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乾
(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中醫院,山東 濟寧272400)
氣郁發熱屬中醫“內傷發熱”范疇,相當于西醫的功能性低熱。該病一般起病較緩,熱勢輕重不一,多以低熱為主,或自覺發熱而體溫并不升高。近年來,臨床中氣郁發熱患者逐漸增多,究其原因主要與飲食勞倦、情志失調有關。本研究運用耳穴壓豆結合梔子豉湯治療氣郁發熱,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嘉祥縣中醫院就診的58例氣郁發熱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耳穴壓豆組和中藥結合組,每組29例。耳穴壓豆組男12例,女性17例;年齡20~52歲,平均(39.1±10.66)歲;平均病程(1.78±0.73)年。中藥結合組男10例,女19例;年齡21~50歲,平均(38.7±10.65)歲;平均病程(1.81±0.7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中醫內科學》中氣郁發熱的診斷標準[1]。主癥:發熱多為低熱或潮熱,熱勢常隨情緒波動起伏,體溫不超過38℃;兼癥:胸脅脹滿,煩躁,口苦,納差;舌質紅,苔黃,脈弦數;血常規、尿常規、胸部X線片檢查均無明顯異常。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合并腫瘤、結核者;嚴重心腦血管疾患、腎功能不全或全身衰竭者;精神障礙者;妊娠和哺乳期女性;畏懼耳穴壓豆,不能配合治療者;有凝血障礙或出血性疾病者。
2.1 耳穴壓豆組 給予耳穴壓豆治療。取穴:內分泌、肝、腎、脾、皮質下、交感等。操作方法:用耳穴探針在患者耳穴區域尋找壓痛點,選準穴位后先以75%酒精棉球消毒耳郭的皮膚,再用干棉球擦凈,將表面光滑的王不留行籽貼于0.6 cm×0.8 cm的小塊膠布中央,然后用鑷子夾起膠布對準耳穴貼緊并稍加用力,給予適度的按壓,以耳穴處有酸、麻、脹痛或發熱感為度。春夏季壓豆保留2~3 d,秋冬季保留3~5 d(出現潮濕、脫落及時更換),每日按壓3次,每次1~2 min,兩耳交替貼用。療程為1個月。
2.2 中藥結合組 在耳穴壓豆組治療基礎上給予梔子豉湯加味口服治療。藥物組成:梔子15 g,淡豆豉15 g,桑葉12 g,玫瑰花10 g。水煎,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每周連服6劑,停藥1 d。療程為1個月。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臨床療效。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相關療效評定標準[2]。治愈:體溫正常,停藥1周無復發,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體溫下降>0.5℃,但體溫仍高于正常值,自覺癥狀減輕,70%≤證候積分減少<95%;有效:體溫下降<0.5℃,自覺癥狀減輕,30≤證候積分減少<70%;無效:體溫下降<0.5℃,自覺癥狀無減輕,證候積分減少<30%。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②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中藥結合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1%(27/29),高于耳穴壓豆組的82.8%(24/29),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氣郁發熱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耳穴壓豆組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中藥結合組出現腹部不適、泄瀉等癥狀1例,未給予特殊處理,癥狀自行消失。
患者,女,48歲,2018年6月16日初診。主訴:潮熱半年,加重1周。患者半年前因情緒波動較大,出現潮熱,心煩,面部烘熱,有時汗出,胸脅脹滿,疼痛不適,口苦,納差。1周前因情緒波動導致潮熱加重,頭脹面紅,有時汗出,坐臥不安,經常太息,察其舌脈,舌質紅,苔薄,脈弦數。血常規、尿常規、胸部X線片等檢查均無明顯異常。中醫診斷:內傷發熱,證屬氣郁發熱。給予耳穴壓豆聯合梔子豉湯加味治療。耳穴取內分泌、肝、腎、脾、皮質下、交感,每日按壓3次,每次1~2 min,兩耳交替使用。療程1個月。梔子豉湯加味方藥組成:梔子15 g,淡豆豉15 g,桑葉12 g,玫瑰花10 g。水煎服,每日1劑,每周連服6劑,療程1個月。經治諸癥消失,隨診半年未復發。
現代醫學認為,功能性低熱是由于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影響人體體溫調節功能,導致體溫升高,其發熱多為低熱。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情志不調、飲食不當、久坐少動、工作緊張、睡眠不足等成為氣郁發熱發生的直接因素,影響人體氣機運行。氣機的調暢與五臟功能密切相關,尤其與肝關系密切。在生理條件下,氣機升降以脾胃為樞,在病理條件下,氣機怫郁,以肝氣為首[3]。病機有四:一為外界不良的情緒刺激,直接傷及肝氣,失于疏泄,郁結于內,化生內熱,循營衛之道,熱發于外,發為氣郁發熱;二為飲食結構的改變,偏嗜膏粱厚味,脾運不及,積滯內生,阻礙肝氣運行,導致氣郁發熱;三為久坐少動,血行遲緩,由血及氣,氣機運行不暢,亦可出現氣郁發熱;四為睡眠不足,暗耗心血,子病及母,肝失血濡,肝氣偏盛,“氣有余便是火”,發為氣郁發熱。臨床表現多表現為低熱或潮熱,體溫一般不超過37.5℃,特別是更年期女性發病較多。分析原因可能與雌激素水平下降明顯有關,65%~80%的女性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出現神經功能紊亂,引起低熱。西醫治療主要應用非甾體抗炎藥和抗抑郁類藥物效果不佳,藥物及機體耐藥性影響藥物長期服用,導致病程遷延。
按照《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木郁達之,火郁發之”的治則,以解郁散熱為治療大法,采用耳穴壓豆和梔子豉湯結合的方法,內外兼治,符合《黃帝內經》“雜合以治”的觀點。梔子豉湯出自《傷寒雜病論》,由梔子、淡豆豉組成,方中梔子、豆豉劑量比為1∶1。《神農本草經》言梔子:“氣味苦寒,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名醫別錄》言淡豆豉“氣味苦寒,治傷寒頭痛寒熱、煩躁滿悶”。二藥性味皆為苦寒,苦以泄熱,寒以勝熱,熱泄則煩除。梔子既可清透郁熱,解郁除煩,又可導熱下行;淡豆豉氣味俱輕,既能宣肺清熱,又能和降胃氣[4]。淡豆豉含有的大豆異黃酮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改善圍絕經期綜合征癥狀[5]。兩藥相伍,降中有宣,宣中有降,共奏清宣郁熱、和胃除煩之功。葉天士謂梔子豉湯能“解其陳腐之郁熱,宣其陳腐之郁結”。梔子豉湯加味在此基礎上加桑葉、玫瑰花。桑葉入肝、肺經,疏肝理氣,解郁泄熱。《本草經疏》曰:“桑葉,甘所以益血,寒所以涼血,甘寒相合,故下氣而益陰。”玫瑰花質輕,走于上焦,可解郁安神[6]。四藥合用,使氣郁得解,肝氣得疏,郁熱得散。該方湯劑口感較好,適合患者長期服用,但脾虛便溏者慎用。
耳郭是人體的縮影,采用耳穴壓豆法對耳穴相應區域有規律地刺激,刺激通過末梢神經傳到大腦皮質相應區域,發揮暢通病灶經絡氣血、平衡陰陽的作用[7]。耳穴內分泌、皮質下具有調節大腦皮質興奮與抑制的作用;交感滋陰養陽,具有改善患者煩躁、緊張及調節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作用;配合肝、脾、腎以疏肝理氣,調節脾腎,使臟腑功能調和,陰平陽秘,氣機運行正常。耳穴壓豆療法操作簡便,無痛苦,無不良反應,患者易于接受。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藥結合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耳穴壓豆組(P<0.05),且兩組均無明顯不良反應,中藥結合組出現腹部不適、泄瀉等癥狀1例,但未給予特殊處理,癥狀自行消失,提示耳穴壓豆結合梔子豉湯治療氣郁發熱臨床療效良好,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療效優于單純耳穴壓豆,值得臨床推廣。但本研究觀察樣本量小,觀察指標少,后續將進一步完善觀察指標,提高研究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