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
杭州市下城區教育局今年出臺《關于加強“家校共育”的指導意見》,建立了以“行政主導、部門協作、學校組織、家長參與、社會支持”為工作框架,“家校社”為合作主體,“協同”為工作重心,“育人”為最終目標的“家校共育”工作體系。
搭建平臺,促進“家校共育”有序
在下城區教育局和婦女聯合會的共同指導下,組織家長參加各級培訓。家長課堂形式多樣,家長積極參與、對碰觀點,家長由“聽眾”轉為“參與者”“思想者”。僅今年疫情以來,區、片組織家庭教育專題培訓16場,培訓家長1萬余人次;提供專業人士公益講座20余場,建立“下城心理服務”平臺接受家長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咨詢,受益家長達2萬余人次。
下城區連續三年借力MMUN杭州國際青少年峰會和一帶一路青少年模擬聯合國峰會,舉辦家長主題論壇。論壇集結國內外家庭教育相關領域的高水平專家、行政領導、校長以及家長,圍繞家庭教育的“道”與“術”、家校共育的困境等進行深入交流和研討。
依托平臺打造數字化家校共育學習陣地。以全國“家校共育”試驗區、試點校推進工作為抓手,開發了即時、開放、互動的家庭教育指導數字化平臺“武林家長智庫”。以“平臺化”促進“常態化”,以“數字化”提高“系統化”,以“活動化”帶動“過程化”。
科學治理,提高“家校共育”認同
引進“杭州家庭教育中心專家團”力量,組建專家資源庫,建立家校共育專家智囊團。通過線上、線下平臺宣傳《浙江省家庭教育促進條例》,就家庭教育指導、學校生活參與、家?;訙贤?、社區融合協作等回應各方關切,提高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水平。
建立協同育人機制。整合區域家庭教育資源,建立有利于家校社價值認同的互信機制、有利于參與主體多元化的溝通機制、有利于家委會參與治理的合作機制、有利于家長和社區建言獻策的民主機制,形成了由學校指導家長、家長指導家長、家長監督教育、家長建言發展的良好態勢。
實施共同成長計劃。家校共育促成了學生、教師、家長和社區組織代表等利益相關者在相互學習中不斷成長。區域計劃在3年內,培訓培養100名區域“智慧家庭教育導師”。家長以更積極的態度投身家教和家風建設,促進了社會文明進步。
開展研究,打造“家校共育”品牌
重視家校共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區、校兩級結合“家校共育”實踐,探索破解方案,創新操作模式。今年疫情以來,先后進行了兩項區域層面的家校共育研究工作,對家長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幫助他們提升自身心理狀態和育兒能力。
加強家庭教育特色建設。在區域層面,年度“最美家庭”頒獎以榜樣的力量引領合作共育多方成長;“兒童照料者心理狀況調研”建立證據思維,建成家庭教育數據庫;“三三三家校協同策略”獲杭州市德育工作金名片;“云數據推進家校協同共育”在長三角家庭教育聯盟宣傳;“多元主體參與的家庭教育治理實踐模式”被收入專著,該專著已出版和發行。各學校、幼兒園在制度、機制、模式、資源平臺、隊伍建設等方面形成了特色與品牌。
家校共育發展了家庭、學校和社區多方教育主體新型合作伙伴關系,拓展了教育資源和條件,促進了家庭、學校和社區的融合共生。家校協同育人共同體成為下城“美好教育”視域下學生、教師、家長共同成長的學習場。
(作者單位:杭州市下城區教師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姜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