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柳源 余海軍 劉穎珊 張學梅 謝英豪 吳奔奔
摘要:隨著工業現代化極速發展,各國對自然資源或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但是自然所賦予人類的物質終究是有限的。在全球能源危機、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等主要因素的驅動下,大力發展節能環保、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回收利用行業作為循環經濟的主要體現,也基于這一緣由于人類生產生活之中萌芽,并且逐漸發展起來。研究提出了一種定向循環的技術概念,并建立一種在回收利用行業可以實現閉路循環的商業模型——這種技術和商業模式的集合稱為“定向循環理論”,形成穩定的定向循環技術通道,構建獨特的定向循環商業模式,并在中國循環經濟領域得到成功應用,對于構建和推動回收利用行業,建立高品位技術路線與品牌化商業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影響。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modernization, the demand for natural resources or energy is increasing, but the material endowed by nature is limited. Driven by the global energy crisis, resource depletion,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other major factors, it has become a global consensus to vigorously develop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ow-carbon economy and circular economy. As the main embodiment of the circular economy, the recycling industry also sprouted in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 based on this reason,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technical concept of directional circulation, and establishes a business model that can realize closed-circuit circulation in recycling industry. The collection of this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model is called "directional circulation theory", forming a stable directional circulation technology channel, building a unique directional circulation business model, which has has a very important social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recycling industry, the establishment of high-grade technical routes and branded business models.
關鍵詞:循環經濟;回收利用行業;定向循環理論;技術;商業模式
Key words: recycling economy;recycling industry;directional recycling theory;technology;business model
中圖分類號:F27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30-0251-07
0 ?引言
近年來,中國工業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原生資源的消耗不斷增長,然而原生資源并非取之不盡。面臨危機與挑戰,國人將目光轉向國外,通過依靠資源進口來緩解種種危機,支撐經濟發展。然而隨之而來的新問題——資源受制于人,同樣是一個難題。那么如何才能從根本上改善資源問題?2005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六部門聯合以“循環產業園”的方式進行集中試點,在鋼鐵、有色金屬等重點行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重點領域驗證循環經濟在中國發展的可行性,發展循環經濟成為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回收利用行業作為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改善資源、環境問題的重要戰地。探索資源的循環利用無疑是緩解資源緊缺、環境污染危機的好的選擇,即通過對廢舊資源進行回收處理得到再生資源,借以替代原生資源滿足行業發展需求,從而減少對原生資源的消耗和進口依賴,解決資源有限以及資源進口受制于人的難題,同時能夠避免廢舊資源累積帶來的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
回收利用行業誕生之初,不過是人們眼中走街串巷的“收破爛”行當,20世紀后期,資源能源儲量與消耗量間的矛盾日益凸顯,人們開始對自身的行為模式進行反思[1],因此,人們資源回收再利用意識覺醒并不斷加強,回收利用行業“收破爛”的形象逐漸發生轉變,資源再利用意識逐漸演變為對資源回收處理的實踐活動。而今,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廢紙、廢舊紡織品等回收利用領域遍地開花,紛繁復雜,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源緊缺的嚴峻形勢。然而總體水平仍處于起步階段,行業規模化程度低,粗放、散亂的屬性仍然是行業的一大頑疾,存在無序回收仍占據很大一部分市場份額,正規企業依舊“吃不飽”;再利用技術、設備水平仍未達到較高水平,分揀環節仍以人工為主,處理環節缺乏規模化、環保型設備[2];國家政策抑制行業發展,標準體系尚未完善,稅收政策無法惠及正規企業,導致其市場競爭力弱于小作坊式企業[3]等問題。只有這些問題都得到解決,回收利用行業才能真正發光發熱,為循環經濟發展、工業化發展提供助力。
基于回收利用行業仍存在上述之問題,本文提出定向循環理論,即定向循環技術和商業模式,通過該理論模型的建立,探究其在循環經濟、回收利用行業的實際應用,試圖以該理論的應用打破原生資源與再生資源間的屏障,以創新性技術和商業模式為回收行業發展提供參考,推動回收行業可持續發展,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支撐。
1 ?循環經濟與回收利用行業發展現狀
1.1 國際形勢嚴峻
1.1.1 能源短缺危機
當今世界能源格局中,石油、煤炭、天然氣仍是主要能源。據《2019年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8年底全球石油儲量達1.73萬億桶,以現有的生產水平來看,全球石油還可以生產50年;天然氣探明儲量達196.9萬億立方米,根據2018年的儲產比,全球天然氣以現有的生產水平還可以生產50.9年,相較2017年減少2.4年;煤炭儲量為1.055萬億噸,根據2018年全球儲產比,全球煤炭還可以以現有的生產水平生產132年[4]。根據數據可以看出,傳統能源的儲量有限。隨全球工業化飛速發展,能源需求更是不斷提高,為能源帶來巨大的壓力。在2018年,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增長2.9%[4],這是2010年以來的最快增速,未來能源形勢將愈發緊張。
1.1.2 資源枯竭危機
礦產資源對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同樣具有重要作用,是現代工業的“糧食”和“血液”。當今世界經濟中,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業原料和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來自礦產資源[5]。但隨著礦產資源的不斷發現、開采,全球主要礦種勘查新發現品位呈下降趨勢,可供使用的礦產資源日漸枯竭,易開采、易選冶的富礦找礦難度在逐步加大,關鍵礦產分布極為不均勻。
1.1.3 環境污染危機
隨著人類對自然的大肆開發,為地球環境帶來了巨大危機,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土壤、水、空氣等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人類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危機。2013年,“霧霾”成為中國年度關鍵詞[6]。這一年的1月,4次霧霾過程籠罩30個省(區、市),中國最大的500個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空氣質量標準。2018年年初,京津冀地區再度爆發了長達20天以上霧霾天氣[7]。1952年的倫敦、1943年的洛杉磯、1930年的比利時同樣遭受了嚴重的霧霾侵害,甚至導致群眾失去生命[8]。
綜上所述,這一系列關乎人類健康和生存發展的大問題、大危機,彼此間環環相扣,不僅影響國家經濟,同時也影響行業發展和企業存亡。而當前國家大力推動發展循環經濟的目的,也正是為大環境下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困境提供一個思路與方向。
1.2 循環經濟發展現狀
1.2.1 國外發展現狀
全球范圍來看,循環經濟模式從思想萌芽到當前的全面推進,經歷了50余年的發展歷程,粗略劃分為2大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循環經濟思想萌芽和探索階段;第二階段,作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推向國際化。
第一階段,1966年-2010年,循環經濟從朦朧面世到不斷引發新的思考,經歷了長達40余年時間。理論層面來看,1966年,美國經濟學家Boulding提出地球作為封閉的物質系統是有物理極限的,傳統的牛仔經濟不可持續,需要轉向宇宙飛船經濟,而實現宇宙飛船經濟的思路就是通過閉環的物質流創造增長的價值流[9]。1990年,英國經濟學家pearce首先提出“circular economy(循環經濟)”一詞,以區別于垃圾經濟的recycling[10]。隨后,眾多專家學者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諸如:Stahelde 績效經濟與湖泊經濟,Braungart和McDonough的從搖籃到搖籃經濟,Pauli的藍色經濟等等諸多新的理論。政策層面來看,1994年,德國頒布了具有廣泛影響的《循環經濟與廢物處理法》;2000年,日本通過《促進循環型社會基本法》。2015年,歐盟推出“2030年循環經濟一攬子計劃”[11],發出政策層面將大力推動循環經濟的信號。
第二階段,2010年至今,在各國專家學者的努力下,循環經濟模式一方面在理論層面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在企業應用的現實層面也有了長足的發展。甚至在2014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成立高等級的循環經濟全球議程理事會,將循環經濟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內容推向全世界[9]。
1.2.2 國內發展現狀
20世紀末,改革開放的春風大力解放了生產力,使得中國工業得到了迅猛發發展。然而“高投入、高產出、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經濟模式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極大飛躍的同時,也在能源、資源、環境等方面埋下了隱患,隨著社會發展變成了極大的危機。為此,中國學者對歐洲國家的“循環經濟”展開研究,探索該模式在中國推行的可行性。能源、資源、環境等危機成為推動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由傳統線性向循環經濟轉變的根本原因。
2005年,中國以“循環產業園”集中試點的方式,探究循環經濟模式在中國發展的可行性,并將其納入國家“十一五規劃”重點部署。經過三年的探索實踐,2008年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12],全面推動循環經濟在中國的發展。隨后的“十二五規劃”、“十三五規劃”為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了新的目標[13]。從資源化到減量化,從資源整合到技術創新,中國以體制力量大力推動循環經濟模式向著“循環”、“經濟”的目標不斷地發展[14],也因此引起了循環經濟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風潮。
1.3 回收利用行業分析
1.3.1 回收利用行業現狀分析
資源回收再利用行業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的支撐,已成為全球范圍內緩解資源短缺矛盾、實現資源可持續循環利用的重要舉措。為節約資源、提高資源綜合回收率,國家大力支持和鼓勵企業采用先進的技術,開發回收項目,以宏觀政策調控引導回收利用行業另行發展。然而我國回收利用行業紛繁復雜,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廢紙、廢舊紡織品等各領域回收技術和規模參差不齊,體系建設程度各有高低。
據《中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報告2019》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廢輪胎、廢紙、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報廢機動車、廢舊紡織品、廢玻璃、廢電池十大類別的再生資源回收總量為3.20億噸,同比增長13.4%[15];其中廢鋼、廢紙回收量相對較高,分別為67.14%、15.66%,近年來中國再生資源回收量如圖1與圖2所示。
再生利用行業經歷“地條鋼”企業取締關停[19],“2+26”城市工業企業錯峰生產[20]以及洋垃圾禁止進口[21]等措施清理整頓后,再生資源價格呈現上漲趨勢。如圖3與圖4所示,據《中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報告2019》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十大品類資源回收總值為8704.6億元,同比增長15.3%[15]。其中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廢紙占比較高,分別為45.10%、25.25%、13.67%、11.15%。
據《中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報告2019》數據顯示,2018年,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廢紙等四大類別再生資源進口總量2241萬噸,同比增長43.4%[15]。受禁止固廢進口等政策影響,四大類別再生資源進口量均持續下滑,其中,廢塑料降幅最大,同比下降99.1%。如圖5所示,國內再生資源替代空間巨大,將促進國內再生資源供應鏈的重構,進而促進產業增長。
1.3.2 回收利用行業技術與模式分析
回收利用行業各領域都在為更好更強發展不斷作出新的探索與實踐,也確實在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再生資源品類繁雜而分散,這就導致相關的技術、質量等標準體系的建設難以達到全面且較高水平。單從技術層面上看,雖然各個領域都有一些代表性的大型骨干企業,其技術、設備水平都比較高,對行業發展具有一定的龍頭引領作用,促使回收利用行業不再單純處于“收破爛”狀態;但整體來看,再生資源行業依舊存在諸多技術瓶頸,如廢鋼鐵回收處理電爐短流程推廣率低[22];廢塑料、廢舊紡織品回收環節分揀粗放,加工環節自動化程度較低;廢電池拆解技術不夠成熟;各回收領域處理規模大、經濟效益好的重大技術和裝備的研究開發還面臨著巨大挑戰等等有待突破的瓶頸。也因此,行業回收整體水平長期停留在無害化和資源化的水平,想要進一步發展達到高值化水平還需要經歷有更多的創新探索。
近年來,回收利用行業逐漸受到政府越來越多的關注:2010年,商務部發布《商務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的指導意見》[23],推動再制造產業發展;2011年,國家發改委制定《“十二五”資源綜合利用指導意見》[24],鼓勵大力發展綜合利用產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2015年,商務部等5部門印發《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中長期規劃(2015-2020)》[25]等一系列文件的發布,無不體現了國家相關部門對回收利用行業的重視,究其原因,是回收利用行業本身對緩解生產原料的緊缺問題以及環境污染問題具有重要作用。就目前來看,國家、社會對資源以及環境的重視,正是回收利用行業發展的良好契機。然而回收利用行業交易成本高、盈利模式單一等問題,始終是橫亙在回收企業和這一契機之間的一道坎。想要充分發揮出回收利用行業的作用,勢必要將其所面臨的困境加以解決。當前回收利用行業主要以回收-分揀-加工-銷售的形式針對再生資源進行處理。回收環節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回收體系又并不完善,關鍵設備無法滿足需求;處理環節自動化水平低,處理技術落后,環境污染隱患大;銷售環節通常是將處理后的材料出售給需求方,簡單地以貿易方式實現利益轉化。整個過程結束,只是完成了再生資源的無害化以及資源化處理,但過程中可能有各種“小作坊”式企業的參與,導致環境成本提高,最終得到的結果只是將環境成本轉化為短暫的利益,并沒有將再生資源的價值充分體現。
1.3.3 回收利用行業共性痛點
回收利用行業中,很多小作坊式“企業”,規模小,技術、設備水平落后,制約了再生資源的價值轉化,拖了回收利用行業發展的“后腿”。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甚至這種形勢始終持續,難以改善?歸根結底是市場競爭。整體來看,回收利用行業進入的門檻不高,2019年商務部關于廢止和修改部分規章的決定的文件中表明,從事再生資源回收經營活動的企業無需辦理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備案證,這一變化更是進一步降低了行業門檻。低門檻準入原則導致大企業和小作坊有機會同時處于市場競爭格局中。我們知道,廢舊資源回收利用的最終目的是以再生資源替代原生資源,從而緩解資源短缺的問題,也順便避免了環境污染。然而這一過程中,再生資源存在著天然的價格上限,那就是必須低于原生資源價格[26]。因此,回收企業只能在有限的價格范圍內進行競爭。此時,大企業和小作坊的優勢劣勢便顯現出來。大企業在規模、設備、技術上的投入定然高于小作坊,成本方面完全不占優勢。此外,以廢舊資源生產而成的再生資源大多情況下用作輔料或低端原料[26],也就是說不論大企業還是小作坊,都集中在提供較低技術含量的產品生產領域。在產品價格保持同樣水平,產品質量同時滿足需求的前提下,小作坊競爭優勢更加明顯,如果是以價格戰來競爭市場的話,必然小企業獲勝,最終導致“大企業吃不飽,小作坊滿地跑”的現象發生,行業整體技術水平不高也由于此。
事實上,大企業是提高行業整體水平的關鍵。大企業擁有雄厚的資本支撐,先進的技術水平以及更高的環境友好水平和資源回收水平,研發創新能力也更突出,這些優勢都是小作坊難以企及的。論價格戰,大企業無法占據優勢,但在高端需求領域,完全能夠帶動行業發展。而我們要解決的問題便是,如何才能使大企業解脫于小作坊的重重包圍。
由上述分析可見,回收利用行業難以規范發展壯大是有原因的。回收利用行業是被市場競爭過程中“劣幣驅逐良幣”的形勢所迫,短視效應作用占據上風,最終導致廢舊資源再還原路線被阻斷,因而不能進入高端發展領域。而改善這一現狀,除了依賴國家政策扶持、市場格局調整以外,還要革新工藝技術、創新經營理念,不斷為回收利用行業注入新鮮血液,而定向循環技術路線和商業模式是針對當前行業問題提出的全新的理論概念,值得深入研究。
2 ?定向循環理論及其價值
2.1 定向循環理論
“定向循環”理論不僅是一種可以應用于回收利用行業的創新型技術工藝,更是一種可以應用于整體產業鏈上的商業模式。定向循環商業模式以定向循環技術構建的定向路徑為核心,切入資源再生高端發展領域,連接回收利用行業上下游回收企業、生產制造企業、消費者等各環節主體,使資源流通過程減少因各環節主體發生轉變帶來的人力、財力成本的投入[27],緩解了回收利用行業成本高、盈利模式單一的窘況,是解決當前回收利用行業所面臨的難題的有效方法。
如圖6所示,依據管道學邏輯[28],對定向循環模型進行系統構建,重新梳理回收利用行業技術與商業模式,為回收利用行業各領域實踐定向循環技術和商業模式提供參考。
完整的定向循環理論過程為“消費者-舊產品-回收企業-原材料-生產企業-新產品-消費者”,根據技術與模式的概念及主要元素,可拆分為:定向循環技術過程為“舊產品-原材料-新產品”,實現從產品形態經還原再生產為產品形態的閉環;定向循環模式過程為“消費者-回收企業-生產企業-消費者”,是由定向循環技術各環節相關主體形成的閉環。整個過程中,定向循環理論主要體現了兩大核心特點,一是定向循環技術打破了原生與再生資源間的技術屏障,二是定向循環模式集回收處理及新產品再生產的企業功能屬性于一身,支撐定向循環理論即實現了廢舊資源高值化再生,又構建了全新的供需結構,為回收利用領域的發展提供全新的思路。
2.2 定向循環理論的基本特征
2.2.1 “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定向循環技術以廢舊產品為輸入,廢舊資源還原成再生材料為過程,以再生資源代替原生資源用于生產,最終輸出以再生材料生產的全新產品,完成“舊產品-原材料-新產品”的首尾連接過程形成循環閉環[29]。整個過程實現了廢料與原料的對接,舊產品到新產品的“重生”,構建了資源有效循環利用的綠色閉環,實現了產品“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定向路徑。
2.2.2 原生與再生的高收率轉化技術
定向循環技術作用于廢舊資源資源化過程,根據目標需求定向產出產品,打通了再生資源轉化為原生資源的快速通道,實現廢舊資源高值化的目標,使再生資源代替原生資源生產出高端優質產品成為可能。在此過程中,定向循環技術充分削弱了小作坊成本優勢,強化了大企業技術設備水平先進、環境友好水平更高的優勢,同時提高了資源回收水平,打破廢舊資源無害化、資源化瓶頸,走出一條高值化發展的高端技術路線。
2.2.3 買賣雙方為同一商業主體
定向循環商業模式鏈接了消費者、回收處理企業、生產企業等主體,而該模式的最大特點是產品材料的買賣雙方為同一主體,回收企業回收處理后得到再生材料,再由“自己”完成生產過程,也就是回收處理和再利用的過程都由同一企業來完成。在這個過程中,省去了中間交易的人力、財力、時間等成本,同時企業能夠根據自身回收處理、生產需求合理分配資源,將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定向循環理論是專門針對回收利用行業“量身定做”的實踐方法。廢舊資源由消費者手中輸出,輸入至回收企業,經回收企業分揀加工還原輸出生產用的原材料,交給生產企業進行產品加工,最終生產出全新的產品,回到消費者手中。定向循環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完美結合,不僅能夠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更能夠將大企業與小作坊間的產品差異化,打破小作坊成本優勢,將當前回收利用行業規范企業所面臨的自身困境一一化解。定向循環理論成功應用于企業經營生產過程中,將成為企業應對市場變化的有力支撐,更是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來源,能夠為企業可持續發展輸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2.3 定向循環理論的價值
循環經濟是同時關注經濟、社會、生態三個領域的可持續發展經濟模式,定向循環理論作為循環經濟領域的創新性概念,其價值也主要體現在經濟、生態、社會三方面[30]。
2.3.1 社會價值
創新精神是時代發展的不竭動力,更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當前人類面臨著能源短缺、資源匱乏、環境污染等現實危機,資源、環境與社會發展間的緊張矛盾迫使國家不得不抓緊時間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循環經濟的出現給嚴峻的形式爭得了喘息之機,而實現有限的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核心。定向循環理論在回收利用行業的應用,是能夠滿足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行業對創新理論的關注及探討,集合行業力量,為實現循環經濟提供發展力量。
2.3.2 生態價值
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人類發展伴隨著對生態環境的消耗,而循環經濟的概念即產生于人類對緩解能源、資源、環境等生態危機的強烈需求。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來看,定向循環理論能夠改善這一系列根本問題,使廢舊資源得以進行規模化、專業化、環保化處理,對能源、資源以及自然環境問題的改善起到關鍵性作用。
2.3.3 經濟價值
緩解能源、資源、環境等生態危機的強烈需求促使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循環經濟成為全球趨勢,而定向循環理論正是這一背景下中國回收利用行業探索的產物。該理論在應用過程中,實現了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正向導向。定向循環理論的核心是實現廢舊資源資源化、減量化、高值化,是契合循環經濟要求的直接體現。
3 ?定向循環理論的實際應用
3.1 定向循環的應用
定向循環理論并非一紙空談,該理論已在鋰電池回收利用領域進行了應用實踐,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鋰電池中所含鎳、鈷、鋰等核心金屬都是稀缺資源,對其進行回收處理對緩解資源緊張具有重要意義。
案例分析:某企業在循環經濟領域對定向循環理論的實踐探索
佛山市某企業圍繞廢舊電池回收利用開展研究長達15年,后期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應用定向循環理論,在廢舊電池回收利用行業進行實踐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企業對市場回收回來的廢舊鋰電池進行處理,采用先進的分離和合成技術,短程、高效地回收電池中的鎳、鈷、錳、銅、鐵、鋰等金屬元素,后通過其獨創的“逆向產品定位設計”技術生成高端前驅體材料,再通過前驅體材料加工生成正極材料,用以電池生產。從廢舊電池到正極材料,再到新電池,從消費者手中到企業,最終回到消費者手中,整個過程實現了從廢舊電池到電池材料的定向循環,正是定向循環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完美應用。
定向循環理論的應用為企業的戰略發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在技術上,以定向循環技術為核心,從回收到處理,再到生產出動力電池用的高端正極材料,每一環節都開發了針對性的關鍵技術。針對電池回收,其自主研發了全自動動力電池拆解系統,有效解決了電池回收過程中效率低、安全性低、環保查等問題,實現了人工拆解到自動化的轉變。針對電池處理,其以先進的資源化和高值化技術為支撐,核心金屬綜合回收水平可達99.3%以上,擁有相關專利百余件。針對行業標準,該企業主導起草電池回收利用領域余能檢測、梯次利用等一系列標準[31][32],引導動力電池回收利用行業主流技術發展。在模式上,打通了廢舊電池到高端正極材料,再到全新產品的通道,建立了這種在回收利用行業可以實現閉路循環的商業模型,大大降低了回收企業的中間成本,使企業發展持續性得以實現。定向循環理論在企業的應用證實了該理論在回收利用行業的可推行性,對于構建回收利用行業共贏體系,推動回收利用行業創新發展具有示范作用。
3.2 定向循環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隨著全球工業飛速發展,人類面臨越來越多壓力,能源、資源、環境等方面存在的巨大矛盾,迫使我們不得不探索友好的可持續發展方式,也因此產生循環經濟。作為循環經濟的有力支撐,回收利用行業在近幾年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定向循環理論作為回收利用行業的創新性概念,能夠為回收利用行業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因此對定向循環理論的探索研究具有實際意義。
3.2.1 理論意義
定向循環理論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集創新性的技術和商業模式概念于一身,能夠進一步豐富循環經濟發展的理論內容。綜合定向循環理論在回收利用行業的應用現狀,探討回收利用行業未來發展的創新性路徑,既能夠為產業發展提供更為豐富的理論支持,同時能夠實現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長遠目標。
3.2.2 現實意義
粗放型經濟模式給自然環境帶來了不可逆的危害,能源短缺、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等等,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發展。定向循環模式在回收利用行業的應用,不僅能夠緩解資源、環境壓力,重構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同時能夠為循環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引導回收利用行業長期地可持續發展。
4 ?結果討論
4.1 定向循環理論的創新性
4.1.1 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深化可持續發展理念
當前我國的回收利用行業產業結構仍舊以單一屬性的企業主體間的上下游交易為主,這一過程在產品的生產、交易方面會投入大量的成本。而定向循環理論的應用將回收利用行業從單一企業構成的產業結構,推向上下游企業一體化。與傳統的產業結構相比,定向循環理論構建的商業模式,重構了回收利用行業產業結構,實現了產品全生命周期的閉路循環,突破廢舊資源資源化、減量化壁壘,走向高值化,進一步深化可持續發展理念,實現循環經濟的目的。
4.1.2 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的共贏
循環經濟具有區別于傳統經濟的粗放型高投入、高排放的基本屬性,以“低污染、高效率、低能耗、再利用”為特征屬性,其最終目的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定向循環理論在回收利用行業的應用能夠實現在社會、經濟、環境效益三個方面間找到一個最優解,從而實現三方共贏。
4.2 環境要求對定向循環理論應用可實現的經濟效益的影響
“環境成本”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內部環境成本,指企業為預防或減少環境污染投入的支出,比如環保設備購買或改造支出、環境管理組織經營費用等;二是外部環境成本,指循環運行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損耗或影響,比如廢水、廢氣、廢渣等“三廢”的排放處理對自然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
環境要求越高,也就意味著企業在環境方面投入的成本越多。環境要求來自兩方面,與環境成本相對應,一是企業自身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承擔對環境保護的職責,企業自我要求高,則內部環境成本高,比如企業建立健全的環境管理體系,主動提高環境防治水平及要求,這意味著增加了內部環境成本,相對的經濟效益則會降低。二是外部要求企業經營生產過程達到某種環境標準,如國家方面環保法律法規加強了對企業的要求、提升了底線標準,外部環境成本將會隨之升高,相對的經濟效益同樣會降低。
4.3 其他因素對定向循環理論應用的影響
4.3.1 企業規模對定向循環理論應用的影響
傳統產業結構實現了廢舊資源的資源化、減量化,這一過程中,不同環節的主體承擔了不同的責任,對整個過程進行了拆分,這就降低了企業規模對實現企業價值的影響。即使企業規模并不大,其本身能達到的生產規模,具有的技術水平能夠在“經濟”的范疇內實現資源的“循環”。
定向循環理論的應用則要求企業具備相當的規模。定向循環理論的基本特征之一即是“買賣雙方為同一主體”,也就是說,同一企業承擔了廢舊資源的資源化、減量化乃至高值化過程的全部環節的責任,從回收到再利用,到最終的產品。這一基本特征要求應用定向循環理論的企業具有足夠的規模、具備雄厚的資本支持。
4.3.2 廢舊資源規模對定向循環理論應用的影響
企業規模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產能。傳統產業結構各環節對企業規模要求不高,這種情況允許產能不具有太大規模,也因此對廢舊資源規模要求不高。即使市場產生少量的廢舊資源,也能夠滿足回收利用企業的產能要求,并不會給企業造成太大的影響。
而對于定向循環理論應用的企業來說,其本身規模比較大,也就要求其在運行管理過程中投入了較高的成本,比如需要購入應用于各環節的設備、各環節技術也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等等。如果市場上的廢舊資源規模不夠大,很有可能導致應用了定向循環理論的企業“入不敷出”,從而導致企業發展完全偏離循環經濟的最終目的,“循環”了,但并不“經濟”。
4.3.3 政府調控對定向循環理論應用的影響
循環經濟的推行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在推行過程中政府承擔了重要的角色。政府站在國家的層面上,一定程度關注的是循環經濟對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實現,這與企業主要追求經濟效益的本質存在著沖突[33]。對企業而言,高度實現廢舊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大程度減少環境污染意味著更大的資本投入,直接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而政府作為外部抓手調控,直接引導企業推行定向循環理念,能夠在實現社會效益、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過程中,達成“三方共贏”的最終目標。因此,政府對定向循環理論的推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5 ?結束語
循環經濟創新系統中,理念的創新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循環經濟體系的有關理論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趨于成熟。但在企業實踐過程中,往往極大可能會將原有的理論進行生搬硬套,無法做到“因勢制宜”,甚至因此阻礙行業發展,無法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支撐。本文通過分析當前的國際環境背景、循環經濟發展現狀以及當前回收利用行業現狀及其面臨的困境,對粗放型經濟進行逆向思考,提出定向循環理論概念,以創新性探索與實踐促進回收利用行業發展,豐富循環經濟理論體系。
定向循環理論是以回收利用行業為行業背景提出的創新性理論,該理論的提出為回收利用行業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總體而言,其創新性實踐對回收利用行業具有積極影響,一方面能夠優化行業中回收主體結構,改善“劣幣驅逐良幣”的窘況,促進規范企業優勢競爭;另一方面將推動回收利用行業全面構建廢舊資源與再生資源相互轉化的閉路循環體系,打破資源束縛的魔咒,促進回收利用行業技術發展,提高回收水平,深化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其本身具有的能夠實現廢舊資源“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原生與再生的高收率轉化技術、買賣雙方為同一主體的基本特征,使其在行業發展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實現廢舊資源資源化、減量化、高值化是定向循環理論的核心,不論是從經濟層面,還是從社會、生態層面,定向循環理論都能夠提供體現其本身的獨特價值。
然而,每一項新的理念的提出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本文提出的定向循環理論是在循環經濟領域的一個初步探索,雖然是針對回收利用行業量身定制的創新性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實踐成果。但作為一個全新的理念,該理論當前的研究成果必然有其局限性,在相關問題的理解及剖析方面可能存在不全面、不透徹的情況。此外,本文以其為研究對象,在數據的獲取上存在困難,因此數據模型的分析過程無法進行量化說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成果的說服力。今后可以結合行業發展以及相關企業的實踐探索進行更全面的分析與改進。
定向循環理論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雖然在回收利用行業中有成功的應用案例,但這方面相關的研究方法、理論體系尚需時間沉淀。當然,定向循環理論的推廣應用,需要以成熟的市場環境、企業規模為基礎,需要更多的企業參與進來,共同加以實踐,提高理論的普適性,共同推動理論成熟完善。同時,國家政府的支持、調控在一定層面上也決定著該理論能否在經濟循環領域開花結果。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未來定向循環理論將會面臨怎樣的挑戰,又是否能夠演變成回收利用行業發展的有力支撐,值得期待;技術概念和商業模式的研究,將如何影響企業、行業、產業的品牌價值,也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曹毅,王玉爽,岳坤,等.淺析當前我國霧霾現狀及治理對策[J].山東化工,2017(7):215.
[2]周漢城.如何建立新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J].資源再生,2016(06):44-45.
[3]馬春梅.動力電池回收存在的問題與解決路徑[J].科技與創新,2019(20):12.
[4]BP.BP Energy Outlook[EB/OL].https://www.bp.com/en/global/corporate/energy-economics/energy-outlook.html,2019-02-14/2020-05-05.
[5]楊卉芃,王威.全球鈷礦資源現狀及開發利用趨勢[J].礦產保護與利用,2019(05):42.
[6]科苑.2013年中國霧霾事件盤點[J].今日科苑,2014(1):17-18.
[7]馬安怡.淺析中國霧霾污染現狀和治理策略[J].低碳世界,2019(2):5.
[8]戴玨.中國霧霾成因溯源及其防治研究[J].經濟數學,2017, 34(4):15.
[9]諸大建.最近10年國外循環經濟進展及對中國深化發展的啟示[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27(8):9.
[10]王茂禎.循環經濟創新研究[D].上海:上海大學,2011.
[11]譚琦璐,康艷兵,趙盟.線性發展到循環發展:歐盟循環經濟發展經驗及啟示[J].中國發展觀察,2019(23):70.
[12]劉新波,劉軼芳,劉倩.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區域性評價研究[J].生態經濟,2019,35(5):47.
[13]陳婷,曾婷.中國循環經濟發展簡述[J].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19,12(1):12-13.
[14]杭正芳,徐波.日本循環型社會建設路徑及對中國的啟示[J].經濟研究參考,2019(7):79.
[15]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中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報告(2019)[EB/OL].http://ltfzs.mofcom.gov.cn/article/ztzzn/201910/20191002906058.shtml,2019-10-21/2020-05-05.
[16]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中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報告(2018)[EB/OL].http://ltfzs.mofcom.gov.cn/article/ztzzn/201806/20180602757116.shtml,2018-10-21/2020-05-05.
[17]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中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報告2017(摘要)[EB/OL].http://ltfzs.mofcom.gov.cn/article/ztzzn/201705/20170502568040.shtml,2017-10-21/2020-05-05.
[18]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中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報告(2016)[EB/OL].http://ltfzs.mofcom.gov.cn/article/gzdongtai/201605/20160501325650.shtml,2016-05-25/2020-05-05.
[1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做好2017年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工作的意見[EB/OL]. https://www.ndrc.gov.cn/fzggw/jgsj/yxj/sjdt/201705/t20170512_986944.html,2017-04-17/2020-05-05.
[20]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環境保護部辦公廳.關于“2+26”城市部分工業行業2017-2018年秋冬季開展錯峰生產的通知[EB/OL].http://www.miit.gov.cn/newweb/n1146285/n1146352/n3054355/n3057569/n3057572/c58
92799/content.html,2017-11-01/2020-05-05.
[2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7/content_521
3738.htm,2017-07-18/2020-05-05.
[22]賈彥鵬.我國廢鋼鐵資源化利用的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中國經貿導刊,2020(1):51.
[23]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商務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b/g/201006/20100606995695.html,2010-06-30/2020-05-05.
[2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十二五”資源綜合利用指導意見和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2011-12/30/content_
2033653.htm,2011-12-10/2020-05-05.
[25]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等.商務部等5部門關于印發《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中長期規劃(2015-2020)》的通知[EB/OL].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h/redht/201501/20150100878083.shtml,2015-01-21/2020-05-05.
[26]張菲菲.我國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2010.
[27]張國方,劉詩娓,宋景芬.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模式研究[J].科技經濟與資源環境,2019,27(6):103.
[28]余海軍,陳柳源,謝英豪.管道學研究[J].價值工程,2020(1):48.
[29]謝英豪,余海軍,歐彥楠,等.回收動力電池商業模式研究[J].電源技術,2017(4):44.
[30]紀鵬.循環經濟視域下我國新能源技術發展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9.
[31]謝英豪,余海軍,張銅柱,等.GB T 33598-2017《車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 拆解規范》解讀[J].電池,2018,48(1):53-55.
[32]謝英豪,余海軍,張銅柱,等.GB/T 34015-2017《車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 余能檢測》標準解讀[J].汽車科技,2018(3):73-77.
[33]張健梅.基于循環經濟的企業成本管理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2014.
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5BAB0205)。
作者簡介:陳柳源(1996-),女,天津人,學士,研究方向為定向循環理論應用;余海軍(通訊作者)(1979-),男,重慶人,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能源與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