g/次,1次/天。其他藥物用法用量同體重小于50kg患者[1]。實驗組患者則以西醫治療方案的聯合應用為主,具體如下:根據中醫辨證論治分型,依據中醫治則,選取穴位,肺脾兩虛型患者,處方:肺俞、脾俞;肺腎兩虛型患者,處方:肺俞、膏肓;脾腎兩虛型患者,處方:脾俞、膏肓。將超聲電導凝膠貼片(藥物主要成分為異煙肼)貼在穴位處,利用超聲電導儀刺激穴位及藥物經皮透入治療每日一次,每次20分鐘。兩組均治療30天觀察療效。超聲電導儀、超聲電導凝膠貼片均由北京諾亞舟醫療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1.3 指標觀察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患者臨床治療的有效評價。通過痰抗酸桿菌檢查、胸部CT攝影等,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觀察患者用藥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療效標準 中醫證候評價標準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病情明顯改善;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均有好轉;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不良反應發生率高。
1.5 統計方法 使用SPSS 21.0專業軟件進行各項數據的處理分析,計量資料實施卡方檢驗得出結果后,以p<0.05表示組間結果差異性的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臨床治療效果的比較分析,見表1:

表1: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2.2 相關項目的結果評定 兩組患者痰菌陰轉率、病灶治療有效率、空洞治療有效率、不良反應發生率的統計分析,見表2:

表2:相關項目的結果評定(%)
中醫理論認為:結核病源于肺,當正氣不足,藥毒、癆蟲結核菌、污染等諸多病因影響,致肺病及脾,肺脾兩虛,脾為肺之母,子盜母氣。病程一再遷延日久發展為肺病及腎,腎為肺之子,肺虛腎失資生之源,或腎虛相火灼金,上耗母氣,則可見肺腎兩虛;或因脾虛及腎,脾不能化精以資腎,有后天而損及先天,出現脾腎兩虛;最終演變發展至肺脾腎三臟同病。從經絡理論上看,背俞穴是五臟六腑氣血匯聚之地,其作為臟腑之氣出入及匯聚之所,可調整臟腑氣血、分治各臟腑疾病[2]。而膏肓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腧穴,具有理肺補虛之效,主治諸虛百損。根據“久延而病重者,可以演變發展至肺脾腎三臟同病”即選取肺俞、脾俞及膏肓三腧穴做為治療肺癆穴位。超聲電導入給藥方法屬于一種新技術,具有透藥速度快的特點,可以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避免藥物毒副作用的出現。研究顯示:實驗組將超聲電導入給藥聯合化療用于治療肺結核,實現了定位、定量及定速給藥,痰菌陰轉率及空洞治療有效率顯著提高。可見:實驗組患者治療效果顯著,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深入這一方案的臨床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