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瑞敏 侯京華 劉潔
近幾年,勞動教育在我國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對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進行了整體設計。隨后,為落實這一文件,加快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重點針對勞動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問題,細化有關要求,加強專業指導。勞動教育從被淡化、弱化,到以高姿態回歸教育體系,各地區、各學校紛紛展開探索與實踐。
勞動教育為何被重拾?在實踐中面臨哪些問題?如何真正落到實處?本期《教育家》雜志線上圓桌論壇,圍繞勞動教育的一系列問題,邀請多位中小學校長,共同探討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現狀及實施對策。
議題一:勞動教育為何被重拾?在學校實踐中存在哪些認識誤區?如何糾正這些誤區?
隋桂鳳:重拾勞動教育,源于兩個需要——
一是“人”成長的需要。勞動是人維持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唯一手段,擁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和生存技能,是中小學生未來幸福生活和順利工作的基礎保障。
二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既需要高端專業人才,也需要普通勞動者。無論從事哪一行業,都需要具備基本的勞動素養,比如勤奮、踏實、善于學習、合作、交流等。而這一切,都需從勞動教育中獲得。
縱觀目前中小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情況,主要存在兩個認識誤區——
對勞動教育內涵的認識存在偏差。教育本身具有社會性與時代性,要為時代發展服務,勞動教育也不例外。目前,學校對勞動教育內涵的認識存在兩種偏差:一種是因循傳統,對勞動教育內涵的理解過于狹窄,將勞動教育等同于生產勞動、體力勞動;另一種則是以過于開放的視角看待勞動教育,將勞動教育的內涵無限擴大,將學生所有的學習行為和學校開展的所有活動都納入勞動教育之中,讓勞動教育變得無邊界、模糊化。
對勞動教育的育人目標沒有透徹的認識和準確的定位。目前,一些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沒有清晰的目標,導致勞動教育的淺表化、碎片化和盲目性,表現出“有勞動無教育”或“有教育無勞動”的現象。其中,有些學校以特色教育的形式開展勞動教育,即以學校為主體設計、開設校本課程,其目的在于挖掘學校特色資源,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實踐學習內容,促進學生個性成長,同時補充學科課程的空白。但在實踐過程中,會出現以活動代替課程或以原有資源拼湊勞動教育的做法。這種情形產生的根源,就是在開展勞動教育之初,對育人目標沒有一個清楚的設定。這個育人目標既可以是針對學生整體能力培養的綜合性目標,也可以是針對某項技能培養的單一目標,關鍵是要符合校情與生情,通過開展扎實的課程可以實現。
糾正這些誤區,需要建立起學校勞動教育的理論體系、目標體系和課程體系:理論體系,即建立一個包含學校特點的內涵體系,為解決本校的勞動教育是什么、采用什么樣的途徑與策略等問題尋找依據、架構路徑;目標體系,即在確立學校總體育人目標的基礎上規劃出勞動教育的育人目標,并為其尋找著力點,層層分解,以基于學校本身的視角詮釋勞動教育的意義;課程體系,即要建立一個基于校情、生情,可實施、系統化、相對穩定的勞動教育內容體系,以支撐育人目標,讓理論落地。
比如,牡丹江市立新實驗小學在開展“新勞動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時,首先,對“勞動教育”的德育功能與教育功能進行了梳理,明確了“新勞動教育”的內涵,確定了“新勞動教育”在學生核心素養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即勞動教育在“五育”中的核心地位。其次,建設勞動教育目標體系:結合時代要求,將“勞動教育”的重心由“勞”轉向“動”,將育人目標的核心定位在培養學生的“行動力”上。同時,將這個核心目標分解為“勞動自治、勞動逸美、勞動煥新”三個分目標,并據此來提煉、整合課程內容。最后,建設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在目標體系的指導下,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進行設計與實施,開設了三類、15門校本課程,將勞動教育帶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勞動教育常態化、課程化、體系化。
議題二:勞動教育該如何做“真”做“實”?
郝明:勞動是生命的底色,勞動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課。作為學校,如何打破傳統模式,將勞動教育踏踏實實地做真、做實呢?
腦里解決一個“觀”字
推進勞動教育,學校一定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或“兒童觀”,以學生為主,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選擇、決定勞動內容。如此一來,才能真正體現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培養學生的預判能力、選擇能力和決策能力。
當然,既然是“勞動教育”,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就應該是首要任務。學校應引導學生從小確立“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觀念,明白“只有付出勞動,才能有所收獲”。為此,張家口市懷安縣柴溝堡鎮實驗小學開辟“百種植物種植園”,實施“物其種,果其收”負責制。這種有償的勞動教育機制,培養了孩子們“勞有所獲光榮,不勞而獲可恥”的意識,使孩子們懂得:要想有所收獲,必須自己去做。
手里抓住一個“實”字
落實勞動教育,促進勞動教育常態化,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身體特征和學校的實際資源,開發系列化勞動教育課程,梳理明確勞動教育的內容與體系。以柴溝堡鎮實驗小學為例,每周一節的勞動課程、每年3月份的“學雷鋒”主題勞動活動、冬季清掃積雪勞動等形成常態。
為了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學校還創造條件開辟了一片種植基地,成立了百種植物親子種植社團,探索出一種創新型勞動教育模式。春季,家長和孩子們來到種植園,一起挖坑、填土、澆水,種下西紅柿、菠菜、黃瓜、牛椒等蔬菜瓜果。課余時間,孩子們會跑過來,看看自己種下的蔬菜長勢如何,除除草,捉捉蟲,澆澆水,并把自己的發現、體驗寫成觀察日記。春去秋來,孩子們收獲滿滿。過程中,孩子們不僅了解了各種植物的生長知識,還體驗到播種和收獲的樂趣,同時涵養了愛心與責任感。
心里想著一個“家”字
學校教育是主導,家庭教育是基礎。兩位一體,形成家校協同育人的新格局。在這方面,柴溝堡鎮實驗小學做了一些有益嘗試:每年寒暑假,學校都會布置一項“動手做一做”實踐作業,要求學生:學會一項勞動技能(比如疊被子、做菜、包餃子等);為父母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通過作業的形式提醒家長:將日常生活中的勞動實踐機會還給孩子,鼓勵孩子自覺參與、自己動手,隨時隨地、堅持不懈進行勞動,掌握洗衣、做飯等必要的家務勞動技能。
段素玲:天津市薊州區第一中學建校于1941年,在烽火里成長,在自強中茁壯。學校有著優良的勞動教育傳統,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到“自主學習、主動發展”,一代又一代師生以“物質生活艱苦樸素,精神生活豐富多彩”為追求,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出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在課程中體驗勞動的價值。學校每學年為高一、高二年級的學生開設為期一周的勞動教育課(社會實踐課),內容包括兩方面:一是以新工藝、現代技術、創新發明為主的理論課;二是以職業體驗性勞動及動手為主的技術性勞動課,如絹花、九連環、雕刻等傳統工藝課。這些課程極大地解放了學生的天性,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了學生對勞動的興趣,同時,讓學生體驗到了自我的強大力量,明白了用雙手可以改變和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活動中滲透勞動的快樂。學校每年有體育節、藝術節、合唱節、讀書節,每月有特色活動,每周有社團活動,每個假期有學生進社區實踐活動。任何節日和活動都是全員參與,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以體育節為例,每一名學生都要上場表演2—3個節目,他們起早貪黑利用休息時間排練,服裝、道具均自己準備,旗子、帆布、扇子等采買、制作、維護、保管的整個過程都由學生完成。
在社團中感悟勞動的真諦。學校有一些職業體驗性的社團,包括工業體驗、軍事訓練、科技發明與創造等。其中,“六分之二”社團由學生自主組建,諧音是“又分享愛”,也寓意“除不盡的愛”。社團成員在緊張的學習之余,經常利用周末時間,去看望老年公寓內的爺爺奶奶們,給他們買愛吃的水果和點心、陪他們聊天、為他們梳頭、幫他們打掃衛生等,讓老人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親人般的體貼。另外,學校每年寒假都會組織敬老孝親活動,通過幫助老人清潔個人衛生等,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責任意識和感恩意識。
在值周中發現勞動的偉大。學校的環境衛生一直都靠師生自己維護,教室、樓道、衛生區、門窗每天清掃兩遍,校園干凈又整潔。另外,還要擦玻璃、清掃廁所等。在用自己的雙手扮靚校園的過程中,學生們發現了“勞動創造美”的偉大。
在家務勞動中自立自強。每一次放假,學校都會為學生專門布置家務勞動作業,包括做飯、洗衣服、打掃房間、整理生活物品等,讓學生學會照顧自己,養成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不依賴別人的良好習慣。
李建華:作為國際化民辦學校,鄭州高新區艾瑞德國際學校針對“有教育但缺少勞動教育,有課程但缺少勞動教育課程,有勞動教育課程但不系統”等問題,經過九年的探索實踐,初步建構了“四園聯動”小學勞動教育校本體系。
真情實景
校園是實施勞動教育的核心陣地,起主導作用;田園是勞動教育的主要實踐空間,起基地作用;家園是勞動教育的重要發生地點,起基礎作用;社園指向兒童目前與未來場景,起支持作用。學校將“四園”作為兒童第二教室,持續發展勞動教育場域理論,讓兒童真正成為場域的主人、勞動的主人。此“四園”各有側重又相互補充。
校園:以自主管理涵養品行。通過劃分班級清潔區、設置校園義工崗、設立校園勞動日和勞動周,每個班的學生都明確知道自己的勞動崗位和職責。
田園:以親身體驗提升能力。學校依托300畝田園校區內的少年農學院、家庭小菜園,組織開鐮日、采摘周、耕種節。每個班級從一年級開始就分到“一畝田”,將伴隨學生整個小學生涯。
家園:以持之以恒培育習慣。學校根據學生不同年齡特點設置了不同家政項目,形成家政勞動作業清單,共20周20個主題。
社園:以聯動參與發展素養。主要包括:單位見習,獲得職業啟蒙;工廠體驗,感受工匠精神;社區服務,打造奉獻品格。
真做實干
注重深體驗,建構“四園聯動”課程譜。課程目標上,基于“以勞動培育理想、以勞動發展本領、以勞動歷練擔當”的勞動教育目標,形成具體年級段的課程目標;課程結構上,根據兒童認知規律,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進階型課程;課時劃分上,以必修加活動的課時組合,對學生每周在“四園”勞動的時間做出劃分;課程形式上,堅持“少講授、多探究、重實踐”的原則;課程評價上,將“四園聯動”勞動教育評價融入學校“學分制”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完善全體系,形成管理運行機制軸。形成“四園聯動”勞動教育校本體系機制軸,包括組織運行機制、教師發展機制、班級管理機制、學生活動機制和家校聯動機制。
在“四園聯動”勞動教育校本體系建構過程中,教師教科研水平和課程開發能力有了較大提升,對自然生長課堂探索熱情高漲。
真心實意
“四園聯動”勞動教育重在讓兒童真心實意熱愛勞動、學會勞動、尊重勞動人民。通過這樣的勞動教育,兒童在真動手、真感動和真創造中捋順內在生長邏輯,打通個體生長路徑,真正實現自然生長。
在校園勞動中,專門負責喂食白鴿的義工同學向后勤部門提出改造鴿子房的建議,這是對生活工具的創新與再造;在田園勞動中,孩子與家長創造性地打造了油菜收割流水線,這是兒童真正深入勞動后有思考、獲成長的體現。
九年來,艾瑞德國際學校本著將勞動教育做“真”做“實”的原則,不改初心、不跟熱門、不蹭流量,不把課堂局限在教室里,不把學習停留在書本中,不把兒童圈養在圍墻內,讓溫度爬上教育的枝頭,將故事別上童年的衣襟,真心希望通過勞動教育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從教育的理想走向理想的教育。
議題三? 勞動教育如何才能高效、有活力?
孫偉良:勞動教育要實現高效、有活力,就不能停留在課堂講授和引導,而應該走出教室空間的限制,走入生活。
營造勞動教育氛圍。學校可以結合地域文化營造相應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對勞動的熱情。益農小學地處沙地墾區,學生居住、生活與學習的土地都是鄉民肩扛擔挑圍出來的。為讓學生了解這段艱辛的歷史,我們將相關的素材整理出來,制作成50余塊圍墾風情展板,再現當時人民居住、生活、勞動等實景,并編印成鄉土教材,學生人手一冊。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均被當時人民的毅力所折服,對勞動也有了重新的定位與認識。
豐富勞動教育內容。學校可以將各類勞動課程綜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既讓學生樂于參與,又促進各項素養的提升。例如,杭師大附屬益農小學利用農村的土地資源開辟勞動基地,帶領學生進行科學選苗、適時播種、田間管理、有效采摘、多樣使用等,融入語文的寫作、數學的核算、科學的種養、體育的運動、美術的成品制作、綜合實踐的義賣等,讓勞動課程更加充實有趣。
開展趣味勞動實踐。學期伊始的勞動大掃除活動和教室美化布置活動、勞動節的“小當家”活動、體育節的“運公糧”“開大船”“撞大運”等活動、六一節的美食制作與品賞活動、藝術節的精美書簽設計制作活動等,都是益農小學培養學生勞動能力的平臺。
在社會熔爐里煉化勞動因子。益農小學成立志愿服務小隊,學生們在家長的帶領下走上街頭,開展潔美家園活動、五水共治活動、垃圾分類活動等;走向敬老院,不定期開展為老人打掃衛生、整理衣物、剪指甲、表演節目等活動。
在家庭教育中補齊勞動教育“短板”。家庭是勞動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家長要明白勞動教育對于孩子思想、習慣、身心、人格等方面的發展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引導孩子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學習我國優良的勞動傳統,尊重一切勞動和勞動者。在孩子初步嘗試勞動的過程中,家長要加以提醒與引導,與孩子共同尋找最佳的操作方法,也可以通過榜樣示范、查詢資料、模仿比對等方式,讓孩子學會勞動。另外,勞動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家長在推進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借助點贊卡等方式鼓勵孩子,讓孩子在形成良好習慣的基礎上將勞動變成自覺的行動,成為生活、學習、成長的必要組成部分。
總體來說,勞動教育必須秉承“強化勞動觀念,弘揚勞動精神;強調身心參與,注重手腦并用;繼承優良傳統,彰顯時代特征;發揮主體作用,激發創新創造”的理念,將課堂、課程、課改等有機結合,使學校、家庭、社會融為一體,以提升學生發展綜合素養為目標,讓每一位學生真正體悟本真,自信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