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雨
摘要:語調為語言賦予了靈魂,亦是當前語言研究的熱點,但常被英語教學者及學習者所忽略。了解語調結構的成分能使學習者掌握語調內部規則,熟悉語調的調型特征能讓學習者更準確地模仿英語語調,深入了解語調中的凸顯與話語意義之間的關系,能夠讓學習者更準確地通過語調傳達意圖。從這三個層面掌握目標語語調特征,將對語調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時針對目前語調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制定相應的改善措施,加強學習者對英語語調的掌握。
關鍵詞:語調 語調習得 語義 凸顯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7-0205-04
語調指話語音高曲線的變化,能體現出人的情感,改變詞語的意義,是語言系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所有語言共有的特征。然而,漢語母語的英語教學者與學習者常常忽視語調的重要性,導致目前語調教學與學習方案存在嚴重不足。1967年召開的第六屆語音科學國際會議預示著韻律研究開始遍地開花。英國諸多語言學家發展了調型理論,旨在推動語調教學研究。受結構主義的影響,多數美國的研究者基于調階理論,開啟對語調的探索。語調研究從抽象的概念,發展到如今用現代科技呈現語調具體表征。近年來,國內對語調的研究也進行得如火如荼,語調功能、語調與語義之間的關系等方面吸引了眾多學者的目光。本文對英語語調的結構、英語語調的調型及話語中凸顯與意義的關系進行探究,并在此基礎上,針對英語語調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語調教學與學習的有效策略。
一、語調特征
1.英語語調內部結構
句子有句法結構,話語亦有語調結構。Palmer提出語調由調冠(pre-head),調頭(head)、調核(nucleus)、和調尾(tail)組成[1]。其中調核為調群的必要成分,而調冠、調頭和調尾為可選項。研究者可以依據停頓(pause)、起首輕音節(anacrusis)、延時音節(lengthening)及非重讀音節的音高重設(pitch reset)四個特征,來劃分調群的邊界[2]。其中停頓是最常見的調群特征,但并非調群劃分的絕對標準。起首輕音節指話語開頭存在一個或多個無重音的音節,具有時長快與強度弱的特點。延時音節指一個調群中如果最后一個重讀音節后不存在非重讀音節,說話人則會經常延長該重讀音節,該特征時長與停頓特征互補存在。非重讀音高重設即非重讀音節中出現音高水平或音高方向的變化,也預示著新調群的開始。這四個調群邊界外部特征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為兼容,單一的特征無法劃分獨立調群。陳樺認為,當停頓與其他特征同時出現時,若停頓時長大于150毫秒,則停頓可作為邊界特征進行統計;但若停頓時長不足150毫米,則將另一種特征作為調群邊界指征計數[3]。
調核為調群中必不可少的成分,Halliday認為調核是調群的核心,也是信息的焦點[4]。調核通常體現為音高的明顯凸顯,即音高的突升或突降。音的響度、音高及音長等因素都是造成凸顯的因素,但音高表征最為準確與直觀。英語語調的調核有不同的音高體現,每種類型的調核聲學表現都不盡相同,對應的意義也有所差異。簡而言之,英語雖屬于語調語言,但是調型豐富多樣,語調起伏度大,旋律多變。
與英國傳統調型理論不同,美國語調研究者更傾向于調階理論。在Pierrhumbert的自主音段—韻律模型中,包含了高調(High)和低調(Low)兩個基本調。她認為英語語調分為三個部分:音高重音(pitch accent)、短語重音(phrase accents)和邊緣調(boundary tones)[5]。音高重音相當于英國傳統調型學派中的調核概念,有H*、L*、H*+L-、H-+L*、L*+H-、L-+H*和H*+H-七種類型的音高重音,短語重音有H-與L-,邊緣調包括H%和L%。該模型中,聲調具有離散性(discreteness)。也就是說,聲調序列不同會產生意義上的區別,及高音與低音組合并非固定,而是可以進行離散重組的。
英國傳統調型理論與美國的調階理論都體現出了英語語調的高低起伏,認為這種音高的高低起伏在語義區別上有區分作用。也就是說,了解英語高低起伏的節奏感所對應的語義,將使得學習者在目標語交際中更加如魚得水。
2.語調調型特征
語調的起伏是由于音高的升與降所導致的,語調的升或降也能產生語義上的差別。英國傳統調型學派與美國的音階學派都認為,語調是由升調(rise)和降調(fall)構成,升調指音高從相對低的位置向相對高的位置的運動過程,而降調指音高從相對高的位置向相對低的位置的運動過程。升調包括高升(high rise)、低升(low rise)、降升(fall rise),降調包括高降(high fall)、低降(low fall)、高升(rise fall)。在英語中,人們默認陳述句為降調,疑問句為升調。但也存在特殊情況,句子類型和語調類型間的關系并非絕對。
升調和降調與句法、語義、語用等相關聯,是比較復雜的研究系統。Cruttenden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不同類型的升調與降調進行分析。如高降與低降都指調核音高從高到低的運動趨勢,但高降體現出說話人調核音域較寬,展示出對所描述事件的熱情度較高,而低降體現出說話人調核音域較窄,展示出說話人對所描述事件興趣度一般。具體語調的語音特征體現出什么意義,還應根據說話情境與調核前語音特征共同判定。雖說語調是一復雜現象,但了解泛式的語調語音特征,定能更清楚地理解語調意義,從而提高表達過程中的準確率。
二、語調的信息功能
1.信息結構
布拉格學派提出的主位(theme)、述位(rheme)、交際動力(Communicative Dynamism)等觀點為話語信息結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Halliday進一步指出,信息可分為新信息(new information)與舊信息(old information)[6]。句子不同部分通常攜帶著不同的信息角色,如話題(topic)和焦點(focus),這種語法編碼信息結構的方式也被稱為“信息包裝”(information packaging)[7]。Clark和Haviland認為,已知信息是說話人認為聽話人已經知道并且接收的信息,而新信息指說話人認為聽話人不知道的信息[8]。一般情況下,新信息是句子的焦點,是說話人想要強調的部分,包含信息更多,交際功能更強;舊信息則相反。信息結構中不同的部分,語調表現形式也是具有差異性的,其中凸顯與焦點的關系尤為緊密。
2.話語中的凸顯與焦點
語調不只是話語的裝飾,也能夠對話語的語義產生影響。英語中詞的重音位置不同,詞義或者詞性可能會不同。如black bird,如果重音在前面的詞('black bird),就表示烏鶇,一種類型的鳥;如果重音在后面的詞(black 'bird),則表示黑色的鳥,無關鳥的種類。話語的語調高低不同,同樣也會對語義產生影響。無論是英國傳統調型理論,還是美國的音階理論,語調中都存在凸顯特征。Ladd[9]與Hockett[10]都指出句子的重讀常常和語調的曲線的凸顯相重合。凸顯的音節或詞組常常為句子的焦點(focus)。根據其范圍大小,可將焦點分為寬式焦點(broad focus)與窄式焦點(narrow focus)。寬式焦點旨在強調整個句子,此時重音一般落于句子最右邊的詞。而窄式焦點強調句子的某個部分,凸顯的特征即落于說話人所強調的部分。焦點可能是句子的主語,也可能是句子的賓語,甚至是整個句子。如下,提問方式不同導致回答句中的焦點也就不同,語調凸顯的位置也就存在差異。a中的焦點為主語,b中的焦點為賓語,而c的焦點為整個句子。
Who broke the window?
[Jim]F broke the window.
What did Jim break?
He broke [the window]F.
What happened?
[Jim broke the window]F.
從語氣來看,凸顯可分為信息表達凸顯(expressive prominence)、對比凸顯(contrastive prominence)、與強調凸顯(emphatic prominence)。信息表達凸顯指對信息的強調。對比性凸顯能改變句子的焦點位置,是不可預測的。如下,a中的焦點是Jim,b中的焦點是Jack,由此可知“想吃冰激凌”是背景信息,b中的為了凸顯想吃冰激凌的主體,Jack與Jim形成對比,這屬于對比性凸顯。
[Jim]F wants to eat ice-cream?
No,[Jack]F wants to eat ice-cream.
強調凸顯也與對比性凸顯相關聯,加強句子的某個部分可能是為了糾正說話人的某個觀點,或為了突出事物的獨特性,和說話人的陳述形成對比。如下,a中陳述Jim喜歡吃冰激凌,b中為了強調Jim喜歡冰激凌程度之深,凸顯了句末加強程度的“a lot”,以表達Jim對冰激凌的癡迷程度。這種凸顯為強調凸顯,有暗含的對比性。
Jim likes ice-cream.
Jim likes ice-cream [a lot]F.
此外,焦點能夠改變句子的語義。如下,a中的焦點為Mary,表示只有找Mary,而不是其他人解釋這件事,也就是說只有Mary才能解釋這件事。而b中的焦點為“to explain the thing”,重點是找一個能解釋這件事情的人,并不一定必須為Mary。兩個話語的句法結構完全相同,但是由于音高重音的位置不同,導致語義的差異。
You have to call [Mary]F to explain the thing.
You have to call Mary [to explain the thing]F.
簡而言之,話語中的焦點能夠增強相應詞、短語的音高重音,產生凸顯特征,已達到說話人強調該內容的目標。而已知信息則不會表現出凸顯特征,因為這部分信息是說話人與聽話人都知道并且接收的信息。
在漢語中,人們潛意識里也會通過增加強度、時長等特征,對新信息,或者想要突出的信息加以強調。漢語的語調特征也會對漢語母語的英語學習者產生影響,在語義強調方面也會有潛在的影響。因此,英語語音教學者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在表達語義時,對新信息或者重點信息進行適當重讀,以更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圖。學習者在陳述時,不應平鋪直敘,產生的語調沒有任何起伏。與話語中的已知信息相比,新信息與自身所想強調的信息為音高重音,要產生起伏度。
三、語調學習問題與策略
語言語調包含語音表征,音系規則及語義體現等,全面地掌握目標語語調必然要從這三個方面入手。此外,也應該考慮到母語的語調對英語語調的掌握產生影響,發現潛在問題并解決。
1.語調結構掌握的問題與策略
調群中包含不同的成分,一個調群可以表示一個意群[11],因此調群的劃分對語言意義的理解有很大幫助。語調學習者在掌握目標語語調的過程中,可能存在調群切分不準確的問題。導致調群切分不準確的原因有兩種,第一個原因是對調群結構不夠了解,不熟悉劃分調群的邊界特征。第二個原因是對英語發音規則掌握不足,如在連讀的地方沒有連讀,或者對某個單詞發音不熟悉而產生了不必要的停頓。
為解決第一個問題,首先應從語調教學者出發。語調教學者首先要提高自身語調知識的儲備。李景娜與陳樺對英語教師語調知識儲備進行調查,發現許多國內大型英語口語考試的評分員語調知識掌握不夠系統與全面,能通過意群來劃分調群,但對于重音詞及調群中調核位置掌握不足[12]。只有教師更系統地掌握語調知識,學生才能準確地學習語調知識。針對第二個問題,重心更應該放在學習者身上。語音知識學習及傳授較為普遍,存在的問題比語調知識少。因此,學習者要對英語發音進行自主反復練習,不斷重復,加強對英語單詞發音的熟悉度及連讀規則掌握等。教師也應針對學生存在的發音問題進行反復糾正,雙向改善調群切分中所存在的問題。
2.語調調型掌握的問題與策略
調型不僅能夠體現出語言的韻律美,還能反映出說話人對所描述事件的態度及語氣。卜友紅通過對英語學習者語調掌握情況的研究,指出英語學習者常常用降調代替升調或者降升調,調形單一平緩。漢語語調相對英語語調更平緩,以降調為主[13]。郭嘉和石鋒也發現英語語音由于輕重交替的特點與音高起伏的影響,起伏度要大于漢語起伏度[14]。此外,漢語為聲調語言,字調的小波浪疊加在大波浪之下[15],因此漢語句調種類不及英語句調豐富。英語學習者受到漢語母語語調的影響,對英語降調與升調的區別敏感度不足,容易出現調型錯用的現象。
為改善這一現象,學習者應該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了解每種調型對應的意義。如降調表示對所描述事件的肯定,話語結束的標志。高降比低降的態度更熱情,興趣度更濃烈,升降能夠表示對某件事情驚訝的態度。除此之外,學習者要能根據具體情境用適當的調型表達自己的態度。如陳述句中出現的升調表示質疑或申辯,降升表示對某件事情的驚訝,但所描述的事情與實際情況相反的話,則可以表達說話人諷刺的態度。在復雜句中,降調表達主要信息,而升調表達附屬信息。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嘗試采用類似關心語的方式進行教學,如降低速度使發音更清晰,停頓的地方時間更長,語調起伏更明顯等。這樣能讓學習者更好地感知到英語語調特征,敏感的感知力也能提高對語調的掌握程度。
3.語調凸顯與信息關系掌握的問題與策略
語調凸顯的位置與信息結構有關。舊信息及交際能力弱的地方,凸顯性相對較弱。而新信息,也就是交際能力強的地方,凸顯性則相對更強一些。學習者在掌握調型意義的同時,要注重特定情況下話語中凸顯的位置。若句子為寬焦點,凸顯的位置常常最右端的實詞上,窄式焦點的凸顯則在說話人想強調的位置上。學習者在作為聽話人時,若不了解句子凸顯的位置是說話人所想要強調信息的理論,就會抓不到句子的重點,難以正確理解說話人的意圖。
因此,英語學習者首先要明確,若說話人在表示對比或者強調信息時,一般會凸顯相應的信息。此外,可以和同伴一起設計句法結構相同、凸顯位置不同的話語,嘗試更好地理解該類句子的語義,以達到熟悉的程度。
四、結語
語調習得研究既要扎根于理論,也要應用于實際教學中。要了解英語語調內部結構特征,英語語調調型及調型所表達的意義,更要清楚特定語境下話語凸顯與語義之間的關系。從這三方面理論知識入手,探究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的錯誤,針對具體錯誤給出相應的意見與建議,如在英語教學中增加語調調型意義的講解,或教師在課堂上可將語調特征顯著化,提升學生對語調的感知力及敏感度。全面理解語調知識,對目前英語語調教學存在的問題有很大的改善作用。
參考文獻:
[1]Pamler,H.English Intonation with Systemic Exercise[M].Cambridge:Heffer&Sons Ltd,1922.
[2]Cruttenden,A.Intonation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陳樺.英語語調模式及其聲學實現[J].外語研究,2006(5):9-18.
[4]Halliday,M.A.K.Course in Spoken English:Intonation[M].London:OUP,1970.
[5]Pierrehumbert,J.The Phonology and Phonetics of English Intonation[D]. Cambridge:MIT,1980.
[6]Halliday,M.A.K.“Languag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unction.” In Lyons,J. (ed). New Horizons in Linguistics [M]. Harmondsworth: Penguin,1970:140-165.
[7]Chafe,Wallace L.Givenness,contrastiveness,Definiteness,Subjects,Copics,and Point of View[A]//In Li,Charles N.(ed.)Subject and Topic [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6.
[8]Clark,Herbert H.and Susan E.Haviland.Comprehension and the Given-new Contract.In Freedle,R.O.(ed.)Discourse Processes: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C].Norwood,NJ:Ablex,1977.
[9]Ladd,R.D.The Structure of Intonational Meaning:Evidence from English [M].Bloomington and Lond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0.
[10]Hockett,C.F.A Course in Modern Linguistics[M].NY:Macmillan.1958.
[11]Halliday,M.A.K.Intonation and Grammar in British English[M].Mouton:The Hague,1967.
[12]李景娜,陳樺.英語教師語調知識儲備情況調查:以國內大型口試評分員為例[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9(3):83-89.
[13]卜友紅.中國英語學習者語調習得問題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6(4): 569-582+641.
[14]郭嘉,石鋒.英漢陳述句和疑問句語調實驗對比研究[J].當代外語研究,2011(9):5-11+60.
[15]趙元任.國語語調[A].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集[C].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