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仕國 母中旭
黨的十九提出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近年來,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科學謀篇布局下,通過精準分類施策,積極構建具有本省特色的扶貧開發制度體系、目標體系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制度設計完備”與“政策舉措精準”相統一的總體推進思路。本文通過樹立“短板” 意識 、著眼“能力”增強等舉措,加快構建長效扶貧機制,真正拔除“窮根”助推貧困地區同步小康。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省委省政府科學謀篇布局,精準分類施策,積極構建具有本省特色的扶貧開發制度體系、目標體系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制度設計完備”與“政策舉措精準”相統一的總體推進思路。創新構建“兩不愁、三保障”和“四個好”體系,探索形成幫扶工作“先難后易”和脫貧摘帽“先易后難”推進路徑,扎實推進脫貧攻堅部署落地生根,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效。我省貧困發生率大幅下降,貧困人口生活水平持續提高,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有效改善,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顯著增強,與全國差距明顯縮小。截至2019年底,全省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750萬人減少至20.3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1.5%下降至0.3%。但我省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較差、起點較低,特別是川東北秦巴山區、川南烏蒙山區、川西北高原藏區三大連片貧困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產業結構單一、公共事業發展緩慢,貧困程度較深、增收困難明顯、返貧問題突出,成為了我省脫貧攻堅的明顯“短板”。 作為一所處于秦巴連片貧困山區的高職院校,我們應當樹立“短板意識”,采取超常舉措,付出超常努力,堅決補齊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革命老區和民族地區這一“短板”,在工作推進中,我們應當通過培育產業、增加投入、激發內生動力等“造血式”舉措,應當以“發展縣域特色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壯大村級集體組織和推進職業技能培訓”為重點,加快構建長效扶貧機制,真正拔除“窮根”。
一、著力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增強“造血”能力
貧困地區產業扶貧是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戶收入的有效途徑,是扶貧開發的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因戶因地發展特色家庭經濟,全面增強貧困戶的“造血功能”,實現“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是脫貧攻堅的根本途徑,是當前扶貧開發推進過程中的重點與難點。產業扶貧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從大量的調查結果來看,一些地方缺少區域特色產業統一規劃,有相當一部分地方產業扶貧進展和效果都不盡人意。筆者認為,產業扶貧應以縣為單位進行產業扶貧頂層規劃,集中力量進行打造一至二個適合本縣發展的優勢產業、高效產業和主導產業。著力改變過去一個村搞十幾個產業、幾十個產業的傳統生產模式,把以家庭和園區為單位的小產業培育成大產業,打造縣域特色產業品牌,為地方產業可持續發展和貧困地區群眾持續增收奠定基礎,真正走出一條促進貧困戶持續增收、貧困地區長遠發展的脫貧奔康之路。這方面的成功經驗有蒼溪縣紅心獼猴桃產業產業和庭院農家項目、龍泉水果產業項目、攀枝花熱帶水果項目等。
二、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保障”能力
我省川東北秦巴山區連片貧困地區山高路險,自然條件惡劣,交通設施建設落后,資金、項目、信息特別是交通已經成為制約貧困村發展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最大的“瓶頸”。因此,筆者認為,加大財政對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投入,確保一批交通、農田水利、安全飲水、電力通信等重點民生項目落地并產生效益。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要堅持將扶貧開發工作與新村建設、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相結合,注重增強基層社會事業服務能力,破除“資金、項目、信息和交通”瓶頸,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為群眾自我發展鋪好路、搭好橋,為貧困地區持續發展提供堅強保障。可以這樣認為:東北秦巴山區連片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應當成為我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連片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重中之重,事關秦巴連片貧困地區能否全面同步小康大局,應當引起高度警覺與重視。
三、著力壯大村級集體組織,增強“引領”能力
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是以村為單位的一種公有制經濟組織,它是推動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加強基層執政建設的重要保障。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以家庭為單位的包產到戶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認識偏差、觀念滯后、政策限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一直缺位,村級黨組織服務群眾、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能力不強,影響了村級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創造力。村級黨組織建設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建設已經成為了當前精準扶貧、脫貧攻堅中的明顯“短板”,應當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筆者認為,在當前脫貧攻堅關鍵期,應當進一步強化基層黨組織和基層行政組織建設,“幫錢幫物,不如幫助建個好支部”,我們要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建設為載體,夯實我黨農村政權基礎。一是要加強村級組織建設,配好配強村級班子,重點是選好領頭雁,把事業心強、懂經營、會管理、具有開拓精神和不怕吃苦、秉公辦事的人選進班子,把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二是要加強對村級班子成員的培養和教育,對他們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培訓,組織他們到集體經濟發展較快的典型地方進行考察學習,提高他們的經營管理水平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能力。三是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資源優勢,創新思路,依托村級專業合作社,創新體制機制,加大資金投入,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培育連片貧困地區農村發展新動力,進一步提高村社集體經濟收入,著眼解決“有錢辦事”, 進一步容實基層政權的經濟基礎,增強“村兩委”引領發展的能力和服務群眾的能力。
四、著力推進職業教育扶貧,增強“持續”能力
職業教育是與基礎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相并列的一種教育形式,是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為密切、貢獻最直接的一種教育類型,是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最為直接、最為快捷、最為有效的扶貧方式,是遏制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絕大多數地處邊遠山區,生存環境惡劣、基礎設施薄弱、職業教育落后,貧困人口普遍存在“打工沒技術、創業沒思路、務農沒出路”的現實。可見,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職業教育在助推連片特困地區脫貧奔康中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和迫切需要:一是加大政策引導與基礎投入,依托國家重視和支持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有利政策,認真研究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大力發展特色職業技術教育,探索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職業院校集團化整體發展道路,堅持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協同發展路徑,推進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整體跨越。二是把提升貧困人群的自身發展能力放在扶貧工作的突出位置,建立制度保障,充分利用職業教育資源,采取“互聯網+職教扶貧”方式大力開展非學歷技能培訓,切實把對貧困地區鄉村干部、產業帶頭人、經濟發展能手和外出務工人員的技能培訓抓好抓實,切實提高群眾自我致富能力和示范引領作用。三是加強對貧困群眾思想教育,營造扶貧扶志扶智的環境,破除部分貧困人群“等靠要”觀念和“集體惰性”思想,增強立志脫貧的信心,引導貧困農民家庭主動發展致富。四是依托優質職業院校,構建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協同發展機制,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和“人人受教育、個個有技能、家家能致富”目標,從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從而整體增強貧困群眾的持續發展能力。
以上觀點,僅僅是筆者結合本單位從2010年以來幫扶旺蒼縣檬子鄉柏楊村、黎明村、鐘嶺村,蒼溪縣東青鎮東紅村,得榮縣茨巫鄉曲貢村的實踐中的初淺思考。精準扶貧、脫貧攻堅是中央、省委的重大戰略部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應當立足基本省情,順應基本趨勢,主動適應、把握五大發展新理念科學內涵,注重體制機制創新,注重化解社會矛盾,注重科學發展路徑,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昂揚斗志,百倍用心、千倍用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堅決確保連片貧困地區同步小康。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8年四川省教育廳科研規劃立項項目《職業教育與精準扶貧協同機制的研究與探索---以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18SA0227)。
(周仕國/母中旭: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