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錦星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急性冠脈綜合征的常見類型,是存在于穩定型心絞痛(S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間的一種狀態,是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發生冠狀動脈內膜下出血、斑塊破裂糜爛、破損處形成血栓、冠脈痙攣及小血管栓塞導致的心肌供氧減少[1]。其特征為心絞痛的癥狀進行性增加,表現為新發作的心絞痛或出現持續時間延長,如果治療不及時或者治療方法不適當,很可能會發展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有猝死的風險。阿托伐他汀鈣屬于羥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A (HMG-CoA) 還原酶抑制劑,具有調節血脂和穩定動脈粥樣斑塊的作用,廣泛應用于各種心腦血管疾病。阿羅洛爾是一種新型的β 受體阻斷劑,而且同時具有α 受體阻斷作用,常用于心絞痛、原發性震顫、原發性高血壓病、心動過速等疾病的治療[2,3]。本文旨在觀察阿羅洛爾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有效性,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2016 年11 月~2019 年11 月收治的104 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所有患者的診斷標準均參照《不穩定性心絞痛和非ST 段抬高心肌梗死診斷與治療指南》執行。排除標準:①近期曾服用過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其他心血管藥物或者抗凝藥;②近期有心肌梗死病史或心臟手術、嚴重的心臟瓣膜疾病、Ⅱ度或Ⅲ度房室傳導阻滯;③不明原因的肌酸激酶(CK)升高;④嚴重肝腎功能損害、甲狀腺功能障礙及其他并發癥的患者;⑤對他汀類藥物過敏患者、感染患者。將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順序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52 例。治療組男32 例,女20 例;平均年齡(67.12±2.78)歲;平均病程(4.23±2.02)年。對照組男 30 例,女22 例;平均年齡(66.78±2.94)歲;平均病程(4.37±2.11)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給予常規基礎的抗心絞痛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沈陽奧吉娜藥業有限公司,規格:100 mg/片)100 mg,1 次/d;單硝酸異山梨酯緩釋片(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規格:40 mg/片)40 mg,每日清晨服1 片;低分子量肝素鈉注射液(齊魯制藥有限公司)5000 IU 皮下注射,每12 小時1 次;心絞痛發作時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北京益民藥業有限公司,規格:0.5 mg)。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阿羅洛爾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阿羅洛爾[住友制藥(蘇州)有限公司,規格:10 mg]10 mg/次,2 次/d,口服(根據病情調整劑量);阿托伐他汀(輝瑞制藥有限公司,規格:20 mg)20 mg/次,1 次/d,口服,治療2周。密切觀察患者心率、心絞痛頻率、心絞痛持續時間,并監測hs-CRP 以及血脂等變化,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進展,并隨訪6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臟各項指標(心率、心絞痛頻率、心絞痛持續時間、hs-CRP)、血脂(TG、TC、HDL-C、LDL-C)水平及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顯效:心絞痛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減少>80%,心電圖顯著好轉;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減少約50%~80%,心電圖顯示好轉;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變化或加重,心電圖無改變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治療組顯效31 例,有效16 例,無效5 例,總有效率為90.38%(47/52);對照組顯效20 例,有效18 例,無效14 例,總有效率為73.08%(38/52)。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心臟各項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心率、心絞痛頻率、心絞痛持續時間、hs-CRP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心率、心絞痛頻率、心絞痛持續時間、hs-CRP 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心率、心絞痛頻率、心絞痛持續時間、hs-CRP 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血脂水平對比 治療組TG、TC、LDL-C 均低于對照組,HDL-C 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臟各項指標對比 ()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臟各項指標對比 ()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表2 兩組血脂水平對比(,mmol/L)

表2 兩組血脂水平對比(,mmol/L)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證是一大類包含不同的臨床特征、臨床危險性高及預后的臨床癥候群,其共同的病理機制為冠狀動脈的硬化斑塊發生破裂,形成血栓,導致病變血管受到不同程度的阻塞。根據心電圖上是否有ST 段的持續性抬高,可把急性冠狀動脈綜合證分成ST 段抬高和非ST 段抬高兩大類,前者主要為ST 段抬高心肌梗死(大多數患者為Q 波心肌梗死,非Q 波心肌梗死只占少數),后者為不穩定心絞痛和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NSTEMI 中非Q 波心肌梗死占大多數,只有少數為Q 波心肌梗死。見圖1。

圖1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分類和命名
不穩定心絞痛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癥的常見事件,是冠心病患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病理基礎為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發生繼發改變,如斑塊內發生出血、斑塊的纖維帽出現裂隙、斑塊表面血小板聚集、刺激冠狀動脈痙攣血栓形成,導致冠狀動脈出現了不完全堵塞,使心肌血流量明顯下降,心肌急性供血不足。不穩定型心絞痛治療不當發展嚴重時,可導致急性心梗及嚴重心律失常,甚至誘發心室顫動及猝死。研究表明,炎癥反應在不穩定斑塊的發生、演變、破裂及血栓形成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4]。血清C 反應蛋白(CRP)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子,和斑塊的發生進展密切相關,是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的炎癥標記物。hs-CRP與CRP 相比,重復性更好、靈敏度更高,可直接反映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的炎癥程度。阿羅洛爾可降低不穩定心絞痛患者hs-CRP 濃度[5],更利于穩定斑塊,抑制炎癥細胞和血小板的粘附與聚集,阻斷不穩定心絞痛的發生過程[6]。
阿羅洛爾是一種具有α1受體阻滯作用的第3 代β 受體阻滯劑,既能通過α1受體的阻斷作用,來擴張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壓,又能通過阻斷β 受體,來達到降低血壓、減慢心率、抑制心臟收縮力、降低心臟耗氧的作用,而且適度的α1受體的阻斷作用能夠有效的預防和解除冠狀動脈的痙攣,α 受體與β受體的阻滯作用比值約為1∶8。阿羅洛爾口服吸收完全,在肝臟無首過效應,連續給藥時無蓄積性,臨床主要用于(輕度~中度)原發性高血壓、心絞痛、心動過速性心律失常和原發性振顫。阿托伐他汀是HMGCoA 還原酶的選擇性、競爭性抑制劑,通過抑制肝臟HMG-CoA,使肝臟的HMG-CoA 減少向甲基二羥戊酸的轉化,從而降低內源性總膽固醇的合成,并降低脂蛋白水平,使 LDL-C 降低,使載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減少,并能升高 HDL-C。臨床應用于高膽固醇血癥、高血脂及原發性高膽固醇血癥,包括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雜合子型)或混合性高脂血癥。本研究表明,阿羅洛爾能明顯減少患者不穩定心絞痛的發病次數,縮短持續時間。阿托伐他汀作為廣泛應用的他汀類制劑,在降低血脂的同時能夠有效降低血漿CRP,能有效減輕血管炎癥,阻止各種炎性因子的形成。通過改善患者血管內皮,穩定逆轉板塊,進而減少患者體內生成氧自由基,降低對心肌細胞造成的損傷[7]。與阿羅洛爾進行聯合治療,可更好的發揮療效,改善患者預后。對于不穩定型心絞痛,在常規基礎藥物治療的同時選擇阿羅洛爾聯合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低不穩定心絞痛的發病次數與持續時間。
綜上所述,阿羅洛爾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療效顯著,且安全性高,具有推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