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慶謝寶元張玉蓉
(蘭州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1,甘肅 蘭州,730000)
(蘭州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2,甘肅 蘭州,730000)
自從新冠肺炎發生以來,在我們黨的指導中,甘肅省成立了兩個領導小組,雙管齊下,實行中西醫雙組長制首診負責制。疫情發生后我省高度重視新冠肺炎防控工作,在治療中發揮中醫藥優勢,堅持中西醫聯合協同救治,在西醫規范治療同時,開展中醫辨證治療。提高救治效果中醫和西醫齊頭并進,這是因為新冠肺炎引起了恐慌,只靠西醫可能不能完全應對疫情,二是因為在非典的防治中,中醫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為甘肅省治療新冠肺炎的治療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中醫在治療本次新冠肺炎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1 中醫對COVID-19的認識 中醫認為這次的新冠肺炎COVID-19是一種“疫病”,中醫認為非典,新冠肺炎等疾病,癥狀相似而且互相傳染,我們把它們叫做“疫病”。被疫病侵襲后有兩個典型特點,一是癥狀大多相似,短期內人盡相染,互相傳染,二是患病后癥狀相似,病的轉歸相似。剛開始有的人輕度發燒,低熱,疲乏,咳嗽,腹瀉,隨后咳嗽加劇,高熱不退,呼吸困難,腹瀉加重,隨之出現進行性呼吸功能障礙,演變為重癥。從中醫角度來講,從新冠的典型特點講它是“疫”,仝小林院士認為致病原因應以寒邪、濕邪為主[2]。中醫學認為新冠肺炎的病因是濕毒,病位主要侵犯肺,病情特點是由濕到毒再到瘀再到閉。濕毒,中醫認為濕非常之重,就會侵入人體犯病,是病邪之濕,濕侵犯人體,會更加讓人迅速得病,我們叫濕毒。中醫學根據功能現象結果來總結,濕毒侵犯人體以后,首先使人體肺犯病,張志明教授認為濕邪是這次的新冠肺炎患者的主要病因,肺作為核心然后進行傳變。病位以肺為濕邪直犯,夾雜濕、熱、毒、瘀。
2.2 中醫對COVID-19的治療原則 初期認識新冠肺炎時中醫把它分為四個階段,初期為感染階段,這是衛分癥。感染之后由表及里發展我們稱之為氣分癥,在感染后,治療不及時,表現出來進一步傳變的是我們所說的營分癥。感染的后期,病邪入血我們叫血分癥。葉天士《溫熱論》描述了疾病的這四個過程。在疾病侵襲人體的時候,我們要想辦法在表治療,如果沒有及時治療,瘀而化熱,出現發熱的現象,叫衛分入營。這時要用丹皮,升麻,柴胡等把其從血分透出至衛風,再用發汗的方法祛邪,我們這叫透營轉氣。如果到營分出現高熱,出血,發斑等癥狀的時候,要散血,涼血活血,清熱活血來治療。這是中醫對于此病的病因,病機病理的認識。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總結要早下手,早解表,防止傳變,衛風防止入氣分,氣分防止入營分。我省中醫治療新冠采取“一人一方”,“一人一策”的方式,針對不同病人,不同病理變化,不同的發病程度進行治療。我國古籍《黃帝內經》中記載:“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后防復”[3]。張志明教授強調關口前移,截斷扭轉,就是想辦法在病的轉折點,關口之前進行干預,阻止疾病進一步的發展,叫截斷扭轉,實現防治在早期,治愈在初期。
2.3 中醫對COVID-19的治療方法(甘肅方劑、香囊等) “甘肅方劑”是甘肅省在本次新冠肺炎的治療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藥物,“甘肅方劑”分以下三種,未病之前給人群服用扶正避瘟方,《黃帝內經》記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本方劑就是從扶正氣,避邪氣入手,這是治療之本,體內的正氣增強,達到預防作用,此方可以用來普通人群及密切接觸者的預防工作。甘肅推出宣肺化濁方治療普通患者,普通患者此時邪氣入體,要及時去除邪氣,排出邪氣達到防治的作用。重癥病人用清肺通絡方,此時病人的病情危重,要在早期進行救治,防止機體遭受更大的損傷。在病愈初期,病人應該使用益肺健脾方,用中藥進行調理,避免二次感染,張志明教授認為此方益肺健脾、培土生金、化濕和胃[4]。使用香囊防疫歷史悠久,我國中醫很早就使用香囊防疫,香囊里的芳香揮發入鼻入管,芳香可以疏肝解郁,補氣健脾,調理肺臟。同時甘肅省中醫防治新冠肺炎還使用藏藥防治的方劑,投入到新冠的預防和治療之中。張伯禮院士講到,在改善患者癥狀方面,中藥退熱平穩,止咳效果比較好,改善乏力效果明顯。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早期尚沒有西醫藥物有效治療新冠肺炎,中醫從癥狀證候辨證論治,在本次的疫情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中醫藥治愈新冠肺炎患者的成功率很高。筆者認為中醫藥歷史悠久,具有其獨特的價值,我們應該大力推動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中西醫結合方能對于疾病有更好的認識和治療。中醫根據功能改變進行分析功能改變的狀態進行分析,就藥物的寒熱溫涼進行治療,中醫西醫各有優勢。現代醫學十分科學,而中醫也有重要作用,在某些不明原因的疾病中,中醫有重要的意義。展望未來,筆者希望未來有更多的研究方法來研究中醫,實現突破。中國有西醫也有歷史悠久的中醫,這是中國人民的幸運,習總書記強調在此次新冠疫情中中西醫結合是防治的關鍵,我們要關注中醫,研究中醫,取得突破,促進中醫更加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