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奮艷 張春霞
(延安大學附屬醫院,陜西 延安,716000)
醫院內住院部科室、搶救室、急診室、手術室等眾多科室都需要無菌操作的實施,最大限度降低科室內出現感染事件,維護醫護人員與患者的生命安全。院內感染管控不利會延長患者的治療時間,且對醫護人員的安全也造成威脅。消毒供應中心作為院內感染控制的主要責任部門,應該強化管理工作,集中防范院內感染問題。基于此,本研究以降低院內感染率為基本目標,選擇我院臨床住院患者參與本次實驗,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比消毒供應中心質量控制措施應用以及未應用期間,患者的感染發生情況,結果集中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2018年12月和2019年1月-2019年12月兩個時間段內我院毒供應中心接診的患者,隨機在各時間段內選出研究對象55例。常規組患者男26例、女29例,平均(49.98±6.32)歲;實驗組患者男35例、女20例,平均(52.30±3.44)歲。兩組基線資料比值(P>0.05),無統計學意義,有比較價值。以上研究均得到符合得到患者同意。
1.2 方法 常規組進行常規護理:每日遵醫囑為患者提供藥物,病房常規通風、消毒、更換被褥等,對輸液設備、給氧機器等進行常規檢查和消毒,協助患者檢查等。對患者出現的呼吸困難、咳嗽、發熱等異常情況及時報告醫生,并記錄好相關數據。實驗組進行消毒供應中心護理:①護士長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學習,為護理人員普及院內感染防控知識,提高護理人員對每個季節流行病、造成院內感染病毒的掌握度,加強護理人員的責任感。②護士長還要強化護理人員的滅菌操作能力,讓其掌握滅菌儀器、滅菌藥物等事項,并保障每日消毒供應中心護理的有效性。③護理人員要按照要求對院內科室進行消毒,保障器械的清洗、烘干、滅菌等效果,還要控制好院內濕度、溫度等,保障院內空氣流通度,護士長要為護理人員發放無菌包,并保障無菌包的有效期限和完好度,護理人員在收到時也要進行檢查,保障消毒和隔離效果。④提高消毒設備等完好性,為日常護理工作提供幫助。⑤在院內各科室建立雙向監督規范,避免醫源性感染(如醫療器械使用后未消毒干凈等情況),保障無菌物品的存放良好性,降低院內污染概率[1]。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的院內感染情況,主要針對器械消毒不合規造成院內感染的例數、病毒導致的院內感染例數、無菌包污染導致的院內感染例數,詳細記錄并生成感染率。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使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頻數(n)、構成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方法,檢驗水準α=0.05,如果 P<0.05那么數據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總感染率(7.27%)和常規組(14.55%)比較,突出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院內感染情況比較分析
院內感染預防過程中消毒供應中心發揮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為了降低感染率,讓患者可以如期出院,保證醫護工作者的安全性,我們應該積極開展質量管理工作,提高消毒供應中心護理工作水平[2]。
消毒供應中心護理工作的合理組織,可以擴大院內感染預防范圍,利于護理人員精準落實滅菌操作事項,可以降低院內醫源性感染、無菌物品污染等問題,醫護人員和患者接觸的感染源數量減少,降低了感染幾率。消毒供應中心護理在提高消毒工作質量方面起到積極作用,更好地保障了醫療衛生水平,為住院患者提供了更高質量的環境,減少了器械消毒不合規造成院內感染等不良情況,保障了護理操作的規范性,提高了護理人員對預防院內感染事項的了解度[3]。
本次實驗對2018年1月-2018年12月和2019年1月-2019年12月兩個時間段內我院毒供應中心院內感染事件進行統計,獲得有關院內感染事件的臨床數據,比較組間統計結果之后探討預防措施。實驗結果: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消毒供應中心沒有實施優質護理質量管理(常規組),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已經開展優質護理質量管理工作(實驗組),實驗組總感染率(7.27%)和常規組(14.55%)比較,突出統計學差異(P<0.05)。本次研究用常規護理和消毒供應中心護理形成對比,認為消毒供應中心護理對院內感染的預防效果更好,提高了護理人員的責任感,保障了護理操作的滅菌效果。
綜上,本次實驗結果表明,造成院內感染的因素是多樣性的,消毒供應中心開展質量控制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具備高度防控意識,消除感染源,為醫院的醫療和護理工作提供保障。希望上述研究觀點可供臨床醫護人員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