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桐
(山西省大同市云岡區人民醫院,山西 大同037001)
脛腓骨骨折是臨床多見的一種長骨骨折。脛腓骨骨折患者局部血管通透性差、靜脈回流受阻,致使骨折處局部腫脹,導致神經功能異常及血液循環障礙,甚至造成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皮膚感染壞死和筋膜室綜合征,進而對肢體功能及骨折愈合帶來嚴重影響[1]。目前臨床對脛腓骨骨折術后多采取脫水、消腫、消炎、止痛及制動、抬高患肢、加壓包扎等綜合治療[2]。中醫治療脛腓骨骨折術后以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為原則,借助外敷、熏洗、推拿、中藥內服等手段治療[3]。如鄭明慧[4]采用冰硝散外敷治療閉合性骨折,可消腫止痛、加速肢體功能康復。趙春棟[5]采用傷科消腫湯治療脛腓骨骨折術后肢體腫脹,療效顯著。本研究將傷科接骨片聯合冰消散用于緩解脛腓骨骨折術后疼痛與腫脹,療效較佳,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8月至2017年7月大同市云岡區人民醫院收治的72例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的脛腓骨骨折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6例。對照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21~76歲,平均(48.88±3.72)歲;平均病程(8.22±2.64)h;骨折原因:摔傷6例,重物砸傷3例,高空墜落傷8例,車禍傷18例,其他傷1例。觀察組男24例,女12例;年齡23~77歲,平均(47.68±4.92)歲;平均病程(8.52±2.30)h;骨折原因:摔傷4例,重物砸傷6例,高空墜落傷6例,車禍傷18例,其他傷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符合《實用骨科學》中脛腓骨骨折相關診斷標準[6]。伴有外傷史,下肢疼痛、腫脹明顯,存在活動異常、骨擦感及骨擦音;經X線片檢查可見骨完整性、連續性破壞且移位明顯;新鮮閉合性骨折;患者對本研究均知曉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合并嚴重心、腦、肝、腎等內科疾病者;并發開放性骨折、血管或神經損傷者;存在病理性骨折、陳舊性骨折或其他部位骨折者;伴有骨筋膜間綜合征或深靜脈血栓者。
兩組患者均采取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
2.1 對照組 術后采取常規治療。①無菌換藥及營養支持。②消炎止痛:雙氯芬酸鈉緩釋膠囊(中國藥科大學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217)75 mg口服,每日1次。③消除水腫:25 mg七葉皂苷鈉注射液(武漢普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7826)溶于250 mL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治療8周。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傷科接骨片與冰硝散外敷治療。①傷科接骨片(大連美羅中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1021461,0.33 g×60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②冰硝散外敷:將1 000 g芒硝、10 g冰片研成粗粉末,混合均勻后裝入40 cm×50 cm的棉布袋內,棉布袋兩邊各縫3條細帶用于肢體固定,冰硝散外敷需有持續性,備好足夠多的布袋和藥物,以便及時更換,每48~72 h觀察藥袋濕化情況,如藥袋濕化明顯則及時更換備用藥袋。治療8周。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住院時間、骨折消腫時間、骨折愈合時間。②疼痛評分。采用數字分級評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評估兩組術后第1、3、5、7日疼痛程度,0分為無疼痛,1~3分為輕微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劇烈疼痛。評分越高提示疼痛越劇烈。③小腿腫脹值。分別于術后第1、3、5、7日上午10:00測量兩組小腿腫脹值。小腿腫脹值=(患側小腿周徑-健側小腿周徑)。小腿周徑于趾踝關節上約2 cm處測量。④不良反應。治療期間檢測兩組血常規、尿常規、糞常規及肝腎功能,記錄服藥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⑤臨床療效。
3.2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腫脹、疼痛程度顯著減輕,骨折愈合時間減少>25%;好轉:腫脹、疼痛程度較前減輕,骨折愈合時間減少15%~25%;無效:腫脹、疼痛程度未見減輕,甚至加重。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1.67%(33/36),高于對照組的72.22%(26/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脛腓骨骨折術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骨折消腫時間、住院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比較觀察組骨折消腫時間、住院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脛腓骨骨折術后患者骨折消腫時間、住院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脛腓骨骨折術后患者骨折消腫時間、住院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骨折消腫時間(d) 住院時間(d) 骨折愈合時間(周)觀察組 36 8.63±2.96▲ 10.00±1.15▲ 5.78±1.31▲對照組 36 12.47±3.53 14.44±2.28 8.25±1.02
(3)NRS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N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1、3、5、7日,兩組NRS評分均低于術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脛腓骨骨折患者手術前后數字分級評分法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脛腓骨骨折患者手術前后數字分級評分法評分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第1日 術后第3日 術后第5日 術后第7日觀察組 36 7.40±0.70 5.00±1.00▲ 4.77±1.04▲ 4.10±0.80▲ 2.44±0.66▲對照組 36 7.56±0.52 6.11±1.11 5.46±0.98 5.03±0.85 3.22±0.94
(4)小腿腫脹值比較 術前,兩組小腿腫脹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1、3、5、7日,觀察組小腿腫脹值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脛腓骨骨折患者手術前后小腿腫脹值比較(cm,±s)

表4 兩組脛腓骨骨折患者手術前后小腿腫脹值比較(cm,±s)
注: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第1日 術后第3日 術后第5日 術后第7日觀察組 36 5.50±0.86 3.43±1.16▲ 3.02±1.05▲ 2.77±0.89▲ 2.00±0.83▲對照組 36 5.72±0.63 4.40±1.22 3.68±1.14 3.30±0.91 2.67±0.79
(5)不良反應比較 對照組發生靜脈炎3例,觀察組發生局部輕度瘙癢感1例,經處理后癥狀均消失。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日益興起,脛腓骨骨折患病率逐年增加。脛腓骨骨折通常發病急驟,其中肢體腫脹、活動受限及功能障礙是其常見癥狀[7]。研究表明,患肢腫脹會導致組織靜脈回流障礙,使疼痛加劇。目前手術是治療脛腓骨骨折的常用方式,而術后疼痛及肢體腫脹是困擾患者及臨床醫生的重要問題。若肢體腫脹無法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可能出現骨折愈合延遲,肢體功能障礙。
中醫認為,骨折術后多因氣血損傷,致血不循經,惡血留滯,血瘀形成,瘀不散,為腫為痛?!把换顒t瘀不祛,瘀不除則骨不能接”,骨折治療應以消腫止痛、行氣活血為主。傷科接骨片中藥組成包括三七粉、紅花、海星、朱砂、土鱉蟲、馬錢子、甜瓜子、沒藥、乳香和雞骨草。三七粉活血散瘀,紅花善通血脈,乳香調氣活血,沒藥散瘀止痛,馬錢子、甜瓜子消腫止痛、軟堅散結,自然銅、土鱉蟲通絡活血、續筋接骨,朱砂清熱解毒。諸藥合用,具有通血脈、健筋骨、止痹痛、祛邪氣等功效。梅式挺[8]研究發現,傷科接骨片能提高下肢骨折內固定術效果及改善血液流變情況。龍文華[9]研究發現,在甘露醇靜脈滴注基礎上加用傷科接骨片能有效減輕小腿腫脹程度,治療效果顯著。冰硝散是一種常用的中藥外敷藥物,同時也是本研究中的重要治療手段,其由芒硝與冰片組成,并被廣泛用于腎病科、骨科、外科疾病[10-12]。中藥外敷經皮膚吸收給藥,不良反應相對較少,是臨床用于骨科術后消腫止痛的有效方式。冰硝散中芒硝性寒,味苦咸,可潤燥軟堅、清熱消腫、瀉下通便;冰片性涼微寒,味苦咸,能醒神開竅、消腫止痛。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冰片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炎止痛、雙向調節神經系統及保護心腦血管等作用[13];芒硝具有利尿、脫水及抗炎消腫等作用[14]。芒硝主要成分是硫酸鈉,可通過皮膚促進組織內水分外滲以減輕肢體腫脹程度,輔以冰片有助于增強利水消腫的功效。陳東峰等[15]研究發現,冰硝散能快速改善脛腓骨骨折患者術后肢體腫脹。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術后疼痛及小腿腫脹改善程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骨折消腫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治療期間,兩組均未有嚴重不良反應出現,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傷科接骨片聯合冰消散外敷治療脛腓骨骨折具有顯著療效和較高安全性,可減輕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后疼痛,改善肢體腫脹。但本研究受到納入患者數量及單中心的影響,研究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后續將增加研究例數及研究中心數量進一步探討該療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