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祥軍 劉宇奇 劉天一



摘要:本文在東北地區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其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方向改造,最終實現產業結構服務化的背景下,提出了東北三省產業結構服務化拐點測算問題,采用時間序列等方法,利用預測比較勞動生產率方法來測算東北三省產業結構服務化拐點出現的時間。東北三省產業結構服務化拐點測算,遵循產業結構演進規律,揭示了東北三省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即產業結構將由以農業為主導向以工業為主導變化,并最終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形態。同時針對遼寧目前的產業結構狀況,提出了針對性實施產業升級的措施,以推動遼寧產業結構升級發展。
關鍵詞:東北三省;產業結構服務化;拐點測算;比較勞動生產率
中圖分類號:F124.3?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2096-3157(2020)22-0128-03
一、引言
隨著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逐漸高級化,我國絕大部分地區產業結構實現從“二三一”到“三二一”轉變。而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層次仍較低,服務業發展滯后、傳統產業占比較高。尤其是東北三次產業結構比例不合理,第二產業所占比例過大,第二產業結構內部重化型、高能耗、資源型比例過高,沒能完成向“三二一”產業模式的轉型,產業結構趨于分散化并陷入固化陷阱,仍普遍表現為“二三一”的結構。同時,東北三省工業化進程已經步入中后期,產業結構服務化拐點即將來臨。產業結構服務化的拐點是工業化中后期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臨界點和關節點,蘊涵著深刻的政策含義。遼寧是東北地區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領頭羊,如何適時引領和推進產業結構服務化的演進是遼寧轉型發展時期必須認真研究的新形勢和新任務。隨著“十三五”規劃的推動和實施,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空間不斷優化,服務業已然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合理地調整各省經濟結構及優化產業結構并預測東北三省的產業結構拐點,將有助于提升東北經濟協同發展,改善東北地區經濟現狀,為東北三省迎接“十四五”規劃做好充分政策準備。
二、近年來東北地區產業結構變化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年度數據資料,2018年第一產業增加值依次是:黑龍江(3000.96億元)、吉林(1160.75億元)、遼寧(2033.30億元)。2017年第一產業增加值依次是:黑龍江(2965.25億元)、吉林(1095.36億元)、遼寧(1902.28億元)。由此可見,東北地區第一產業發展節奏放緩,沒有大幅度的增加,黑龍江的第一產業增加值明顯高于吉林和遼寧,是因為黑龍江農業生產占比較大,但黑龍江和吉林的農產品附加值不夠,兩省有著天然的農業種植優勢,應該進一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改革,以實現農產品的深加工,達到最大的價值。
2018年第二產業增加值依次是:黑龍江(4030.94億元)、吉林(6410.85億元)、遼寧(10025.10億元)。2017年第二產業增加值依次是:黑龍江(4060.60億元)、吉林(6998.51億元)、遼寧(9199.80億元)。由數據可知,近兩年黑龍江和吉林第二產業增加值相對下降,遼寧第二產業發展較快,因為遼寧作為老工業基地,重工業發展迅速,曾為新中國的工業體系做過巨大的貢獻,但由于遼寧的產業結構單一,近年來經濟發展乏力,有下滑趨勢。遼寧目前的主導產業是石化、冶金、電子信息和機械,東北的國有經濟比重大,尤其是央企比重大,在東北經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例如黑龍江的大慶油田,吉林的第一汽車制造廠,遼寧的鞍鋼、大連船廠、撫順的石化企業、沈陽飛機制造廠都是央企,生產的重組和靈活性阻力較大,缺乏合理的有效的合作機制,不能很好地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產業結構的先進性較低,政府應該出臺更多的扶持發展東北的政策,來帶動東北地區的產業結構高級化。
2018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依次是:黑龍江(9329.72億元)、吉林(7503.02億元)、遼寧(13256.95億元)。2017年第二產業增加值依次是:黑龍江(8876.83億元)、吉林(6850.66億元)、遼寧(12307.16億元)。根據數據我們可以得知三個省份存在高度相似性,第三產業在全年GDP中均占有最大的比例,黑龍江(57.02%)、吉林(49.77%)、遼寧(52.37%)。由此可知,東北三省的第三產業處于迅速發展的狀態,東北三省在產業結構服務化的道路上又邁了一大步。但以黑龍江為代表的東北和西部部分省份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占比均較高,呈現出“兩頭大、中間小”的特點。
但其問題在于服務產業結構仍然以第二產業為主導的經濟體系,導致第三產業無法得到有效的發展,其產業鏈和產業結構單一,只依賴于單一的產業鏈,零售產業加工,初產品加工,無法有效地促使結構產業的優化調差。環境的不斷惡化,導致其無法科學生態的循環發展,對服務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海洋垃圾泛濫,生態產業被破壞。我們通過第二產業的帶動發展,從而發展第三產業,通過現代農業,促進和第三產業的合作,循環經濟體系的建立,都將幫助第三產業結構趨于優化。準確預測東北三省的產業結構服務化拐點,有助于制定針對性的東北振興產業政策。
三、產業結構服務業拐點理論
服務業拐點指的是第三產業發展由相對穩定轉向快速增長,第二產業GDP比重和勞動力比重由穩定增長轉為逐漸下降的轉折點。
我國理論界從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開始關注產業結構服務化問題,并且主要是圍繞著服務業增長以及現代服務業發展問題展開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探討經濟服務化的涵義、形式及其與工業化、信息化的關系;分析西方國家產業結構服務化的趨勢、原因和影響;將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日漸增大的現實歸結為“第三產業”比重增大規律。
聶春霞等(2018)提出資本深化和消費提高是提升產業結構服務化的重要因素,產業服務化是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是產業融合的新形式。江永紅等(2019)放松服務業的稅收管制,打破服務業低效率均衡的局面,能夠推進我國產業結構服務化的發展進程。曾世宏等(2019)互聯網作為重要的資源投入要素,其普及對我國產業結構服務化發展起著顯著的促進作用隨著“東北振興”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推動區域經濟統籌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