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云
摘要:改革開放至今,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國區域經濟取得了有效發展。但就現階段實際情況來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仍是有待解決的關鍵性問題,制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基于此,文章首先就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幾點有效解決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精準扶貧;農村;區域經濟;發展
長期以來,農村區域發展問題尤為突出,隨著我國政府在政策、人才等多層次的有效扶持,我國農村經濟呈現出了較高的增長勢頭。但其中的某些問題并未得到明顯改善,因而,要正視這些問題,采取有效的方式加以優化,以推動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一、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問題
(一)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
我國地大物博,由于地理位置、資源環境等方面的不同,使得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中表現出嚴重不平衡現象,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差異。而這種東部沿海地區發達,西部相對落后的情況長期未得以根本性改善。
(二)經濟發展模式問題
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如下幾種模式:
1. 傳統型
該模式以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為主,也是我國農村主要的經濟發展模式之一。其顯著特點在于:依靠農業,農民的經濟來源較為單一;在未取得其他外力因素的干擾下,呈現為封閉或半封閉的經濟體系。
2. 現代型
該模式以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為主。其主要特點體現在:綜合優勢,發展較快。這是由于該模式下的農業生產部門就農村區域內的經濟展開了較為系統的現代化技術指導,在此技術的推動下農村城鎮化、產業化,以及工業化水平較高。
3. 城鄉互動型
該模式的分布以大、中型城市相應的城鄉結合部為主。其最大的特點體現在:工農結合、協調發展。該模式下的區域經濟發展需要依賴大量的勞動力,以推動經濟快速增長。
(三)區域基礎設施較差
基礎設施直接關乎區域經濟的有效發展。道路交通作為農村實現與外界有效溝通的橋梁,對于農村的發展而言至關重要。就現階段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存在許多基礎設施落后的地區,某些地區還未實現鄉村交通網。
(四)人口和資金方面的限制
這主要體現在如下兩點:其一,區域內的人口素質總體上較差,農民文化水平較低,因而就現代農業技術知識掌握較為匱乏,在此種情況下,不利于先進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其二,我國政府在“建設新農村”方面的支持力度有待提升,資金的不足直接影響著農村的區域經濟發展。
(五)環境問題相對明顯
這主要體現在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進程中,未能正確意識到環境污染以及生態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區域內農民的生活質量。
二、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分析
(一)政府方面強化精準扶貧貸款
具體來看:第一,政府應當加大就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有效促使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二者互補作用得以發揮,探尋新的扶貧資金途徑,尤其是需要關注基礎貨幣向貧困農村的投放;第二,要制定好稅收優惠方案,從而降低銀行稅負。就現階段實際情況來看,金融業正逐漸開展營改增試點,倘若能夠落實稅收優惠,便能夠有效提升銀行發放精準扶貧貸款的積極性及主動性;第三,創新扶貧模式,挖掘新型手段,尤其是在“互聯網+扶貧”領域,有關部門需要做好引導工作。
(二)推動城鎮化,逐步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對于農民而言至關重要,因而,為確保農民的生活質量,要尤為注重水、電、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此方面資金投入。良好的基礎設施也能夠加大投資的可能性,從而為農村的發展帶來更多的資金。此外,政府方面需要制定出合理的基礎設施的完善標準,按照地區的不同體現出政策的針對性。
物流也是影響區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最近幾年,相關部門開始注重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建設,這為農產品的流通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群眾的菜籃子和米袋子。但考慮到地域與環境的不同,西部農村的交通仍有待增強,物品出入流通不易。基于此,建設農村區域物流中心對于發展農村區域經濟而言至關重要。
(三)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
區域之間的有效合作能夠促進區域間實現優勢互補,進而帶動整個大區的經濟穩定發展。具體來看,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縮小城鄉差距,從而提升農村居民收入。要實現這一過程,要求相關部門由城中村以及城鄉接合部入手進行嘗試,逐漸落實城帶動村、點帶動面。此外,也可考慮把散居的農民遷移到行政中心村居住,有效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在城鎮化建設中,需要充分結合當地的地貌與人文特征,依據相關的法律原則進行統一規劃與建設,有針對性地制定恰當的發展計劃。在城中村以及城鄉結合部發展過程中,能夠帶動周圍的農村共同發展。
(四)科學制定發展計劃,優化農村產業結構
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情況是客觀存在的,除此之外,區域間的優勢與特征也較為明顯,因而,為促使自身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地區需要按照自身的具體情況,結合自身的優勢與已形成的產業結構,針對農、林以及漁業等的發展進行恰當的安排,以促使產業結構升級;各有關部門也需要積極引導農民挖掘潛在資源,從而構建特色經濟。各地區通過整合自身的優勢資源,以構成特色經濟區,在強化自身影響力的同時吸引投資,以推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政府也應當積極展開調研,為整體發展規劃提供有價值的依據,就區域內存在的不足以及優勢資源進行分析,通過建設項目來吸引投資;扶持區域內有潛力的企業,引導資金富余的農民入股或者自辦企業等等。與此同時,加大創新力度,增加區域內科技資金支出,促進機械化發展,解放農民雙手,提高農村生產效率。例如,農作物嫁接等技術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增強農產品的產量,從而提升農民收入,在農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的情況下,推動區域內經濟的有效發展。
(五)提高農村人口素質,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要素,對此,相關政府部門需要增加教育方面的投入,注重農村教育,以提升農民整體素質。可以把農村課程改革作為整體農村區域經濟建設中的一項關鍵環節來對待,將科普知識與相應的醫療衛生知識歸入到平時的教學之中,并借助于多種有效手段加以推廣與宣傳。
此外,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對于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也有關鍵性的意義,需要培養與經濟發展相匹配的人才隊伍。借助職業教育、夜校學習等相應的模式與手段,向當地農民傳授與農業相關的文化知識,促使農民在掌握這些知識的基礎上務農,從而提高其效率與收入。與此同時,也需要強化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等對農村人才的支持力度,可指派綜合素質高的教師隊伍深入農村進行相應的教育工作,幫助農民掌握農業種植等方面的技術與知識等。
三、結語
總而言之,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在于推動各區域的協調發展,這一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項持續且系統性的工程。要實現這一目標,要求相關部門從全面深入推進精準扶貧等多個方面入手展開工作。需要在充分分析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困難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制定農村區域經濟相應的發展策略,從而推動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范皎.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及其精準扶貧策略[J].生產力研究,2016(12):51-53+65.
[2]彭靜.國外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經驗對中國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5(10):190-194.
[3]盧雨沛.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與對策思考[J].農業與技術,2015,35(06):212-213.
[4]王升華,張艷榮.甘肅省農村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及舉措[J].農業工程,2012,2(01):97-99+103.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勝坨鎮社區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