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制度距離理論為基礎,采用2006年~201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數據,考察了知識產權保護差異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及差異性。研究結果表明:我國與東道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差異與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之間存在顯著負向關系,進一步研究發現,我國與東道國之間的知識產權保護差異對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會與東道國發展水平相關,來自發達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差異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影響抑制程度更為強烈。本文的研究對于深入理解知識產權保護差異在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中的重要作用,推動我國更高層次對外直接投資戰略發展及經濟轉型均具有一定意義。
關鍵詞:知識產權保護差異;制度距離;對外直接投資
中圖分類號:F279.2?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2096-3157(2020)22-0027-03
對外直接投資作為企業國際化的重要表現,改變了傳統的國際貿易渠道,為世界經濟注入了新的動力。因此,如何提升對外直接投資績效成為了諸多國內外學者和政策制定者的研究議題。以往學者研究了基礎設施、政治關系、匯率、東道國政策、市場規模及政府效率等傳統制度因素對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近年來,研究東道國與母國的制度距離開始逐漸納入對外直接投資的研究范疇。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的《2019年世界投資報告》,2018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為1430.4億美元,僅次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對外投資國。截至2018年年末,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為1.98萬億美元,相當于入世前的67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來源國,對外直接投資影響力正在逐漸擴大。繼1994年TRIPS協議簽訂之后,各國均增強了知識產權保護在國際貿易及國際投資領域的重視。無論是TTP協議的簽訂,還是最近簽署的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都將知識產權保護納入了重點條款之中。那么東道國與母國之間的知識產權保護這種制度差異是否會對母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產生影響,以往學者研究僅關注了單一層面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而沒有從制度差異中入手研究這一問題,單一層面的研究忽視了東道國與母國之間的關聯,因而研究結果可能具有一定的偏誤,因此從制度距離中入手,研究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差異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獻綜述
國內外諸多學者對知識產權保護與外國直接投資兩者之間的關系存在爭議,一些學者研究認為東道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有利于外國直接投資。Lai(1998)在研究知識產權與創新關系時指出,發展中國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更容易吸引外國直接投資。Co(2004)考察了美國與 71個伙伴國的貿易數據認為,外國直接投資作為技術轉讓渠道,美國更傾向于投資到專利保護制度嚴格的國家。Awokuse and Yin(2010)研究認為的經濟體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對于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效果是顯著的,且與母國經濟發展水平無關。楊全發、韓櫻(2006)將知識產權保護融入到兩階段動態博弈模型中,分析指出適度且有效率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會促使跨國企業引進先進技術、擴大投資比例。武娜、劉晶(2013)研究認為知識產權保護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取決于企業的投資動機。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東道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并不利于外國直接投資,并且學者們對此解釋不一。Glass and Saggi(2002)認為外國直接投資作為一種國際生產轉移的渠道,如果北方企業的創新是基于現有產品進行質量的提升,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會產生勞動浪費效應及稅收負擔效應,進而增加了企業的模仿成本,降低了模仿速度,從而減少了外國直接投資。Nicholson(2007)利用美國雙邊投資數據指出,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對跨境技術轉讓的影響存在異質性,更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降低了跨國企業知識資產和產權資產散失的風險,使跨國企業更傾向于通過授權進行技術轉移。
企業在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決策時,不僅會考慮東道國經濟及制度因素,制度距離也是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Habib 等,2002)。Guiso 等(2009)使用1970年~1996年發達國家雙邊投資及貿易數據進行研究發現,正式的制度距離所造成的信任水平的差異會降低雙邊貿易額,證券投資及直接投資;而非正式的制度距離則強化了這種效應。祁春凌、鄒超(2013)考察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發現,東道國制度質量和制度距離更容易吸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這與Witt and Lewin(2007)、Boisot and Meyer(2008)研究結論相似,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動機更傾向于制度規避和制度套利。李平等(2014)研究發現制度距離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影響存在最優區間,在過大或過小的制度距離情況下,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更能促進我國對外直接投資。Cezar and Escobar(2015)構建了一個異質企業投資決策模型,模型分析結果表明:東道國與母國之間的制度距離會增加企業投資的適應成本,這種適應成本降低了企業利潤和投資利潤,減少了參與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的數量。其利用OECD國家雙邊投資數據進行的實證分析中也驗證這一結論的可靠性。
縱觀國內外諸多學者的研究,發現大部分文獻從單一層面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研究其與對外直接投資的關系,而從制度距離角度研究對外直接投資的文獻中又鮮有學者從知識產權角度入手。基于此,本文使用2006年~201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數據,從知識產權保護差異入手,實證考察知識產權保護差異這一制度距離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
二、模型設定與估計方法
首先對本文核心解釋變量進行量化:知識產權保護差異(Dist_IPR),為了能更全面地反映一國知識產權保護立法及執法力度,借鑒余長林(2016)的研究,使用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每年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知識產權保護指標。其中所涉及的知識產權保護指標數據是基于調查管理領域的最佳實踐以及與調查專家的討論并經過嚴格的抽樣準則所收集的,因而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本文基于其知識產權保護指標數據,構建知識產權保護差異指標Distijt=|IPRit-IPRjt|。
參照以往學者的研究,本文選取以下指標作為影響OFDI的控制變量:(1)市場規模(GDP)。東道國市場規模是東道國市場空間的重要表現,更大的市場規模對跨國企業具有更強的吸引力,企業更樂于進行跨國投資。與以往學者的研究相同,本文使用GDP衡量東道國市場規模。(2)東道國人均收入水平(perGDP)。東道國人均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的是市場的消費水平及儲蓄水平,消費水平影響企業產出水平,而儲蓄水平則反映了企業的融資約束,因此人均收入水平也是企業進行跨國投資決策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3)稅率(tax)。稅率所度量的是企業稅負水平,稅收負擔制約了跨國企業盈利能力,而盈利能力與跨國企業投資決策息息相關。(4)基礎設施(infra)。基礎設施狀況改善可以提升一國城市化水平,降低跨國企業交易成本與運營成本,如交通基礎設施降低企業運輸成本,能源基礎設施降低企業能源利用成本,通信基礎設施則降低了企業溝通協作成本。(5)經濟自由度(free)。經濟自由度反映的是政府對經濟干預程度,其指標測度涉及經濟發展10大方面根據美國傳統基金會統計數據,政府對經濟干預相對較少的國家,經濟表現長期穩定增長和繁榮,同時經濟自由度還考量了投資公平、外匯管制、投資待遇。具有較高經濟自由度的國家,增加了其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吸引力。(6)雙邊距離(distwces)。母國與東道國雙邊距離,一方面,增加了跨國企業信息獲取成本及運輸成本,同時提高了企業跨國協調、管理費用;另一方面,雙邊距離提高了企業運輸成本,減少了東道國與母國的出口貿易,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了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因而雙邊距離對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是不確定的。
本文在Cezar and Escobar(2015)有關制度距離與對外直接投資關系的模型基礎之上,將知識產權保護差異作為一種制度距離,實證研究中除知識產權保護差異采用絕對值形式,其余變量均采用對數形式,本文構建面板數據回歸模型如下:
其中,下標i表示母國,即中國;下標j和t分別表示東道國與年份。
三、變量說明及數據來源
根據數據可獲得性,本文對201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進行排序,并篩選排名前43個國家和地區,分別為阿爾及利亞、阿根廷、阿聯酋、埃塞俄比亞、澳大利亞、巴基斯坦、巴西、英國、德國、俄羅斯聯邦、法國、哈薩克斯坦、韓國、荷蘭、吉爾吉斯斯坦、加拿大、柬埔寨、津巴布韋、卡塔爾、肯尼亞、馬來西亞、毛里求斯、美國、蒙古、南非、尼日利亞、挪威、日本、瑞典、泰國、坦桑尼亞、土耳其、委內瑞拉、烏干達、中國香港特區、新加坡、新西蘭、以色列、意大利、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贊比亞,樣本選取區間為:2006年~2016年。被解釋變量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公報》。核心解釋變量知識產權保護差異來源于World Economic Forum歷年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控制變量市場規模GDP、人均GDP、稅率tax、基礎設施infra均來源于世界銀行WDI數據庫,經濟自由度free來源于美國傳統基金會與《華爾街日報》歷年聯合發布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雙邊距離distwces來源于法國CEPII數據庫。各變量統計性描述如表1所示。
四、估計結果與分析
1.全樣本回歸
首先本文面板數據經Hausman 檢驗,支持隨機效應模型,表2列出了本文全樣本估計結果。
根據表2的估計結果,隨機效應模型全樣本估計結果表明,知識產權保護差異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影響為負,并且這種影響非常顯著,中國與東道國知識產權保護差異每上升1%,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將下降0.489%,中國與東道國之間的知識產權保護差異嚴重抑制了中國對東道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其他影響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指標估計結果表明,東道國市場規模、人均收入水平、稅率、基礎設施、經濟自由度均為影響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因素,同時本文估計結果也基本與傳統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相吻合。而距離因素與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影響并不是很顯著,這可能與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動機相關,以往的諸多學者研究也表明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具有較強的資源尋求型動機,而這一因素在本文回歸中缺乏慎重考慮。
2.分樣本回歸
為了探究中國與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差異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影響的異質性,本文將回歸數據分為發達國家樣本與發展中國家樣本。表3分樣本回歸估計結果表明,針對不同發展水平,知識產權保護差異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影響也不盡相同。首先,發達國家樣本估計結果表明知識產權保護差異嚴重抑制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這與我國企業跨國并購屢遭發達國家阻撓的事實相吻合;而我國與發展中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差異則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沒有顯著影響,這與我國對大部分發展中國家資源尋求型的對外直接投資動機密切相關。東道國市場規模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沒有表現異質性,東道國人均收入水平、稅率、基礎設施的回歸結果與總體樣本回歸結果差別不大,發達國家的經濟自由度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影響較為顯著,而發展中國家經濟自由度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影響不顯著。就雙邊距離而言,我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雙邊距離抑制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可能是因為我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雙邊距離更主要體現在跨國企業成本的提升上,對OFDI反向刺激作用較小。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使用2006年~2016年中國對43個國家和地區的對外直接投資面板數據和隨機效應模型檢驗了知識產權保護差異OFDI效應,結果表明:第一,在總體層面上,知識產權保護差異抑制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且這一影響非常顯著;第二,在分樣本估計過程中發現,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知識產權保護差異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影響更為強烈,中國與發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差異每提高1%,中國對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將下降1.062%。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差異則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影響不顯著,這可能與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動機相關。
上述結論具有深刻的政策含義:首先,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應該選擇與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差異較小的國家進行,結合以往諸多學者關于制度距離的研究,本文認為知識產權制度距離抑制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這在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戰略中應著重考慮。其次,我國與發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差異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抑制更加強烈,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應當對不同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制定差異化戰略。最后,我國經濟正處于質量提升的關鍵期,單純資源尋求性投資已經同我經濟發展不相適應,所以我國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增強知識產權保護執法力度,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促進我國對外戰略性投資長足發展,這對我國推動更高層次對外直接投資戰略及經濟轉型均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Awokuse T O,Yin H.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and the surge in FDI in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10,38(2):0~224.
[2]Boisot M,Meyer M W.Which Way through the Open Door? Reflections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Firms[J].Management & Organization Review,2008,4(3):349~365.
[3]Cezar R,Escobar O R.Institutional distanc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2015,151(4):713~733.
[4]Co C Y.Do Patent Rights Regimes Matter?[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4,12(3):359~373.
[5]Glass,A.J.,Saggi,K.,2002.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Int.Econ.56,387~410.
[6]Guiso L,Sapienza P,Zingales L.Cultural biases in economic exchang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124(3):1095~1131.
[7]Hsu J,Tiao Y E.Patent rights protection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Asian countries[J].Economic Modelling,2015,44.
[8]Lai L C.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and the rate of product innovation[J].1998,55(1):0~153.
[9]Nicholson M W.The Impact of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and IPR Policy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2007,143(1):27~54.
[10]Witt M A,Lewin A Y.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s escape response to home country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38(4):579~594.
[11]Zurawicki H L.Corruption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2,33(2):291~307.
[12]李平,孟寒,黎艷.雙邊投資協定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實證分析——基于制度距離的視角[J].世界經濟研究,2014,(12):53~58+85~86.
[13]祁春凌,鄒超.東道國制度質量、制度距離與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區位[J].當代財經,2013,(07):100~110.
[14]武娜,劉晶.知識產權保護影響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嗎?[J].世界經濟研究,2013,(10):69~74+89.
[15]楊全發,韓櫻.知識產權保護與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策略[J].經濟研究,2006,(04):28~34+89.
作者簡介:
馬少帥,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金融與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