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靜


【摘 要】目的:針對無痛分娩對產婦產成功及分娩結局的影響進行分析和探討。方法:選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期間本院待產的產婦92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比組和實驗組,對比組產婦進行陰道分娩,實驗組產婦進行無痛分娩,對比兩組產婦的產程、分娩結局和出血量。結果:實驗組產婦的第一、第二產程時間明顯短于對比組產婦,且出血量少于對比組,對比組產婦的剖宮產率明顯高于實驗組產婦,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無痛分娩能夠有效縮減產婦的產程時間,改善分娩結局,降低剖宮產分娩率,增加分娩安全度,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無痛分娩;產程;分娩結局
【中圖分類號】R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20--0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期間本院待產的產婦92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比組和實驗組,每組46例。對比組產婦年齡22至43歲,平均年齡在(26.31±3.38)歲,孕周38至40周,平均孕周(38.11±0.34)周;實驗組產婦年齡23至42歲,平均年齡在(26.71±3.46)歲,孕周39至41周,平均孕周(37.89±0.68)周。本次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得到所有產婦及家屬的同意。對比兩組產婦的一般臨床資料,無顯著差異,不具有調節血壓(p>0.05)。
納入標準:①有自然分娩意愿;②胎兒頭位正常;③初產婦、單胎;⑤無陰道試產禁忌。
排除標準:①麻醉禁忌;②有血液系統、循環系統疾病;③意識障礙或精神疾病患者;④臨床資料缺失。
1.2 方法
兩組產婦在分娩過程中均進行常規治療干預,如常規吸氧,實時監測心電圖、血壓、血氧飽和度及宮縮和胎心等情況。對比組行自然分娩,不采用任何鎮痛藥物助產。實驗組產婦予無痛分娩,操作如下:當宮口打開至2 cm至3 cm 時,讓產婦取屈膝、左側臥體位,經L2~3 腰椎間隙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將3 cm~4 cm的硬膜外導管留置向頭端。宮縮期間,給予產婦5mL 1%的上海禾豐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國藥準字為H20023775的利多卡因作為試驗量,觀察5min,無異常反應, 將 0.5 mL 0.75%的瑞陽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為H20183151的羅哌卡因與0.1mL5μg的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國藥準字為H20054171舒芬太尼及8mL 0.9%生理鹽水混合后注入鎮痛泵。待宮口開至 4 cm 時,產婦更換至平臥位,將自控硬膜外鎮痛泵連接,將10 mL、0.75%羅哌卡因、1mL、50μg 的舒芬太尼及 88 mL、 0.9%生理鹽水以6~8mL的速度持續注入,宮口開至8cm 時停止給藥[2]。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的產程時間、產后出血量,產程包括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第三產程。對比兩組分娩結局,包括胎兒窘迫、窒息、胎心異常等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24.0進行處理,計量型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計數型資料采用率(%)表示,行x?檢驗,若結果差異顯著,則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產婦的產程和出血量。
實驗組產婦的第一、第二產程時間明顯短于對比組產婦,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組產婦的出血量多于實驗組產婦,詳情見表一。
2.2 對比兩組產婦的分娩結局。
實驗組產婦的剖宮產率低于對比組產婦,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分娩結局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詳情見表二。
3 結論
分娩時的疼痛會導致產婦有強烈的應激反應,過度通氣可能導致脫水、呼吸性堿中毒等不良癥狀,使母體血紅蛋白釋氧量降低;另外母體機體處于應激狀態下,提高了基礎代謝水平,導致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從而引起胎盤血流量、胎兒氧飽和度的下降,對母嬰健康都有一定的危害。無痛分娩是指在產婦分娩過程中使用鎮痛藥物幫助減輕甚至消除分娩疼痛,臨床上又稱其為分娩鎮痛。無痛分娩能夠減輕分娩疼痛,還能夠減少產婦的能量消耗與耗氧量,使母嬰代謝性酸中毒發生概率降低,對胎盤血流量進行更加有效的控制,從而有效改善了胎兒氧合狀態,促使胎兒窒息的發生幾率降低。分娩過程中硬膜外麻醉的應用不會阻滯產婦的運動神經,對產程配合度不會產生影響,能夠快速鎮痛,具有較高的安全性[3]。
綜上所述,應用無痛分娩能夠有效縮短產婦的產程時間,降低剖宮產率,對新生兒也無明顯不良影響,提高分娩的安全可靠性,值得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孔艷.無痛分娩對產程及妊娠結局影響的臨床觀察及效果評價[J].中國農村衛生,2019,11(19):48-49.
魏玉萍.無痛分娩與陰道分娩對產程及妊娠結局的影響對比[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29):4281-4282.
陳少娟,龍愛華,曾建英,焦瑞平,葉慧丹.無痛分娩下體位護理對足月妊娠初產婦產程以及母嬰結局影響[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9,30(16):2893-2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