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昌
語文的終極人文關懷,實際上是人教育理想最終實現的問題,也是對中小學語文在整個教育實踐中的定位的問題,換而言之,語文教育應為某種理想化人的脫穎而出或人格構建服務。當許多人驚呼當代中學生正在喪失直觀的、感情的、審美的語言素質和能力時,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把罪過歸之于語文教育的失誤。筆者在《師說》一文的課堂實踐與問題設計中,盡可能體現“新理念”的教學要求,把教育教學目標深化為對人的品格、性情的潛移默化,同時,我又渴望讓全員參與的“新理念”教學法繼承傳統語文教法的優點,通過問題的討論,希冀達到發掘《師說》一文所包含的人文和社會價值觀念,進而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因此,問題設計的角度是與以往不同的。
步驟一:互聯網時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的命題是否具有現實意義?
乍一看,這是一道哲學課題,往日花大量時間解決的字詞、正音、古文串講、文理釋疑等語文課必講解的問題被忽略了。然而,通過學生的課前準備和課內活動,我們發現激烈討論和積極搜尋材料的研究過程已經脫離了作為語文課“句讀之不解”的窠臼,同學們在“惑之不解”范疇內,脫離了字、詞、句的分析背誦,把觸角伸向了更加廣闊的思維空間。
學生得出的結論引人深思:
(1)互聯網不排斥老師,相反,互聯網使老師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
(2)互聯網要求好老師,在信息的海洋中,老師必須是一座指路的精神燈塔;
(3)互聯網的知識性和開放性使老師更具有示范性、傳統性和民族性。
師生同在:
隨著家庭電腦的普及和網絡的極度繁榮,學生接觸代表新生產力的互聯網已不可逆轉,因此讓語文老師成為網絡戰線上的中流砥柱,坦然地在“吾師道也”與“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平等競爭中,提升人的品質,增加人的智慧,弘揚民族文化,實現語文教育的全天候化和人文關懷的無限延展化,應是每個語文老師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
步驟二:韓愈“吾師道也”與“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命題,對我們的啟迪是什么?
學生經過討論,幾乎各組得出了同樣的結論:教師不必賢于弟子,師生應該成為競爭者。
理由一:學生處在互聯網時代,已沒有了人類自身的時空壁壘,不同門類、不同領域、不同學科、不同流派、不同權威和不同見解在網上實現知識雜交、學科滲透,文化融合。故當所有的知識和觀念良莠不分地出現在網上現身說法時,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是嘗百草的神農氏,是建立學生價值體系的先行者,是傳承中外優秀文化的河床。
理由二:學生向老師學習,就是因為老師有高尚的品質和超常的見識,倘若僅僅是為了追求平等而“平等”地和學生進行簡單的課堂交流,那老師就不是老師,一個沒有創造性的、缺乏示范性的老師,比一個無知的庸醫更加害人,誤人子弟。
步驟三:頭腦風暴
A:一段著名京劇大師袁世海的錄像:當袁世海先生已經譽滿京華時,他還向郝老先生拜師學藝,郝老先生向他提了三個問題,其一是你已經京劇名角,為什么還要拜師學藝?袁老先生說,是為了深造。“郝老先生滿意地點了點頭。第二個問題是“把你捏碎變成我,還是把我捏碎變成你”,這時錄像戛然而止,要同學們各抒己見,替袁世海先生回答。
B:學生分組討論的結果反饋:
(1)揚棄法:捏碎老師,取師所長,為我所用;
(2)縫補法:捏碎自己,取我之長,補師之短;
(3)溶化法:師生同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步驟四:你如何才能捏碎老師,強大自己?
學生的回答:
(1)用真誠感動老師,使其傳授絕活;
(2)做個解剖師,分析綜合,看個究竟;
(3)虛心學習,善于思考,用批判的眼光接受老師的知識。
教師的評價:
“小故不可以敵大,弱故不可以敵強”,要捏碎自己的老師時,自己的見識必然超越其師才有可能實現。其一,用真誠來感動先生,這是傳統的求學方法,既沒有新意,又缺少主動性,不宜形成學生自己的人格和創造力。其二,做個解剖師,則必然要有居高臨下、游刃有余的本領,若高于其師且能解剖之,則不必拜其師;若不及其師,則必定狂妄自大,學無所成。其三,若一味地解剖肢體,未免只見骨骼,不見靈魂,也將違背我們“以人為本”的初衷,因此,我們還要思考語文課能不能解剖的問題。1940年,李政道就讀費米先生的研究生,有一次,費米問李政道太陽中心的溫度是多少?李政道說大約是一千萬絕對溫度。費米問:“你是怎么知道的?”李政道說:“從文獻上看來的。”費米說:“作為一個學者,這樣不行,一定要自己思考和估計,不能這樣接受人家的結論。”于是,他和李政道一起做了一個足夠大的計算器,用新的方法計算出了太陽中間的溫度。事后,李政道說,這件事使自己得出任何事情都要以身作則的人生結論,使自己在以后的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做人處事,都始終堅持想新方法,腳踏實地,同時也啟發了自己對科學研究、解決問題的興趣。這樣,在費米教授的無私和耳提面命下,李政道終于“捏碎”了自己的老師,強大了自己,站在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
步驟五:潤物細無聲
錄像播放袁世海先生童年的苦難生活。
袁世海童年生活苦難深重,逼迫無奈,他被送到梨園學戲,拜師學藝后,他早起晚睡,勤學苦練,一心要當一個名角。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在劇團已經小有名氣了。但還不滿足,就又拜郝老先生為師,受到師傅悉心指導,并且與郝老先生同臺演出,使他技藝大進,終于成為一代京劇大師,許多作品被搬上銀屏。
總結:自由論述,合理發揮。
楊啟亮先生在《熱愛語文:一種教學目的論的解釋》一文中指出:“每每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學生不喜歡寫字,不喜歡漢語言文學,不喜歡千古傳頌的詩詞歌賦,茫然無知于中國傳統文化,就像黃河斷流一樣,會凄然感慨卻欲哭無淚,這正是令人心碎的語文教學命運。”因為理性的學問在中國語文學的領域里,僅僅是冰山之一角,而非理性的學問,譬如直感、頓悟、意會、靈感等美學觀照,才是你真正為之獻身,為之熱愛的理由。但這種“拈花微笑”的境界,不是透解方法的問題,也不是分析綜合的問題,而是要你親身歷練,要你物我兩忘,才有可能體會出個中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