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 楊紹清


摘 要:大專學生是高等教育中重要而又特殊的群體,近些年面臨相當大的就業壓力。不僅要重視對他們知識技能的培養,對其綜合素質的培養同樣重要。人際交往能力的高低影響到學生與周圍人的關系,對其能否順利地完成學業和適應社會有重要影響。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對唐山市1219名大專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進行調查和分析,并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作用,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發展環境。
關鍵詞:大專生;人際交往能力;調查;對策
人際交往能力[1],又稱社會技能、溝通能力,是指影響人際交往活動效率和保證人際交往順利進行的個性心理特征。Segrin[2]認為社會技能是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的其中一個最大變量。大學的環境相對中學比較開放,不同家庭背景、價值觀、生活習慣的同學之間的差異使他們在交往中更容易發生沖突。研究發現[3],大學生與宿舍室友、學校同學的關系較不融洽甚至很不融洽的比例分別為72.5%、77.6%。近些年,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引發的各種負面事件層出不窮。對大專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另一方面通過篩查人際交往能力較差的學生及時進行心理干預或輔導,避免校園不良事件的發生。
一、調查對象和方法
(一)調查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法,選取唐山市某高校的1219名大專學生進行調查。發放問卷1219份,回收1219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男生764人(62.7%),學生干部410人(33.6%),獨生子女339人(27.8%),生源地為城市、鄉鎮、農村的比例分別為20.6%、17.8%、61.6%。
(二)方法
采用整群抽樣問卷調查法,使用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Buhrmester編制,魏源修訂的人際交往能力問卷進行施測[4]。該問卷共有40個題目,分主動交往、適當拒絕、自我表露、沖突管理與情感支持5個維度,每一維度各有8個題目。問卷為5點計分,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計做1~5分,數值越大表示該項能力越強。問卷的克朗巴赫系數α為0.87。使用SPSS23.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調查結果
(1)大專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不同維度的分數水平分布情況
本調查數據參照美國人際交往問卷的百分常模進行統計,在主動交往、適當拒絕、自我暴露、沖突管理和情感支持五個維度上高分常模分別為30、31、31、32、37(15%的人高分常模,得此分比85%的人得分高),低分常模分別為23、24、23、24、30(30%的人低分常模,得此分比70%的人得分低)。本調查數據結果顯示各維度低于常模的人數分別占總人數的18.6%、26.3%、29.7%、11.3%、34.7%,各維度高于常模的人數比例分別為31.5%、14.7%、14.1%、20.1%、10.4%。如表1所示。
(2)大專學生在不同變量上的人際交往能力情況
由表2、表3結果可知:不同性別的學生在人際交往能力中的主動交往和沖突管理維度有顯著差異(P<0.01),男生分數高于女生;是否為學生干部和不同家庭關系程度變量上比較,在主動交往、自我暴露、情感支持和人際交往能力總分上均有顯著差異(P<0.01),學生干部得分高于非學生干部;不同程度家庭關系在各維度得分由高到低為:主動交往維度為非常和諧、一般、經常沖突;自我暴露維度為非常和諧、經常沖突、一般;情感支持維度為經常沖突、非常和諧、一般;總分為非常和諧、經常沖突、一般。
(3)二調查結果分析和對策
調查結果得出,有1/3的學生情感支持維度得低分,這說明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與人交往過程中缺乏對他人的情感支持,共情和體察他人情感的能力較差,較少關懷他人。主動交往和沖突管理兩個維度得高分的比例高于15%常模的人數比例,說明大多數的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都會采取主動的方式,容易與他人建立關系,能夠使用恰當的技巧去解決沖突。另外,適當拒絕和自我暴露維度上得高分的學生比例較少,說明學生在對待別人的言行傷害時傾向選擇忍耐,不善于拒絕不合理要求和表達不愉悅的感受,大部分學生在與人相處時缺乏人際信任,很少在別人面前袒露自己的想法和隱私。
相比女生,男生在人際互動過程中更主動,在解決人際沖突方面的能力較強。可能因為男生的思維方式更加直接、理性。擔任學生干部的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更加主動,更容易袒露心聲,并且有較好的支持他人情感和關懷他人的能力。家庭關系越和諧的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越強,在與人互動中表現更加積極主動,愿意表露自己的想法,對于需要幫助的人更愿意提供幫助且同理心較好。
本次調查了解到大專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情況基本良好,但是在拒絕他人的不合理要求,信任他人并表露自己想法和關懷他人這些方面的能力較差。現提出以下對策,希望對大專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提供有效的思路。
第一,家庭應盡可能創造和諧的氛圍,學生在其中觀察并學習正確的人際互動方式,提高體察他人情緒的能力和解決沖突的能力,在人際交往中更主動熱情。家人之間多一些互動和與外界接觸的機會,提高學生的眼界,有助于提高學生人際交往的技能。
第二,培養大專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最好的土壤就是學校環境。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可以通過篩查,對人際交往能力較差的學生進行干預,尤其注重提高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同情關懷他人的能力。對存在人際交往問題嚴重的學生進行個別咨詢。另外,當今學生用在網絡上的社交時間較長,學校應多組織校內外活動,增加學生之間在現實中的接觸。在現實中才能改變和突破自我,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心理健康。
第三,社會應大力宣傳感恩、奉獻精神,對于即將成為社會建設主力軍的大學生人才更應該重視這方面的培養。建議利用互聯網宣傳感人事跡,在大學生群體中征選奉獻模范等活動調動大學生的熱情,從而增強他們的人際信任和整體人際交往能力。
參考文獻
[1] 吳文君,向小平.大學生同伴交往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人際交往能力的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0,28(04):585-591.
[2] Segrin C,Mcnelis M,Swiatkowski P.Social skills,social support,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A test of the social skills deficit vulnerability model[J].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16,42(1):122-137.
[3] 盧家楣,劉偉,賀雯,王俊山,陳念劬,解登峰.中國當代大學生情感素質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J].心理學報,2017,49(01):1-16.
[4] 魏源.人際交往能力問卷在大學生中應用的信效度評價[J].中國學校衛生,2005,26(12):1046-1048.
作者簡介:王怡(1988- ),女,河北唐山人,華北理工大學心理學院2018級研究生,研究方向:職業人群的心理應激與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