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行
摘 要: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和手段,系統性對教材內容進行講授,并在這一過程當中提出更加開放性的問題,以使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當中形成個人的知識體系,實現對理論知識的進一步掌握,并實現思維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知識銜接;提問;思維
數學教學中問題的存在,有助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進而幫助學生提升思維能力。數學教學中,作為教師更應該將知識點與問題巧妙銜接起來,通過淺顯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刻思考,從而逐漸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把握矛盾點,相機而動
在數學教學當中,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對于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而其中最為科學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將學生置身于一個富有矛盾化的情境當中,如果學生發現自身所掌握的知識無法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則就會更深一步進行思考,不斷對問題展開探究,進而實現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有助于教學活動的展開。
例如,在學習周長與面積這一章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農民伯伯想要用鐵絲圍成一塊長方形的菜地,面積為36平方米,而長為9米,但是他只買了周長為24米的鐵絲,問:農民伯伯能否達到他的目的呢?
學生通過計算,紛紛表示要想面積達到36平方米,長為9米,那么寬則需要等于4米,而此時的周長26米,那么24米的鐵絲是不夠的。
教師再次提問,那么此時農民伯伯如何實現自己的目的呢?
學生甲:周長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改變長和寬的長度。
學生乙:如果圍成長度為6米的正方形,那么剛好可以實現36平方米的面積,而其周長也剛好為24米。
教師:是的,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只要調整長寬的比例,周長也會隨之變化。
在這個教學案例當中,學生對于面積、周長、長、寬的關系都進行了思考,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及學生之間展開的深入討論,學生在不斷的問題思考過程當中學習狀態是十分積極熱情的,因此可以看出,在教學中,教師只要把握到了矛盾點,并設置相關的問題和活動,必然能夠實現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巧用關聯點,步步深入
知識關聯點是關系到前后知識是否銜接的關鍵,其作用一般是承上啟下,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在關聯點提出問題,不僅有助于引導學生復習上一章節的知識內容,還可以使接下來的教學活動開展更加順利。因而教師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更是應當通過關聯點的巧妙應用,實現教學知識內容的步步深入、環環相扣。
比如在學習乘法分配律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設計關聯性知識點的聯系,引導學生更加有層次地練習乘法分配律。首先可以提出以下問題:李師傅將兩塊長方形的鐵皮焊接成為一塊大的長方形,一塊長、寬為4、3分米,另一塊長、寬為5、3分米,求焊接之后大長方形的面積為多少?
接下來,教師就需要對學生展開不同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次:看圖列式,引導學生動手畫出兩種大長方形;
第二層次:看算式畫圖,引導學生動手計算算式3×4+3×5,并提出以下問題:根據算式計算兩個長方形的面積;
第三層次:根據算式(5+4)×7,畫出兩個長方形組成的大長方形;
第四層次:看字母表達,根據算式a×b+a×c,畫出兩個長方形組成的大長方形,最終使學生得出這一等式:a×b+a×c=(a+b)×c。
這四個層次設置了巧妙的關聯點,并引導學生實踐動手操作思考,從而對于乘法分配律這一難點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這對學生這一章節知識的學習十分有利。
三、打通銜接點,化繁為簡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數學的學習還處于非常基礎的階段,因此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如果碰到較為復雜的問題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會大大降低,此時,如果能夠將一個復雜的問題化解成為幾個簡單的問題,那么學生必然可以快速地進行解答。因而作為教師,有必要以引導學生打通銜接點,實現化繁為簡。
例如,在課后的一道練習題的解答當中,題目如下:長方形的長寬分別為6厘米和4厘米,如果將長寬分別增加二分之一,求此時長寬的長度,以及此時長方形的面積,分別是原來長方形面積的幾分之幾?
對于這道題目,學生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出答案。而重點是,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下一步的探索,即引導學生再嘗試不同的長方形,最終發現,無論長方形的長度寬度為多少,只要長寬增加了二分之一,其面積均為原來長方形面積的四分之九。在這道題目當中,學生通過畫圖,通過具體化的計算方式來實現抽象化的思考,達到了化繁為簡的目的。
總之,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打好基礎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而小學數學教學當中更是需要作為各個章節知識點的銜接,使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更加融會貫通,并在這個過程當中提升數學學科素養。本文對此展開了深刻的分析,可供相關人士參考。
參考文獻:
[1]李友耕.即要算理的又要心理的小學數學教例對比評析[J].小學教學參考,2017(12).
[2]王秋榮.用遷移規律使課堂熠熠生輝[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