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6月通信行業正式實施“營改增”,歷經了6年的時間,在順利完成了納稅人身份轉變的基礎上,不斷完善自身的合同條款、業務流程、系統配置。后“營改增”時代,如何有效識別并積極應對通信行業的稅務風險,尤為重要。在這一背景下,本文淺析后“營改增”時代通信行業的稅務風險,并提出防范通信行業稅務風險的建議,以推動通信行業良性健康發展。
關鍵詞:后“營改增”時代;通信行業;稅務風險與應對
中圖分類號:F812.42;F626.116?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2096-3157(2020)22-0168-03
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改革的不斷深化,通信行業面臨的內外部環境越來越錯綜復雜,隨之應對的風險類型必然也是各式各樣,稅務風險便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2016年5月1日全面實施“營改增”之后,營業稅退出歷史的舞臺,必將迎來通信行業后“營改增”時代。通信行業基本上以國有企業為代表,企業機構龐大、項目繁多、流程復雜,如何有效識別并積極應對通信行業的稅務風險尤為重要。
一、識別通信行業稅務風險的意義
通信行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型行業,是國民經濟當中的重要一環。通信行業所經營的產品并不等同一般性的企業,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識別其中存在的稅務風險意義影響深遠。
1.更好實現企業戰略目標
企業在競爭的過程之中,企業風險無處不在。在安然、世通等財務丑聞曝光后,公眾對于企業風險管理的關注度大大增加,期望值也隨之攀升,其中也當然包括稅務風險。在當今商業環境中,稅務風險已經成為最具有挑戰的風險之一,對企業而言,稅務風險不僅僅影響著企業的經營業績與效益,而且對企業的聲譽帶來長久深遠的影響。企業的董事會、高級管理層缺乏對于稅務風險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加之稅務風險的專業性、復雜性以及技術性所產生的壁壘,在決策的過程中,企業將會處于意想不到的稅務風險之中。企業的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需要將稅務風險與企業的整體風險相結合,稅務風險融合于企業戰略之中,更好實現企業戰略目標,從而能夠更好地滿足利益相關者的要求。
2.實現企業經營效益最大化
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不僅僅需要考慮項目的預期效益與回報,更重要的是考慮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風險,稅收風險當然包含其中。識別企業經營過程中的稅務風險,有助于以全局、整體的角度來考慮企業的發展,實現企業經營效益最大化。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一是有利于防范企業或者行業競爭對手利用企業不良課稅情況強調企業缺乏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二是有利于減少政府對企業的長期干預,保證企業良性高效運轉;三是有利于防范因課稅情況產生對企業品牌與聲譽的負面影響,消除消費者與商業伙伴選擇替代品的顧慮,維持企業相應的市場份額和競爭優勢地位。通過識別企業的稅務風險,不僅僅給企業帶來稅務風險的降低,而且也會修正企業當中存在的其他風險,從而促進企業整體實力的提升。
二、后“營改增”時代通信行業稅務風險分析
1.多稅率經營帶來的稅務風險
對于通信企業,其主營業務是基礎電信業務與增值電信業務,目前增值稅稅率分別是9%和6%,同時在經營過程中也涉及13%的增值稅稅率、3%以及5%的征收率。多稅率經營的情形下,自然會導致通信行業納稅人基于某些特定目的,錯配選擇適用低增值稅稅率或者征收率以達到少繳納稅款或者不繳納稅款以及其他經營目的,必然留下一定的風險隱患。
首先,對于通信行業基礎電信與增值電信業務,其適用增值稅稅率分別是9%與6%,雖然《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號)對于基礎電信與增值電信進行了定義,對于通信行業而言,其中部分業務類型界定并不明晰,納稅人會有動機地將其歸入增值電信的業務范疇,從而達到降低稅負的目的;其次,通信行業涉及較多的兼營業務,在提供通信服務的同時,搭配各種商品進行組合銷售,需要注意企業為適用低稅率,而將高稅率的商品定價低于市場價格,從而達到降低稅負的不正當目的;最后,通信行業的混合銷售的業務類型紛繁復雜,通信企業各省公司之間對于混合銷售的稅務處理也是各有差異,通信企業集團公司總部并沒有針對本企業的混合銷售業務類型進行明確,導致各個省公司與省稅務局之間產生較大的稅務溝通成本。
例如通信行業的信息與通信技術服務(ICT業務),通信企業利用其自身的網絡與信息技術服務的豐富經驗,為客戶提供專業化的信息技術服務,從而有利于客戶利用通信技術專注于自身業務的發展。簡單來說,通信企業在為客戶提供信息技術服務的同時,還需要出售設備作為信息技術的載體。根據財稅2016年36號第四十條規定,一項銷售行為如果既涉及服務又涉及貨物,為混合銷售。從事貨物的生產、批發或者零售的單位和個體工商戶的混合銷售行為,按照銷售貨物繳納增值稅;其他單位和個體工商戶的混合銷售行為,按照銷售服務繳納增值稅。因此ICT業務屬于混合銷售行為,應當按照銷售服務繳納增值稅,然而各省公司與稅務局溝通結果不一,部分稅務局要求銷售設備按照購買價格作為其設備的銷售額,余下的收入按照銷售服務繳納增值稅;部分稅務局還按照兼營的處理方式進行稅務處理,造成各省公司的稅務處理方式并不一致。
2.視同銷售的稅務風險
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四條以及財稅〔2016〕36號文附件一第十四條,明確規定滿足11種情形為增值稅的視同銷售。而對于通信企業,總部需要根據其具體經營的業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將通信企業中所涉及的視同銷售行為進行明確,避免因商業模式的創新而帶來稅務風險。例如,為鼓勵客戶消費,通信企業推出各式各樣的營銷方案,其中包含積分兌換業務,即以積分兌換形式贈送貨物、電信服務等。根據財稅〔2014〕43號第七條規定,以積分兌換形式贈送的電信業服務,不征收增值稅。該文件僅僅對以積分形式贈送電信業服務不征收增值稅,但并沒有說明贈送其他應稅貨物、應稅服務、應稅勞務是否需要征稅。財稅〔2016〕36號出臺之后,財稅〔2014〕43號相應廢止,積分兌換再也沒有了統一的中央口徑。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四條中規定,“單位或者個體工商戶的下列行為,視同銷售貨物:(一)……(八)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者購進的貨物無償贈送其他單位或者個人。”財稅〔2016〕36號附件一第十四條規定,“下列情形視同銷售服務、無形資產或者不動產:(一)單位或者個體工商戶向其他單位或者個人無償提供服務,但用于公益事業或者以社會公眾為對象的除外……”對于以上兩個文件都在強調“無償”,但是積分兌換實質上并不是無償行為,是基于前期消費者消費后而給予客戶的一種優惠,以期增加客戶黏性,擴大產品的知名度,達到吸引顧客二次消費的目的,不屬于無償的范疇。但是在各省公司與省稅務局溝通之后,各地操作不一,部分地區認為屬于視同銷售,部分地區則認為不征稅。
3.發票管理的風險
通信行業“營改增”之后,由營業稅納稅人變成了增值稅納稅人,對于財務部門而言,在納稅申報、計稅依據以及稅務核算等方面將發生重大改變,承載這些改變的載體正是增值稅專用發票,增值稅專用發票管理和使用不當是導致稅務風險的重要因素之一。通信行業“營改增”之前,作為營業稅納稅人期間取得的是普通發票,隨同會計憑證一同裝訂保管,流程簡單,管理高效;但通信行業轉變為增值稅納稅人之后,取得的發票主要為增值稅專用發票,管理流程復雜,要求標準較高。企業稅務工作人員如果不能準確理解和掌握增值稅相關法律法規,對于能取得的抵扣憑證卻未取得,失去抵扣機會;取得合規的抵扣憑證后,不能夠及時完成增值稅專用發票認證,也會影響進項稅額的抵扣工作。對于通信行業而言,從營業稅納稅人轉為增值稅納稅人,需要特別注意虛開增值稅憑證以及偷漏稅的行為,以保證企業在市場經濟中長久穩定發展。增值稅專用發票的發票聯一般都是隨同會計憑證進行歸檔保存,但是對于增值稅專用發票的抵扣聯卻成為了發票管理的風險聚焦點。對于增值稅專用發票抵扣聯一般不附在會計憑證之后,企業沒有明細的管理流程,也沒有專門保管發票抵扣聯的固定地點,給稅務會計帶來巨大的管理難度,造成事后追蹤查詢非常困難,造成巨大的發票管理風險。
4.稅務專業人才缺失風險
后“營改增”時代,企業經營環境的復雜性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多樣性,對于稅務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單一型專業人才難以滿足企業的需求,企業急需復合型人才,對于稅務崗位更是如此,不僅要求精通稅務,而且熟知會計、審計、法律等相關知識,對于國內外最新稅收政策具有強烈地專業敏感度。單一型人才在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和實時更新的稅收政策時,缺乏全局觀,難以以整體的視角考慮問題,造成決策選擇并不是最優化。此外通信行業大多屬于國有大型企業,招聘人數受困于編制數量、審批流程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面對迅速變化的市場環境,與民營企業相比,難以做出迅速的改變以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通信企業地市公司當中,稅務會計并不是專人專崗,而是兼職崗位,兼職稅務會計困囿于雜事雜物纏身,疲于應付事務性稅務工作,無暇專心分析公司目前各項業務中所存在的稅務風險。
三、后“營改增”時代通信行業稅務風險應對
1.明確基礎電信與增值電信業務的明細分類
通信行業的基礎電信業務和增值電信業務分別適用9%和6%的增值稅稅率,通信行業向客戶提供服務時,套餐中以基礎電信業務和增值電信業務組合的形式進行出售,通信行業對于套餐中基礎電信業務與增值電信業務界定不明確的部分,存在劃分為增值電信業務的天然動機傾向。各省公司目前根據本省的實際情況設定基礎電信與增值電信業務的分配比例,各省公司之間差異很大,可以考慮通信企業集團總部與稅務總局訂立基礎電信與增值電信業務的分配比例并留存備查,不僅解決了各省公司之間差異,降低公司運營過程中存在的稅務風險,而且也降低了各省公司與省稅務局之間的稅務溝通成本。
2.明確通信行業視同銷售、混合銷售、兼營等行為,合規納稅
通信企業的營銷方式多種多樣,付款方式也是千變萬化,其中所涉及的稅務風險自然也是復雜多變,例如積分兌換業務、通信行業的信息與通信技術服務(ICT業務)、充話費送手機業務等。通信行業中的視同銷售、混合銷售、兼營業務紛繁復雜,企業集團總部并沒有針對企業經營業務作出詳細的列舉。各省公司由于沒有集團的統一規定,各省公司與省稅務局的溝通之后,做法多種多樣,地區差異性較大。建議集團總部基于通信行業經營的特殊性與復雜性,對其經營過程中涉及的視同銷售、混合銷售、兼營等行為進行列舉明確,并向稅務總局報備,減少各省公司與省稅務局的稅務溝通成本,降低經營過程中的稅務風險。
3.建立完整的考核機制,加強發票管理
后“營改增”時代,對通信行業的發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通信企業2014年6月之前作為營業稅納稅人,企業各部門員工并沒有強烈的稅務風險意識,加之企業管理環境的影響,企業發票管理水平并沒有達到所期望的要求。首先,通信企業需要不斷完善管理模式,適應稅收政策的變化而變化,為了加強企業發票管理水平,需要建立完整的考核機制,明確各個部門的職責與分工,財務部作為發票管理的負責部門,同時各部門應通力協作,形成發票管理的閉合機制;其次需要在各部門需設立兼職稅務管理員,負責部門基本稅務業務的解釋與指導工作,同時財務部門定期為兼職稅務員講解基本的稅收政策與操作方法,將各部門緊密聯系在一起,稅務風險防范從源頭抓起;最后,財務部門對于賬簿、記賬憑證、完稅憑證、發票等涉稅資料歸檔采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線上留痕,線下歸檔,同時與檔案部門相合作,將整理完畢的涉稅資料交由檔案部門保存。
4.培養稅務風險管理專業人才
稅務專業人才是優化稅務風險管理的基礎,稅務風險管理專業人才質量的高低決定了稅務風險管理的水平。重視稅務專業人才的培養,有效防范稅務風險、提升企業稅務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企業在招聘過程中,稅務風險管理專業人才必然要求是復合型專業人才,不僅要求精通稅務、會計、法律等專業知識,而且掌握國內外與通信行業相關的稅收政策法律法規,對于新出臺的稅收政策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其次,舉辦多樣化的業務培訓,提升員工綜合素質,建立屬于本企業的骨干隊伍,加強與高等院校的緊密合作,對企業財務、辦稅等人員進行常態化的政策實時培訓;最后,建立長效考核機制,將考核的最終結果納入年度績效考核,并與薪酬和升遷進行掛鉤,保證良好的職位晉升通道,促進企業員工不斷學習,調動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從而最終提升企業的稅務風險管理水平。
5.加大稅務風險的重視程度
稅務知識的專業性、復雜性、技術性所造成的專業壁壘,使得董事會、高級管理層以及其他部門核心人員并未充分了解和知悉企業存在的稅務風險,企業管理者在決策的過程之中,置企業于意想不到的稅務風險之中。美國的安永、世通等公司財務丑聞曝光之后,稅務風險愈發受到董事會、高級管理層的重視,意識到有效識別并應對企業稅務風險,必將更好地實現企業戰略目標,實現經營效益最大化。企業原本只是將稅務風險歸類到企業整體風險之中,并沒有予以特別重視。鑒于稅務風險對于企業經營的重要性愈發凸顯,上到董事會、高級管理層,下到稅務主管,需要將稅務風險作為企業經營風險的重要組成部分,自上而下高度重視,在財力、物力、人力上加大投資,在企業內部以整體、全局角度管理稅務風險。
四、結語
綜上所述,后“營改增”時代稅收風險的識別與應對愈發受到企業的重視,其中基礎電信業務與增值電信業務的稅率適用風險、視同銷售風險、混合銷售與兼營風險、發票管理風險等依然存在,為有效應對稅收風險,需要企業上下通力合作,優化基礎電信與增值電信業務分類標準、明晰各項業務適用類型、優化發票管理流程,進而不斷提升通信行業在面對稅務風險時的處理能力,促進通信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Tom Neubig,Balvinder Sangha.Tax Risk and Strong Corporate Governance[J].Tax Executive,2004,(03):114~119.
[2]Haroldene F.Wunder.Tax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Auditing and Taxation,2009,(18):14~28.
[3]姚永來.淺談全面“營改增”背景下通信行業的稅務風險與籌劃[J].財會學習,2018,(03):94~95.
[4]宋文靜.全面“營改增”背景下通信行業的稅務風險與籌劃分析[J].財會學習,2017,(06):147~148.
[5]廖海燕.“營改增”后移動通信行業的稅務風險與籌劃[J].財經界(學術版),2015,(13):333~333+335.
作者簡介:
謝家珍,中共國家稅務總局黨校教研一部助教,碩士;研究方向:企業所得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