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
摘 要:課堂教學工作作為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環節,理應從多個方面針對學科人才培養要求以及專業特點進行統籌規劃與合理部署,確保課堂教學模式得以滿足時代人才培養要求。本文主要以社會保障課堂教學模式為研究對象,針對社會保障課堂教學內容、教學理念等問題進行重點研究與分析。同時,按照時代發展需求及特征情況,針對社會保障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問題進行研究與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社會保障課堂;教學模式;時代發展需求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8-0131-02
社會保障學作為社會保障專業體系的重要課程內容,通過扎實推進社會保障課堂教學進程,不僅可以為學生專業能力的不斷深化提供保障,同時也可以為社會保障專業體系的健全發展提供驅動力。根據當前教學經驗來看,社會保障課堂教學工作通過嚴格踐行素質教育理念以及新課改教學要求,基本上可以從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等方面滿足了課程改革要求。為進一步促進社會保障課堂教學工作的順利貫徹與落實,學校教學方面應該著力按照教育價值標準以及創新方式,促進社會保障課堂教學模式的不斷優化。
一、社會保障課堂教學改革目標問題的相關研究與分析
(一)深化課堂教學效果,加強人才培養成效
社會保障課堂教學工作嚴格按照改革目標要求,從豐富與優化課程實踐教學環節與內容等方面入手,促使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與此同時,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人員應該采取多種方式并存的教學模式,如案例分析法、自主學習法等,改善以往填鴨式教學工作帶來的弊端影響。盡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明確與掌握社會保障的實際價值,并健全與優化自身對于社會保障專業的知識運用強度[1]。這就需要在開展社會保障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理念,并且要進一步強化“人才建設”理念,著眼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以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對社會保障課堂教學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分析與論證,既要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也要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努力形成良性互動。
(二)強化教師人員教學能力,確保團隊教學質量得以提升
社會保障課堂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往往和教師人員的職業素質、教學能力等息息相關。因此,若想確保社會保障課堂教學效果達到預期,教師人員應該嚴格按照課程改革要求,深化教師人員的教學能力。與此同時,為確保教師人員進取能力與創新能力得到加強,教師方面應該加強課程團隊協作力度,確保教師之間可以相互促進,形成獨特的教學模式與風格。在培養教師教學能力的過程中,應當更加高度重視對教師的教育和培訓,特別是要進一步提升教師的綜合能力,使其具備較強的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水準,傾力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這對于促進社會保障課堂教學有效性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實踐能力
當前,中國社會保障體系正處于改革階段,相關專業的教學知識內容理應按照時代發展趨勢不斷創新與優化,以確保課程教學范式改革效果得以達到預期。在教學模式與手段方面,應該優先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實踐能力為主,不斷豐富課程教學知識與內容,為本專業人才培養工作順利落實奠定基礎[2]。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應當對社會保障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的改革和創新,既要重視教師的教育功能,也要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要積極引導學生創新實踐,比如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針對社會保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互動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同時也可以將小組合作學習與社會保障課堂教學進行有效融合等等,這對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實踐能力具有重要價值。
二、社會保障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手段與創新方式研究
(一)積極轉變課程教學理念,確保學生能力培養效果得以達到預期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要想推動社會保障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道德應當在教學理念創新方面狠下功夫,只有這樣,才能使社會保障課堂教學取得更好的成效。因而,社會保障課堂教學工作應該嚴格按照素質教育理念,合理踐行課堂教學工作內容。教學過程中,建議教師人員應該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個體的主體地位以及個體間的差異性,讓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工作當中。
與此同時,教師人員應該發揮出自身的教學主導角色,結合社會保障課程特點以及性質內容,定位專業特色與模式。除此之外,在學生能力的培養方面,建議教師人員應該摒棄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盡量從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確保學生能力培養工作效果得以達到預期[3]。為了能夠使社會保障課堂教學改革具有針對性和特色化,教師應當對教學模式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特別是要著眼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更加重視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比如應當在教學的過程中融入更多的案例,使學生對我國社會保障的基本情況、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有一定的思考能力。
(二)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目標,深化課堂教學效果
社會保障課涉及到的教學資源、教學內容較多,如果單純按照填鴨式教育方式,則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針對于此,建議教師人員應該肩負起自身的教育重責,從多個方面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目標,確保課堂教學效果得以達到預期。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加強理論教學之外,重中之重的就是要在培養學生“知行合一”方面狠下功夫,因而應當強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融合,比如可以引導學生對當前社會保障面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再比如也可以引導學生針對如何推動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行調查研究和分析論證,并且在課堂上進行互動。
一般來說,社會保障課程知識具備綜合性強、交叉性強的特點,在課程體系組成方面主要融合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知識為主,同時也涉及其他學科。因此,在教學目標的確立方面,應該按照人才培養目標健全與優化課堂教學模式,確保課堂教學效果得以深化,并不斷強化學生的知識視野,努力使學生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當更加重視社會保障課程知識的融合性建設,使學生能夠深刻認識到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涉及到的法律法規、政策措施以及產業導向等,這不僅能夠使學生對社會保障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而且也能夠通過社會保障課堂教學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這對于推動社會保障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教師應當在這方面進行實踐和探索,力求形成健全和完善的運行機制。
(三)積極轉變課程教學模式,實現預期教育目標
社會保障課程教學模式在改革手段與創新方式方面應該嚴格按照新課改教學目標,積極轉變傳統填鴨式教學工作帶來的局限性。如課堂教學工作可以按照案例分析法、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等新興方法實現課堂教學過程。與此同時,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人員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具有較強的“活躍度”,比如通過加強教師與學生的有效互動,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再比如也可以將小組合作學習納入到社會保障課堂教學體系當中,并且采取“對分課堂”的方式組織實施,前半段時間教師對相關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后半段則留給學生進行互動探究。
轉變社會保障課堂教學模式,也要著眼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強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建設,如鼓勵學生大膽發言,針對課堂上存在的疑惑問題進行積極解答。除此之外,為確保社會保障專業得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建議學校方面應該加強對實踐教學的關注力度。目的在于及時消除傳統“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影響,盡量為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提供內在驅動力。要將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社會保障課堂教學當中,大力推動“互聯網+社會保障課堂教學”模式,運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進行社會保障課堂教學創新,比如在應用多媒體PPT的過程中,應當更加重視多媒體PPT課件的趣味性、演示性和直觀性,同時也要采取“問題導向”的方式,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學習、一步一步分析、一步一步論證,最終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結語
總而言之,社會保障課堂教學工作應該嚴格按照素質教育原則,從多個方面針對,社會保障課堂教學模式的建設問題進行統籌規劃與合理部署。與此同時,在教學質量與教學模式等方面應該嚴格踐行人才培養理念,嚴格按照專業建設基本要求,為我國專業人才培養工作提供內在驅動力。需要注意的是,為確保社會保障課堂教學模式得以實現良性發展目標,建議高校教育人員應該肩負起自身的教育重責,盡量為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發展提供內在驅動力。
參考文獻:
[1]劉曉梅,劉冰冰.社會保障學科靈活多樣教學方法探析[J].長春大學學報,2018,28(8):67-72.
[2]皋華萍.翻轉課堂引入《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教學的價值探求[J].現代商貿工業,2018,39(31):161-164.
[3]蔡向東.社會保障學課程教學范式的改革[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4,35(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