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娟,譚建平,鄧小夏
(廣東省茂名市高州市人民醫院,廣東 茂名525200)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CP)作為臨床兒科常見疾病之一,主要指嬰兒出生前至出生后1個月,由早產、顱內出血、缺氧缺血性腦病等多種原因導致腦部出現發育缺陷或非進行性損傷的綜合征[1]。早產兒腦損傷為腦性癱瘓的主要病因,主要臨床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姿勢異常,常伴語言障礙、智力低下、精神行為異常等情況,嚴重影響患兒正常發育[2]。由于患兒尚未發育完善,對大劑量藥物及手術治療難以耐受,因此臨床以保守治療為主。本研究采用肌電生物反饋療法配合小兒捏脊、推拿治療腦損傷早產兒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高州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收治的100例腦損傷早產兒,根據病歷單雙號隨機分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1.0~3.5個月,平均(2.34±0.49)個月。觀察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1~4個月,平均(2.45±0.42)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臨床神經外科學》中腦損傷的診斷標準[3]。影像學檢查示腦室周圍-腦室內出血、腦室周圍白質軟化、腦實質梗死或出血、腦細胞毒性水腫和/或腦實質水腫;頭顱多普勒超聲檢查示阻力指數>0.75或<0.55;存在神經系統癥狀體征;至少具備上述1項特異性改變。
1.3 納入標準 均符上述診斷標準;糾正胎齡3~6個月;無心、肝、腎、內分泌及造血系統疾病;患兒家屬均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存在嚴重皮膚破損者;不愿參與或不配合治療者;無隨訪條件者;存在嚴重并發癥,對治療無法耐受者;存在遺傳性、代謝性疾病或腦發育畸形患兒。
2.1 對照組 給予小兒捏脊、推拿治療。將患兒擺放至俯臥位,操作人員對其督脈進行1~2次推拿,依次對長強、腰俞、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風府及百會進行重點按揉;再由下及上捏脊3~5次。每次45 min,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持續治療4個療程。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實施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治療。選擇安靜治療室,采用神經肌肉刺激儀(上海仁和醫療設備有限公司,型號MSTA-100型)對患兒實施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先采用酒精棉球涂擦患兒局部皮膚實施脫脂處理,再分別于股四頭肌、腹肌、脛骨前肌及腘繩肌等處(注意選擇最豐滿部位)依據標準要求放置電極,將參考電極與記錄電極中心距離設置為19~21 mm,并平行于肌肉纖維的長軸方向;使用膠布將電極妥善固定,同時借助彈力繃帶將電極線固定于患兒皮膚;操作人員向患兒家屬做出動作示范,使其被動伸膝、屈髖及屈踝,同時密切觀察顯示屏上所發生的肌電信息曲線變化,盡可能使肌電信息幅度達到最高。每10個主動收縮為1組,休息1 min后再進行下一組,反復進行訓練。每次20 min,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治療持續4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發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采用《兒心量表》(兒童神經心理發育量表評估方法)對患兒DQ改善程度進行評估,內容主要有語言、大運動、精細運動、個人社交及社會適應5個方面內容[4]。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治療后,兩組語言、大運動、精細運動、個人社交及社會適應的DQ值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語言、大運動、個人社交的DQ值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腦損傷早產兒治療前后發育商比較(±s)

表1 兩組腦損傷早產兒治療前后發育商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語言 大運動 精細運動觀察組 50 治療前 31.06±5.19 38.20±2.68 44.96±2.85治療后 69.28±7.56△▲ 78.29±7.35△▲ 68.03±5.04△對照組 50 治療前 32.78±5.23 37.66±2.73 44.82±2.94治療后 60.87±5.39△ 71.69±9.18△ 67.16±5.18△組別 例數 時間 個人社交 社會適應觀察組 50 治療前 29.75±2.98 32.96±3.28治療后 72.23±7.01△▲ 65.21±5.43△對照組 50 治療前 30.29±2.97 33.10±3.14治療后 64.15±8.26△ 64.53±5.08△
西醫認為,早產兒室管膜下生發基質層內缺氧、腦靜脈壓增高、酸中毒、血壓不穩,腦血流驟升或驟降、微血管發育不成熟等因素均可引起基質破裂,引發腦部損傷[5]。早產兒腦損傷與足月兒相比,存在神經發育后遺改變較多,存活早產兒有15%左右伴有不同程度傷殘[6]。
中醫認為,早產兒腦損傷屬于“胎弱”范疇,主要是由先天稟賦不足或產傷造成髓海受損、腦絡瘀阻,進而導致腦海空虛,化源未充,濡養不足,腎脾兩虛,治療以通督醒腦為主[7]。督脈之氣入腦,能補充元陽。推拿、捏脊療法通過督脈、膀胱經等經脈改善患兒背部氣血運行,刺激神經,促進腦部功能發育,同時對相關臟腑形成刺激,從而達到調理腑臟功能的目的[8]。秦紅莉等[9]采用通督醒腦、益腎健脾按摩法治療早產兒腦損傷,效果良好。推拿、捏脊療法可充養髓海,醒神益智,但是單一使用效果并不顯著。近年來,中西醫聯合治療方案不斷發展與完善,在提升腦損傷早產兒生理功能、改善神經損傷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肌電生物反饋療法作為臨床近年來衍生的新型治療方法之一,主要利用電子信號設備記錄患兒肌電信號,而機器內設置的閾值被電子信號觸及后會發出電刺激(強度在安全范圍,且對人體無害),以達到促進肌肉運動的目的[10-11]。肌電生物反饋過程能夠重建患兒神經反饋回路,改善受損的中樞神經系統,從而改善患兒腦組織損傷情況。婁欣霞等[12]采用機器人聯合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治療腦損傷患兒,不僅能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和神經行為,還能提高患兒家長滿意度,縮短患兒住院時間等。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語言、大運動、精細運動、個人社交及社會適應的DQ值均高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語言、大運動、個人社交的DQ值高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證實肌電生物反饋療法配合小兒捏脊、推拿治療腦損傷早產兒,對提高患兒發育商具有積極作用,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本研究樣本數量少、研究時間較短,后續將完善臨床科研設計,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