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軌道交通產業為研究對象,研究了我國高校和企業科研工作的特征,探討了我國產學研合作的演變及現狀。論述和分析了Q公司校企合作項目的現狀和存在問題。從項目特點出發,歸納了產學研合作理論法的本質,從項目管理方法、研究能力與需求匹配方法、分階段建設方法、全過程管理方法等方面闡釋了校企合作項目的多層次分析管理方法;并以Q公司校企合作項目為案例,探討分析了上述方法的應用和成效。
Abstract: Taking the rail transit industr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of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in China, and probes into the evolution and status quo of domestic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jects of Q company. Start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je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ssence of the theoretical method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explains the multi-level analysis management method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ject from the project management method, research capacity and demand matching method, phased construction method, whole process management method and so on. Taking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ject of Q company as an example,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 of the above methods a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關鍵詞:技術引領;產學研;平臺運作
Key words: technology leading;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platform operation
中圖分類號:F426.4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30-0177-02
0 ?引言
一直以來,軌道交通裝備作為國家戰略管控的重要領域,具有上下游自給、專業覆蓋相對全面的特點,這種資源聚合型的研發方式在中國鐵路發展初期和五次大提速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進一步加劇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外部環境不斷變化,全球科技創新速度不斷加快,同時,從產業本身而言,客戶的技術要求也在不斷提升,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企業的生存環境逐步由相對穩定、封閉轉為具備靈活性、創新性和侵略性的“超競爭環境”[3]。全球產品、資金、人才流動的規模擴大、速度加快,軌道交通裝備企業面對的是一個規模更龐大、差異更顯著、動態變化更劇烈的全球市場,尤其是我國軌道交通裝備技術水平轉入“并跑領跑”階段,軌道交通裝備企業掀起了新一輪的創新高潮,目的就是在各自的核心領域系統謀劃面向下一代的產品,進一步鞏固優勢、拉大差距,確立引領地位。
1 ?課題研究背景
Q公司作為轉制的科研院所,本身具備較多的研發機構性質,長期以來技術創新多以依靠自身為主。然而,美國學者戴維尼認為,超強競爭環境中,任何企業的競爭優勢可保持性是暫時的,因此,當企業沿著“持續引領”這個目標深入開展工作的過程中,企業原有的科技創新體系與實現引領目標不匹配日益凸顯。
縱觀過去20年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產學研屬“政府推動+市場主導型模式”[1],因此整個產業的研發與產業化開放性較弱,協同創新能力不足,在校企科研合作攻關的模式和管理方法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2 ?企業科研項目完成情況及偏差原因分析
目前,我國軌道交通裝備技術創新由“跟跑”向“并跑領跑”轉變,Q公司在保持技術引領的目標驅使下,也越來越重視產學研合作。筆者歸納了自2015-2016年間Q公司科研項目的立項及完成情況發現:自主研發類項目成功率最高;校企合作類項目的成功率最低。究其原因,從項目管理的角度分析,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2.1 項目管理體制不適應現有項目運行模式 ?Q公司現行弱矩陣項目管理對于跨單位項目團隊主要是起協調作用,缺乏有效的驅動力和制約力。此外,合作以科研合同形式規定攻關的目的和成果,由高校一攬子承包完成,對于此類項目目前公司采取的是結果后評價的方式,對于項目過程跟蹤乏力。
2.2 企業項目的多專業綜合特征與高校團隊專業領域單一之間的矛盾 ?高校在多專業資源整合、打破不同專業團隊人事壁壘方面和企業相比存在劣勢,因此,高校團隊無法或不會聯合高校內其他學科團隊,而是完全由自己團隊獨立開展,學科和專業方向的單一勢必造成項目目標的偏差。
2.3 校企之間項目考核體制的差異 ?基于此Q公司這類弱矩陣項目管理結構下的項目經理屬于典型的責大于權,而且大多數高校項目團隊成員的薪酬和晉升與此類項目的績效并不會直接掛鉤,因此高校團隊在此類項目中往往利大于責;責權利的不對等直接影響項目團隊成員的積極性,從而影響項目的高效運作。
2.4 產學研團隊的雙向選擇缺乏良好的平臺機制保障 ?校企合作是一種社會性資源聚合的行為,歸根結底需要通過有效的政策和選擇評價機制保障,建立產學研技術創新生態系統,匯聚創新鏈的上下游單位開展聯合技術攻關。
2.5 項目成果的權屬和利益分配機制尚不健全 ?目前國內多數企業在聯合攻關項目的知識產權權屬和成果利益分配方面經驗不足,雙方共同持有的產學研項目成果最終也鮮少實現真正的成果利益分配落地,造成高校在聯合攻關項目中缺乏持續的動力。
3 ?產學研合作環境的搭建
3.1 校企合作項目平臺機制保障
3.1.1 搭建適宜于校企合作環境的產學研一體化平臺
近年來,Q公司以高目標引領,積極將公司科技創新體系外延,搭建適宜于校企合作的外部科技創新平臺架構。先后建立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釆取政府統籌管理、企業主管、產學研相結合的管理模式,按照“面向行業重大需求,引領行業技術發展”的原則,采用“校企協辦、相對獨立”的體制,實行“行業目標、開放創新、科學評價、效益優先”的運行機制,匯智聚能、搭建智庫。從而實現先進設備、重大項目、高水平成果和杰出人才的協調統一,強化與合作院校的橋梁紐帶關系,為攻關項目合作打下堅實基礎。
3.1.2 構建校企雙方優勢互補的人才智庫及學科地圖
為營造良好的項目合作氛圍,筆者及其團隊積極推進Q公司人才智庫及學科地圖建設。在人才智庫方面,Q公司堅持自主培養和外部引進雙輪驅動,從國內外一流高校、科研單位、企業引進高層次科研領軍人物。Q公司圍繞重點研究領域建立了2個江蘇省企業院士工作站。此外,公司采用柔性引進方式引進長江學者團隊,建立虛擬項目組織。在學科地圖建設方面,依托多年來積淀的材料工藝研發基礎,目前Q公司建立了鑄造、鍛造、熱處理、表面處理、焊接、機加工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學科體系,但在機電一體化、電氣控制、智能裝備等領域尚未進行專業布局。基于此,公司加強與地方科教城戰略合作,就相關學科由淺入深緊密布局。
3.1.3 制定項目尋源與團隊遴選機制
Q公司積極搭建企業與高校的長效溝通機制,通過組織科技、技術交流論壇,互訪,技術咨詢等方式,獲取高校最新研究成果信息,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已有先進技術、具有應用價值和市場前景的科研成果納入創新平臺這一載體進行孵化與二次開發,從而形成新的產品,同時建立團隊遴選機制,引入適宜于企業發展的高校項目團隊,強強聯合,促進產業發展。同時,公司積極營造創新創業氛圍,意在營造鼓勵創新創業氛圍,扶持校企合作雙創支撐平臺,持續深入開展創新文化建設,蓄積發展動能,強化政策協同,加快公司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公司高質量發展,為高校團隊提供自由、開放的創新創業工作環境。
3.2 校企合作項目的具體做法
3.2.1 校企合作項目組管理
Q公司作為軌道交通科研轉制院所,具備一定的研發基礎,在校企合作項目中一般為主導主持單位,但是為了全面激發高校研發人員的研究活力,在項目實施前期,Q公司將在對項目進行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與學校人事主管部門協商將項目參與人員納入學校年度考核體系,即通過學校和項目組織雙重激勵,促進項目成員精力和能力投入,推動項目快速開展實施。
以Q公司主持、國內X高校參與研發的“‘復興號高速動車組齒輪傳動系統關鍵技術攻關及產業化”項目為例,項目組由Q公司首席技術專家擔任項目總負責人,由X高校軌道交通行業資深教授擔任項目技術總負責及咨詢顧問,公司總經理負責資源協調與保障,自上而下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強矩陣式項目組織結構。
3.2.2 項目評價與激勵
Q公司科技管理部(PMO)在校企合作項目立項時根據項目組策劃的項目目標,與企業自有成員及高校合作成員簽訂項目責任書,作為合作協議的補充協議,公司承諾該項目在各階段的獎勵額度,項目目標越大,對應的獎勵額度也就越高。同以往獎金屬于事后獎勵不同的是,過程獎勵通過將獎勵體現在項目實施階段,強化考核與激勵作用,在激發企業員工創新熱情的同時,充分調動高校人員工作積極性[2]。
4 ?成效分析
采用本文所述校企合作管理模式以來,與西南交通大學、大連交通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國內高校合作立項產品開發類項目5項,技術研究類項目7項,具體實施效果如下:
4.1 立項覆蓋面逐步擴大,項目質量顯著提升
本文所述合作模式實施后,技術研究類項目的比例逐年提升,為企業的長期、穩定、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
積極引導薄弱環節能力建設,推進深入研究基礎性、前瞻性、共性技術;推動新型代際產品開發,新型材料及材料工藝研究,支撐企業后續發展。
4.2 執行過程漸趨規范,制度流程逐步落地
規范項目執行過程,確保項目的實施遵循相應的流程,有效降低潛在風險。在原有管理的基礎上,Q公司細化了對校企合作項目執行過程的考核規則,尤其關注項目過程的技術評審、變更等關鍵節點及管控要素的管理。在考核的導向下,充分發揮考核的“指揮棒”作用,體現利益相關思想,實現評審執行過程的有效管控,各項目執行過程更加規范。
4.3 項目進度實時把控,里程碑計劃完成率逐年提升
科學合理評價項目過程成果和結題成果,以過程激勵為導向,采用校企雙方自我評價與項目組織全面評價相結合的混合式評價方式,營造創新氛圍,激勵創新、激發熱情,推動項目高效實施。項目里程碑計劃完成情況明顯改善,按期完成率逐年提升。以2019年年終考核為例,項目里程碑計劃及時完成率為90%,而2016年僅為65%,項目階段計劃完成率明顯改善。
4.4 成果孵化步入正軌,技術轉移平穩過渡
校企合作項目作為公司技術儲備與產業發展的孵化器與動力源,其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公司未來的戰略目標達成情況和市場地位。本文管理模式實施以來,Q公司科研合作成果轉化步伐明顯加快,助推相關產業逐步成長為公司新的經濟增長點。
參考文獻:
[1]程慶輝.高速鐵路科技創新的產學研一體化模式研究[D]. 中南大學,2011.
[2]賀和平,田文婷,劉忠利,徐爽.面向弱矩陣型企業的項目預約獎勵機制研究[J].項目管理技術,2017(11):123-127.
[3]楊士偉,張田力,沈延斌.超競爭環境下企業與科研院所開展競爭情報合作研究[J].經濟界,2018(5):68-71.
作者簡介:張永升(1987-),男,滿族,遼寧大連人,中車戚墅堰所科技管理部副部長,高級工程師,從事企業科技管理及產學研合作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