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康寧
(延安大學附屬醫院,陜西 延安,716000)
在外科手術中,麻醉是確保手術順利進行的重要環節,也是重點護理環節。麻醉旨在通過藥物方式讓患者全身或者局部暫時失去痛感,為手術治療做好準備。但是臨床手術室麻醉過后,藥物殘留會對患者的中樞神經造成一些常見影響,比如嗜睡、意識模糊、肢體躁動及心理異常,對疾病治療效果和預后產生不良影響。本研究選擇我院122例參與手術室麻醉的患者作為實驗對象,對比基礎護理與優質護理措施針對手術室麻醉患者的護理效果,實驗結果闡述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上述時期的122例行手術麻醉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麻醉使用標準,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61例。實驗組男35例,女27例;年齡23-69歲,平均年齡(33.25±11.14)歲。對照組男33例,女29例;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35.30±10.30)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方面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基礎護理:患者參與手術室麻醉的基礎護理活動,護士核對患者姓名之后,和麻醉師配合指導患者擺好體位,實施麻醉;清點手術器械并填寫手術器械單[1];協助醫生穿戴手術衣,監督手術在無菌操作環境下進行;手術中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完成手術操作之后和對器械數量。優質護理:實驗組參與優質護理活動,①術前組織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導活動,讓患者能夠放松,樹立治療信心。囑咐患者術前進食、床上大小便等[2]。②術中患者眼睛長時間受手術燈光刺激,因此可以給患者佩戴眼罩,減少患者角膜炎并發癥。手術中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輸液量。③術后,協助麻醉師調整患者體位后將其送回病房,和家屬說明術后注意事項。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術后蘇醒時間,并觀察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23.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s)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 X2檢驗,P<0.05象征有差異。
2.1 兩組患者的術后蘇醒時間對比 自主呼吸時間、呼之睜眼時間、呼之握拳時間的小組實驗結果對比突出統計學差異(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術后蘇醒時間對比[n,±s]

表1 兩組患者的術后蘇醒時間對比[n,±s]
組別 n 自主呼吸時間 呼之睜眼時間 呼之握拳時間對照組 61 12.76±1.28 18.15±1.90 21.89±1.27實驗組 61 12.45±1.27 17.58±1.84 21.54±1.30 t - 1.203 1.438 1.261 P -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 實驗組(4.92%)和(8.20%)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經統計學對比結果顯示差異性(P<0.05)。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手術麻醉需要以科學的護理模式作為保障環節,護理服務質量直接影響患者恢復期狀態。手術麻醉過程中患者由于神經意識等受到抑制,導致整個機體的神經及循環呼吸等系統的抵抗力和手術的耐受力均會下降[3],因此麻醉護理措施選擇和應用研究十分重要,不當的護理措施可能導致手術過程被干擾。本院自實行優質護理服務以來,通過回訪,對調查的數據進行研究表明,手術麻醉中的優質護理拉近了患者跟醫師、護士之間的距離,大部分患者的負性情緒都可以得到緩解,推進了手術進程。與往常手術室中基礎護理模式相比,手術麻醉中優質的護理注重的不僅僅是技術上嚴謹,更加注重人文關懷,更好的體現了醫學——社會——人文的現代醫學模式,伴隨手術前后的回訪更加拉近了醫師患者間的距離[4],不僅滿足了患者身體上的需求還滿足了患者心理和生理的需求,使患者身心得到放松,極大的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已有研究報道顯示優質的護理服務在手術麻醉中是非常必要的,應在手術室中得到推廣。
本次實驗研究結果表明:自主呼吸時間、呼之睜眼時間、呼之握拳時間的小組實驗結果對比突出統計學差異(P<0.05);實驗組(4.92%)和(8.20%)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經統計學對比結果顯示差異性(P<0.05)。
綜上,優質護理干預模式應用于手術麻醉患者護理實踐中,效果比較顯著,可以幫助縮短患者蘇醒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臨床可以推廣該護理模式。希望上述研究觀點可供護理工作者實踐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