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順廉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吉林 長春,130000)
腫瘤(tumour)是指機體在各種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組織細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neogrowth),因為這種新生物多呈占位性塊狀突起,也稱贅生物(neoplasm)。腫瘤細胞會出現不同于正常細胞的代謝變化,同時腫瘤細胞自身可通過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OXPHOS)之間的轉換來適應代謝環境的改變。腫瘤的發病部位可能在全身的各個地方,危害性程度不同,一般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兩大類。在腫瘤患者的臨床治療中,立體定向放射治療成為了研究熱點,想方設法提升立體定向放射治療擺位的準確性,并且考慮患者的耐受性,具體研究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是廣大醫務人員值得深思的首要問題。分析腫瘤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的擺位誤差,應用針對性的質量控制措施,將為更多患者帶來治愈希望。
1.1 患者資料 將100例腫瘤患者定為研究對象,包括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30例,分階段、分次數完成放射治療,應派出責任意識較強、經驗豐富的醫務人員,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診療服務[1]。
1.2 治療方法 第一,進行體位固定并定位掃描 CT。患者均為仰臥位,低溫熱塑網狀定位膜固定。頭部使用網狀頭膜,胸腹部用體膜。于Siemens螺旋CT模擬機下定位,在患者身體前正中線和左右體側激光十字標記位置的兩毫米位置處用鉛點做參考標記,完成掃描。頭部與胸腹腫瘤為三毫米厚獲得增強掃描。將CT掃描圖像傳輸到治療計劃系統Pinnacal3中,合理設計靶區和治療計劃。第二,矯正擺位誤差并匹配圖像。患者行CBCT掃描,在線校位。專業醫生完成圖像校準,對附近骨組織和腫瘤靶區域進行掃描。首先,手動完成自動配準,根據骨性標志手動微調,微調標準為CT影響冠狀位、矢狀位和橫斷位,讓骨性標志及靶腫瘤重合,觀察CBCT圖像上CTV、BTV、GTV等包繞腫瘤輪廓。完成CBCT圖像和計劃CT圖像配準后,得到臨床Lateral、Vertical和Longitudinal位置上的擺位誤差配準差值,之后按照顯示數值矯正移動床位,給患者實施放療。
1.3 統計方法 使用專業軟件SPSS 22.0處理各項數據,計量資料實施卡方檢驗后,以p<0.05表示組間結果差異性的統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不同部位擺位誤差的比較分析,詳見表1:

表1:患者不同部位擺位誤差分析
相關研究證實,放射治療過程當中,患者擺位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容易造成靶區域漏照,導致大量劑量偏移到較危險的區域中。因此擺位重復性及準確性治療是影響放療效果的主要因素。臨床分析發現,胸腹擺位左右方向誤差主要由于人體中線不能與一體化定位板縱向軸重合,體膜中存在的彈性產生了左右偏差,餐后時間差異、體膜較松等均會引起誤差。背腹方向擺位誤差與體重變化、呼吸時胸廓運動、左右方向偏差等密切相關[2]。頭腳位置擺位誤差主要與呼吸運動腫瘤移位;患者身體軸線扭曲;肥胖者皮下脂肪厚度和張力;老年患者皮膚松弛;患者雙手抱肘等具有很大聯系。放療精確度與患者體表表現、粗細比值等具有很大聯系,所以患者體表擺位會受到呼吸運動、體重變化和進食等多種因素影響。進行CT模擬操作中,醫生、物理師等均應積極參與到各個環節中,提高CT定位的精確性。CBCT掃描體位時,必須保證擺位精確,合理辨別CBCT參數,得到精確的高分辨圖像,提高放療的精確性。首次放射治療完成后,計算機網絡主要對床的位置參數如左右、背腹、頭足等進行擺正,確定擺位標準。除此之外,患者治療過程中的器官生理活動、體重變化等不確定因素也會對患者放射治療過程中靶區域、形狀和大小產生影響[3]。因此,實施腫瘤精確化放射治療時,必須及時對靶區位置進行CBCT驗證,采用治療床遙控控制放療。CBCT的應用,給QA和QC提供了依據,已經成為精確放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綜上所述,進行腫瘤立體定向放射治療中,擺位誤差很難避免,由于放療技師直接影響著放療的治療效果。所以,放療技師必須了解放療過程中的各項操作,樹立正確的操作意識,善于控制擺位誤差,要將誤差值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