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建 高連剛


【摘 要】目的:探究結腸鏡輔助腹腔鏡手術治療結直腸息肉的臨床療效。方法:將近期我院收治的結直腸息肉患者根據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實施結腸鏡下結直腸息肉切除術)與觀察組(實施結腸鏡輔助腹腔鏡下結直腸息肉切除術)。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0%;同時,觀察組患者的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上述各項數據行組間比對結果具備統計學價值(P<0.05)。結論:在結直腸息肉患者的治療中,采用結腸鏡輔助腹腔鏡下結直腸息肉切除術的臨床療效顯著,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關鍵詞】結腸鏡;腹腔鏡;結直腸息肉;療效
【中圖分類號】R656.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20--02
結直腸息肉在臨床比較常見,是結直腸黏膜表面往腸內凸起的病變組織,主要有三種類型:無蒂息肉、亞蒂息肉、有蒂息肉[1]。此病發病率高,嚴重者會引發癌變,且腺瘤性息肉為癌前病變。對于結直腸息肉的治療,需要早期診斷并治療,手術是治療主要方法,常用結腸鏡下和腹腔鏡下兩種。本文為了深入探究結腸鏡輔助腹腔鏡手術治療結直腸息肉的臨床療效,選取了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期間在我院收治的100例結直腸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00例結直腸息肉患者,納入時間由2018年6月開始,到2019年5月結束,根據治療方法將納入患者均分成兩組,各50例。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34-68歲,均值(52.1±5.7)歲。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35-67歲,均值(51.8±5.8)歲。對比兩組各項臨床資料,其結果顯示(P>0.05),符合對比需要。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結腸鏡下結直腸息肉切除術:通過結腸鏡確定息肉的大小、數量和位置,采用圈套器套住息肉基底部并收緊,稍上提,高頻電刀切除。
觀察組則采用結腸鏡輔助腹腔鏡下結直腸息肉切除術:給予患者全麻后,患者仰臥人字位,于其腹部中下方切約為1cm的切口,建立CO2氣腹,將腹腔鏡置入;隨后再置入結腸鏡,并通過結腸鏡觀察并確定息肉的大小、數量、位置后進行切除[2]
1.3 評價標準
(1)評估兩組的臨床療效并比較,評估標準為:治療后患者均未出現便血、腹瀉等臨床表現,排便功能正常為顯效;治療后患者偶有便血、腹瀉等臨床表現,排便功能基本恢復為有效;未達上述標準或病情出現加重、惡化等情況則視為無效[3]。
(2)對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進行記錄并比較,主要包括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與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試驗借助統計學軟件對研究過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數據進行分析,其中包括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以及各項手術指標,上述數據統一由()的方式呈現,采用t檢驗,當最終結果顯示P值小于0.05時代表該項數據對比具備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0.0%(45/5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0%(35/50),詳見表1,數據行組間比對結果提示具備統計學價值(P<0.05)。
2.2 兩組各項手術指標比對
經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詳見表2,上述指標行組間比對結果提示具備統計學價值(P<0.05)。
3 討論
結直腸息肉是常見病、發病率較高,在發病初期并不存在明顯的癥狀,大部分患者未能及時的治療。多數患者因結直腸出現不適癥狀后,通過結腸鏡檢查才發現,因此臨床上盡早治療對預防癌前病變有重大的價值[5]。結腸鏡下以及腹腔鏡下手術是臨床上常用的兩種手術方式。結腸鏡下結直腸息肉切除術雖然有著一定的臨床療效,但也存在著視野局限性大、并發癥高的缺點;隨著醫療水平的逐漸提升及微創技術的不斷推廣,腹腔鏡被更多的運用于結直腸息肉的治療中,主要原因在于腹腔鏡的視野清晰,準確的對病變部位進行判斷,并及時將其清除;另外,腹腔鏡還可防止術中損傷到其他組織,有利于避免腹腔暴露而造成體液丟失[6],綜上所述,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參考文獻
吳春生.結腸鏡聯合腹腔鏡治療結直腸息肉臨床效果比較[J].河南外科學雜志, 2017, 23(2):16-17.
胡士強.結腸鏡輔助腹腔鏡手術治療結直腸息肉療效分析[J].智慧健康, 2017, 3(10):69-70.
余啟松, 黃合超,等.腹腔鏡與結腸鏡雙鏡聯合在結直腸息肉切除術中的應用效果[J].熱帶醫學雜志, 2018, 18(5):654-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