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芬
摘 要: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統一,老師需要引導學生在今后的成長過程中,增加對中國精神的學習,以便于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新力量。對培養少年兒童中國精神的重要性進行分析,通過加強人文教育、文化培育等方面做深入探討,希望能為相關人士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中國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人文教育
中國精神背后孕育著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多種精神支撐,同時也是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斷向前發展的主要動力,針對此類精神文化的建設,老師應當從強化學生思想道德的層面進行分析,不斷深化學生綜合意識和內在精神的培育,從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一、培養少年兒童中國精神的重要性
中國精神具備強大的內涵和時代意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主要核心思想,少年強則國強,深化中國精神應當從學生抓起,提升其思想道德建設,并用中國精神塑造其思想意識,促使學生具備更加強韌的信念,從而引導其在未來的發展中,為祖國增添一份力量,促進社會的發展。因為小學生年齡較小,還處于對外部事物的理解階段,老師需要加強對其思想意識的引導,及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在此環節中,老師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深化思想道德建設,促使總體道德建設質量的提升,思想意識的建設存在較強的依賴性,弱化學生的主觀性,在學習中國精神的過程中,可以與社會現象相結合,引導學生明確其中精神的偉大之處;第二,指導學生在言行以及行為上與中國精神和思想道德建設相結合,促使其在學習過程中,總體上的道德判斷能夠有所提升;第三,教育學生增加自律意識,因為小學生的自律能力有限,小學生往往會利用思想道德的約束限制他人行為,但是自我管理意識較弱,老師應當根據此類狀況,將中國精神思想滲透在學生的教育環節中,引導其先通過自我約束的形式,從而再實現對其余同學的行為引導[1]。
二、培育少年兒童中國精神探索的具體措施
1.加強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的思想在文藝復興時期就已經開始形成,在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形式開始注重以人為本,強化對人自身的關注,崇尚個性上的解放,促進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傳播。在后期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一文中,明確提出應當人人平等,此類哲學思想不僅成為影響二十世紀藝術發展形式的主要理論,同時在當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也是較為關鍵的思想理論指導體系。美育較為注重對人的培養,在目前的社會建設過程中,需要教師在教育學生期間,采用科學發展觀念,以人為主,深化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例如,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中國精神期間,需要以中國夢為核心,幫助學生聯想未來自身的發展,結合中國發展形勢,將孩子的夢想與社會建設相結合,有利于保障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并在今后成長環節中,增強對國家的信仰,強化愛國情緒,并積極為國家作貢獻。
2.強化中國思想文化培育
中國精神背后蘊藏著中國古老的意識和文化,在春秋時期,中國就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儒家思想,并且在之后的歷史發展中,儒家思想也已經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基礎。在中國當今的發展期間,對待國際化的外交以及對外交流政策也是在采用儒家思想開展一系列活動,中國精神凝聚著中國的發展歷史以及思想意識,是當下時代的偉大結晶。老師應當在日常的教育過程中,增加多種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滲透,引導學生明確中國古代文化的深層次含義,了解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促使學生能夠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利用中國古代思想的優秀內涵約束自身行為。例如,在帶領學生了解抗日戰爭時,著重講述中國將士的意志、精神,以便于引導學生感受他們的偉大精神,增強文化認同感和對國家的凝聚力,深化無私奉獻精神,從而在之后的成長道路中不斷為國家的建設提供新動力[2]。
3.增加中國傳統藝術滲透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精神背后還有藝術的凝結,中國擁有傳統文化藝術的結晶,其中多項藝術形式也已經成為當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生在了解中國古代藝術的過程中也能掌握其中的具體匠人精神。中國古代藝術涉及面較廣,其中會具備大量的“禮樂教化”美育思想,是中國精神的另一種展現。在當代中國精神展現的過程中,也有大量的藝術作品,比如:《我愛你中國》《龍的傳人》等歌曲,在手工藝藝術中還有琺瑯彩、瓷器、陶器等具備中國特色的藝術文化。老師在教學生重新認識中國以及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應當從藝術文化入手,引導學生豐富對中國藝術文化的理解,從而在匠人精神的背后學習中國精神,增加對文化的使命感,增強文化責任認識感,深化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入了解中國精神,不僅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還有利于學生用此種精神理念約束自身的發展。
綜上所述,中國近幾年正在快速發展,為保證祖國的未來建設,就應當專注于對學生的教育,在老師的引導下,重新定義和理解具有新時代標準的中國精神,強化內心中國夢建設,保障在今后的發展道路中,具備強大的愛國心理,不斷為社會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陳明.中國氣派與東方精神:新中國油畫的民族化與個人化探索[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9(2):66-74.
[2]白莉.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傳承探析[J].普洱學院學報,2019,35(2):135-136.
注:本文系2019年平涼市“十三五”規劃課題《培養具有“中國精神”的新時代好少年的路徑與方法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2019]PLG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