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強
新時代教育只有解開應試的“死結”,學校教育才能盤活。盤活學校教育,需要校長有膽識、有氣魄。有膽識、有氣魄的校長,才能真正發揮校長領導力,引領學校進入不斷生成、蓬勃發展的境界。塑造學校文化形象,營造學校良好生態,生發學校教育智慧,成為新時代校長領導力的“三大杠桿”。
塑造學校文化形象
學校,作為文化教育的場所、文化引領的部門,其文化形象是高雅還是低俗、是偉大還是平庸,主要取決于學校在確定自身的文化身份或文化品位時所體現的文化價值觀。學校領導要著力塑造學校文化形象,確立足以影響人、影響社會的文化價值觀,最重要的是堅持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不懈追求的價值理想,并將此變為現實的教育實踐。
第一,追求和諧的價值取向。“禮之用,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應能追求一種人與天地、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人與自我的和諧,用平衡、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人、事、物、情、理,用平和、包容的心態去對待現實中的差異和不均、問題和矛盾,把為人、處事、格物、窮理的過程,當作創造和諧生活、追求和諧發展的過程。
第二,不斷提升精神境界。無論走到哪里,面對何種境況,都能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正確處理“義”與“利”、“情”與“理”、“理”與“欲”的關系,做到“見利思義”“義人為上”“惟義所在”“安貧樂道”“淡泊明志”,自覺抵御功名利欲的誘惑、金錢物質的侵蝕,知榮明恥、潔身自好;自覺堅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愛人”“有容乃大”“寬以待人”的美德精神,以及辛勤勞動、艱苦奮斗、勤儉樸素、誠實守信的高貴品質,不斷提升精神境界、人格境界。
第三,自覺培育民族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民族精神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無論是救亡圖存,還是振興發展,都需要民族精神。尤其是面向全球化、參與世界性競爭,更應自覺培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展現剛強雄健、勇猛精進的“能”和淳厚博大、兼容并包的“德”,以及勤勞勇敢、愛好和平、同心協力、團結奮斗的精神品格,積聚歷經磨難而信心愈堅、飽嘗艱辛而斗志更強的智慧力量。
第四,深化人的價值思考。通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強化師生的道德修養與人格精神世界的開拓,深化師生對自身生命價值與意義的理性思考,認識自身與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世界發展的關系,將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無限的社會發展中去,將個體的生命自覺融入群體的生命,以在群體的生命中獲得更為精彩的表現、更為永恒的意義、更具價值的作用,用自己的美好情感、美好德性、美好言行、美好精神、美好境界去影響他人、引領社會,為民族的精神家園添磚加瓦。無論走向哪里,都能成為引人注目的文化符號。
營造學校良好生態
良好生態,是教育質量提高的保證。校長要深化對基礎教育的思考:該建設什么樣的基礎教育,進行什么樣的基礎教育改革,基礎教育質量提升的著力點又在哪里,等等。這些問題都要進行實事求是、有的放矢的調查研究,緊貼國情、世情、教情、學情,進行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的具體分析,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
雖然考試分數重要,但比考試分數更重要的是人的身心健康、人的終身發展。因為考試分數僅是進入高一級學府的敲門磚,身心健康和終身發展卻是敲開成功之門的保證,這正是學校質量提升的著力點,抓住這個著力點。我們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確立正確的教育生態理念。將生態文明融入學校管理、教書育人、特色發展、學校日常生活的全過程,切實做到“尊重生命,順應天性,張揚個性,保護靈性”,保障學生自主選擇、自由發展和多樣性發展。
第二,制定“綠色教育”評價標準。以學生為本,以人的健康成長、健全發展為本,確保“人的身心健康”和“人的終身發展”。身心健康包括和諧的身心、強健的體魄;終身發展包括自學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要達成身心健康和終身發展,就要突破學校教育圈養,把學校“一分為二”,既辦成學科學習的學校,又辦成社會實踐的學校;把讀書“一分為二”,既讀“有字之書”,又讀“無字之書”,既“讀萬卷書”,又“行萬里路”,把書本研習與實踐磨煉結合起來;把成長“一分為二”,既重視學識成長,又關注做人成長,懂得如何增長學識、為人處事,把讀書與做人融合,使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和進步,為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培育生活和人生的積極態度。積極的生活和人生態度是學生身心和諧、終身發展的保證,但長期被學校忽視,“綠色教育”應予以高度重視。如何培育學生積極的生活和人生態度呢?
首先,平等看待每一個學生,不唯身份、天資、程度、性格和長相,讓每個學生都有同樣成長、發展的空間、條件和機會,都能自尊、自信、自覺地積極進取,堅信每個學生都能成長,也讓學生堅信自己能夠成才。
其次,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聯系,將個人理想與民族復興相結合。只有把自己的成長、成才與集體和社會、民族和國家的進步與需求聯系起來,才成長得快、發展得快,才能更好地為社會、為國家做出貢獻,也才能更快樂、更幸福。
最后,鼓勵學生自覺砥礪堅強意志。遇到不公、委屈不沮喪,碰到艱難、困苦不氣餒,遭遇失敗、挫折不灰心,面對成績、榮譽不昏腦,昂揚向上,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追求卓越,爭當一流,有“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決心和信念,勇于在人生考驗中,增強生活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鑄就人生的豁達和堅韌。
生發學校教育智慧
從事物聯系中生發學校教育智慧,應成為校長的職業本領。教育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要與經濟發展、國家發展聯系起來,這是學校發展的基礎。
第一,保障人的身心健康。真正落實“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健康教育理念,讓學生提高身心健康知識水平,自覺養成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積極參與體育、勞動鍛煉和心理素質訓練,不斷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精神集中能力、意志抗挫能力和情感自控能力,自覺抵制各種不良信息、不良行為、不良習慣的干擾和誘惑。“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家進步”,人的身心健康是經濟發展、國家發展的基礎,為社會、為國家輸送身心健康發展的人是學校的根本責任。
第二,保障人的人格平等。以人為本的價值原點就是人的人格平等。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尊重每一個人的自尊和尊嚴,保護每一個人的權益和權利,保證每一個人的自主和自由,整個學校有愛與團結、民主與平等、尊重與寬容,沒有懲罰與羞辱、歧視與壓制、獨裁與暴力,給予人溫暖、信心、歡樂和幸福。人的人格平等是社會和諧、國家安定的基礎,為社會、為國家輸送人格健全發展的人是學校的基本責任。
第三,引導人走好人生路。塑造人的美好心靈,給予人的智慧品性,幫助人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以“贊嘆”和“敬畏”的情感去豐富人的人生體驗,以“正確”和“高尚”的選擇去走好人的人生道路。康德有一句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對它們反復思考,它們所引起的贊嘆和敬畏就越充溢我們的心靈,這就是頭頂上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準則。
第四,培養全面而有個性、和諧發展的人。中學作為人生成長的關鍵階段,應該實施博雅教育,促進人全面而有個性的和諧發展。楊福家院士歸納了博雅教育的5個要素:第一是“博”,要文理相通;第二是“雅”,即做人第一、修業第二;第三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教書育人為本;第四是小班課教育;第五是豐富的第二課堂。不難看出,博雅教育就是一種全面的素質教育,“全面”并不排斥“個性”。最重要的是教師與學校要育人為本、立德樹人,把全心全意育人放在最高的位置。
智慧是一種選擇。校長是否這樣做、能否這樣做,全在“實事求是,育人為本”八字,態度上要謙虛,實踐上要謹慎。需要牢記的是,培養全面而有個性、和諧發展的人才是經濟發展的需要、國家發展的需要,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不能等閑視之。
(作者系福建省廈門雙十中學校長)
責任編輯:吳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