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花 楊圖雅
摘要: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語用能力的培養存在教材和測試中所含的語用和文化知識不足以及學生跨文化交流實踐機會極其有限等問題。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加強語用知識和文化知識的輸入,大學英語教材和測試中也應加大文化知識和跨文化語用知識的比例,還應提供更多對外交流的機會,以確保蒙古族大學生在跨文化交際語境中恰當得體地使用語言,并提高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培養國際化人才。
關鍵詞:蒙古族;大學生;跨文化語用能力;
1引言
語用能力即能夠運用語言與他人恰當得體地進行交流與溝通的能力,包括表達和理解兩個方面。跨文化語用能力即在跨文化交際的語境中對語言恰當得體地運用的能力,語用能力是跨文化交際能力中重要而又關鍵的一部分,跨文化語用知識的缺乏經常會導致整個跨文化交際過程的失敗。要提高蒙古族大學生的語言能力,還必須同步培養其跨文化能力,應該讓語言教學與跨文化教學融為一體。
2蒙古族大學生跨文化語用能力培養現狀
2.1? 課堂教學中語用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傳授存在局限性
在對教師的訪談中發現,跨文化語用能力的重要性已經引起了教師足夠的重視,大部分教師認為語用知識在跨文化交際中非常重要,部分教師會根據教材內容在教學實踐中講授部分語用知識和文化知識,但仍有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很少甚至并不涉及到語用知識。在對學生的訪談中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跨文化交流中語言的得體性很重要,但是對具體的語用知識概念和原則并不了解,對于特定場景中的語言使用并不清楚,易于出現語用失誤,影響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2.2? 教材和測試中所含的語用知識和文化知識不足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以及對現有的常用大學英語教材的考察中發現,使用比較廣泛的大學英語讀寫教材中主要包含了與學習、大學生活、人生哲理等相關的課文以及進行語言訓練的詞匯、句子結構、寫作和翻譯等課后習題,口語練習也基本是根據單元話題進行對話或發表觀點,很少涉及專門的語用學概念、理論及相關知識;教材所涉及的文化知識也非常有限。教師一般會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性地對此進行簡單講解,但是對學生跨文化語用能力的提高并無實質性的幫助。
2.3? 蒙古族大學生跨文化交流實踐機會極其有限
在目前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教師仍然采用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學生參與并體驗教學過程的機會很少。當然,大部分教師也意識到了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重要性,并設計了一些課堂互動活動,但主要活動形式仍然是提問和回答、對話練習、小組討論、看視頻并做相應的練習等模式。同時,由于外語課時被嚴重壓縮,大部分教師急于趕課,完成教學內容,所以學生練習及互動所占的時間非常有限,并且在有限的互動活動中,教師關注和評價的重點也是學生使用語言的準確性,對于蒙古族大學生在跨文化交際情景中得體地使用語言的能力,幾乎并不涉及。實踐機會更是少之又少。
3蒙古族大學生跨文化語用能力培養的改進策略
3.1? 加強課堂教學中語用知識和文化知識輸入
在英語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主要關注學生語言使用的正確性,而忽視了在不同場合、與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交流時語言使用的得體性。因此,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增加語用知識的輸入,給學生講授一些語用學的相關概念、原則、理論,如禮貌原則、合作原則、面子理論、會話準則、語言的社會變體、語言運用的得體性、不同言語行為的功能作用等,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交際規則,進而避免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在教授正確的詞匯、短語、句子結構、語篇等語言形式及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的同時,教師應進一步解釋不同語言形式在不同場合中的具體應用,以及常見話語中的言外之意、禮貌用語、言語行為、禁忌語等表達方式,以加強學生在特定語境下得體地使用語言的能力。
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應加大文化知識的輸入和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多進行文化對比。在講授教材涉及到的西方人物、事件、政治、法律、宗教、文學、節日、風俗習慣等文化知識及現象的同時,教師應多和學生對比并探討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尤其是思維方式、交流習慣、價值觀體系等方面的差異,引導學生思考并分析中西方文化體系各自所體現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淵源,以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及跨文化意識。此外,教師還應提供一些跨文化交際知識及相關案例,和學生一起探討如何在不同的跨文化交際語境中得體地使用語言,并且還可以組織一些相關的教學活動,如角色扮演、交際場景模擬等,創設真實的跨文化交際語境,讓學生進行演練,以熟悉跨文化交際場景、提高跨文化語用能力。
3.2? 增加教材和測試中語用知識和文化知識比例
在教學過程中,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因此,在教材的編寫中,應該加大語用知識和文化知識所占的比例,在教材內容的選定、教學目標的制定、相關練習的設計過程中,都應該考慮到語用知識和文化知識的方面。除現有大部分教材中所涉及到的西方人物、事件、節日、標志、習俗等,還應該在教材中增加部分語用學常用的理論和概念,如禮貌原則、面子理論、合作原則等,多增加一些能體現出文化差異的文學作品、法律制度、宗教信仰、政治事件,使教師可以更加便捷恰當系統地傳授相關的語用知識和文化內容,加強學生對西方社會與文化的深度了解,從而提高學生對異國文化的敏感性及跨文化語用能力。因此,在大學英語系列測試中,應該增加一些對語用知識和文化知識進行考查的內容,考查學生的跨文化語用能力,從而使學生和教師都意識到在特定語境中得體使用語言的重要性,加強跨文化語用知識和文化知識的教學,提高跨文化語用能力。
3.3? 提供對外交流機會,增強跨文化實踐能力
在學習語用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同時,還應給蒙古族大學生提供較多對外交流和跨文化實踐的機會,以切實提高學生的跨文化語用能力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給蒙古族大學生多提供一些真實的跨文化交流場景,設定具體的交流場合、交流對象等,讓學生多進行跨文化情景模擬,練習在不同場合與不同身份地位的人進行跨文化交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探討糾正,提高蒙古族大學生跨文化語用能力。同時,學校和學院可以多請一些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外教和留學生與本校學生進行交流,分享不同文化特色和民族傳統,體會文化差異,提高蒙古族大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使用語言的準確性和得體性,同時提高蒙古族大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去大型外企參觀并與外國友人交流或參加一些對外商務活動,體驗商務活動場景中的跨文化交流,為以后進行對外經濟貿易合作積累經驗。教師還可以組織或鼓勵學生到外國游客較多的旅游景點做志愿者,與外國游客進行交流,介紹中國文化,了解異國文化,體會文化差異等等。
4結束語
跨文化能力既是個人特性,又是行為技能。跨文化能力包括情感、認知和行為三個基本要素,不僅表現在交際目標的實現上,還表現在交際方式的恰當與行為的得體上。因此,要想有效提升蒙古族大學生跨文化語用能力,就應該采取加強課堂教學中語用知識和文化知識輸入,增加教材和測試中語用知識和文化知識比例等措施。通過各類校內及校外跨文化交流實踐活動,提高蒙古族大學生的跨文化語用能力、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及跨文化交際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 戴曉東.跨文化能力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4-5.
[2]?? 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201.
[3]?? 劉建達.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與英語教學[J].外語界,2019(,192)9-16.
作者簡介:
秦玉花(1967—),女,漢族,內蒙古臨河人,河套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和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