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奎 何曉


【摘 要】目的:分析重型顱腦損傷行標準大骨瓣減壓術與常規骨瓣開顱術的療效差異。方法:納入128例于2015年8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重型顱腦損傷(gcs3-8分)患者進行臨床研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入常規組和研究組。其中,常規組行常規骨瓣開顱術,研究組行標準大骨瓣減壓術,統計兩組預后、神經功能缺損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術后,兩組NIHSS評分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組下降幅度更大(P<0.05);研究組預后良好率為51.56%,明顯高于常規組的29.69%(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25%,低于常規組的20.31%(P<0.05)。結論:標準大骨瓣減壓術用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臨床治療中,能夠高效遏制腦神經功能缺損,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患者預后,其整體效果優于常規骨瓣開顱術。
【關鍵詞】重型顱腦損傷;標準大骨瓣減壓術;骨瓣開顱術;腦神經功能
【中圖分類號】R651.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20--01
重型顱腦損傷病情危重且復雜,普遍預后不良,是神經外科危害程度較高的疾病類型。常規骨瓣開顱術是臨床治療重型顱腦損傷的常用術式,但受限于術野難以高效清除顱內血腫,對患者的康復效果可造成不良影響[1]。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線資料
納入128例于2015年8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臨床研究,其中男性84例,女性44例,年齡為年齡26-50歲,均齡為(35.05±3.18)歲,致傷因涉及交通意外(74例),高空墜落(36例),鈍器重擊(18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入常規組和研究組,每組64例,對比兩組各方面治療均衡性較強(P>0.05),可實施對照研究。
1.2 方法
1.2.1 常規組行常規骨瓣開顱術
擺放平臥位,留置氣管插管并輔以全麻,頭位側偏35-45°并適當將手術床抬高;結合病情實際經額瓣、額顳瓣或顳頂瓣切開頭顱,骨窗以6×8cm為宜;開顱后,將壞死組織、血腫塊清除并作內外減壓處理;術后,輔以內科綜合療法如抗感染、止血、顱內脫水降顱壓水、改善微循環等。
1.2.2 研究組行標準大骨瓣減壓術
擺放平臥位,留置氣管插管并輔以全麻,頭位側偏35-45°并適當將手術臺抬高;切開顴弓上耳屏前1cm,主要保護好顳淺動脈分支,自耳廓順沿向后上方移動,繞過頂結節,直到與頂骨正中線重合,而后自正中線旁推進至前額發際內,保護好上矢狀竇,將骨瓣進行妥善游離,骨窗以16×12cm為宜,下達顴弓上緣,貼近頂部骨瓣行長度為3cm的切口,并剪開硬膜,將血腫清除,;暴露頂葉、顳葉、額葉、前中顱窩,外側裂將內部及下方血腫清除,血腫塊清除并作內外減壓處理,確認無誤后將切口關閉;術后,輔以內科綜合療法如抗感染、止血、顱內脫水降顱壓水、改善微循環等。
1.3 觀察指標
采用格拉斯哥預后分級量表(GOS)對2組患者術后2個月的預后情況進行分級,并統計2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并發癥發生率。①GOS等級分為1級(死亡)、2級(植物生存,即強直、長期昏迷狀態)、3級(重度殘疾,缺乏自理能力,生活照料需倚靠他人)、4級(輕度殘疾,具備自理能力,但留有殘疾)、5級(恢復良好,生活、工作、學習不受影響)。將5級和4級者計入預后良好率統計中;②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采用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價量表(NIHSS)測定,得分愈高提示功能缺損愈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統計2組GOS分級,見表1。
2.2 統計2組不同時段NIHSS評分,見表2。
2.3 統計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研究組腦積水、切口感染分別有2例、1例,1例顱內感染死亡,常規組腦積水、切口感染分別有6例、4例,另有3例癲癇,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25%,低于常規組的20.31%(P<0.05)。
3 討論
標準大骨瓣減壓術能夠確保術野清晰,有利于硬膜內外血腫及壞死組織的全部清除以及顱內出血點的止血操作,更利于腦組織和腦神經的保護。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兩組NIHSS評分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組下降幅度更大(P<0.05),表明標準大骨瓣減壓術更利于神經功能的修復,與前人研究結論一致[2];研究組預后良好率為51.56%,明顯高于常規組的29.69%(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69%,低于常規組的20.31%(P<0.05),提示標準大骨瓣減壓術較開顱術療效更為顯著,有利于提高患者預后,降低死亡和并發癥發生風險。
參考文獻
馬一鳴,蔣東霖.標準大骨瓣減壓術與常規骨瓣開顱術治療重型顱腦損傷的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6,9(10):915-917.
劉喬保.標準大骨瓣減壓術與常規骨瓣開顱術治療重型顱腦損傷療效比較探討[J].中外醫療,2018,37(01):51-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