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權 紀熒子
摘要: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并明確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合作發展方向,其中多處明確提及該區域的旅游發展規劃,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為了更好地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特色小鎮,筆者旨在分析和總結德國特色小鎮(如:巴登-巴登)的小鎮資源管理、生態格局、文化傳承等方面具體舉措,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旅游特色小鎮建設提出建議。
關鍵詞:粵港澳旅游發展規劃;特色小鎮發展與管理;中德旅游業發展
一、德國旅游小鎮和諧發展的內因和措施
德國的小城鎮在城鎮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基于良好的生態環境與傳統文化的保護,很多德國小城鎮不僅是居住的集聚地,同時也是旅游小鎮。在德國,這些旅游小鎮是如何實現內外和諧共生發展的呢?筆者嘗試從城市建設與旅游發展的角度來觀察與分析其內因與措施。
(一)公共管控保障城鄉空間有序發展及原住民利益。首先,強有力的公共部門與公共管控保障了德國城市的有序發展,包括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和公共參與制度。公共管控最有力的監督是公眾參與,德國對公眾參與規劃有完善的機制和法律保障。
(二)小鎮的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關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控制開發,德國的法律主要有《聯邦建筑法》和《城市更新和開發法》。在德國,政府十分鼓勵歷史遺產的再利用,如制定相應的稅務減免政策,以鼓勵其所有者對歷史建筑進行維修和使用。
(三)包容的建筑文化。德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建筑文化遺產的繼承與保護是城鎮規劃建設中的重要內容。同時德國的建筑文化又具有非常好的包容性,能很好地處理新舊建筑的關系。
(四)有序的城鎮管理。德國小城鎮的規劃建設管理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河流清潔自然,植被郁郁蔥蔥,鳥兒隨處可見,人與自然和平相處。城鎮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完備,垃圾回收、污水處理等設施齊全。
(五)德國特色小鎮產業。以巴登-巴登為例,這個溫泉小鎮是歐洲非常著名的溫泉療養勝地,也是德國首要的健康休閑區。巴登-巴登以兩大著名的溫泉Friedrichsbad和Caracalla Therme作為賣點,開發了一系列休閑度假產品。“溫泉+”模式在巴登-巴登小鎮得到了充分運用,以溫泉為核心吸引力,每年會吸引三百萬左右的游客前來度假。
二、對粵港澳大灣區特色小鎮建設的啟示和思考
廣東此次共有6個小鎮入選國家特色小鎮名單。但是,特色小鎮建設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主要包括相關政策不夠完善,小鎮規劃缺乏科學性,項目相對疏散導致功能疊加不足,創新集聚轉化困難導致產業層次不高等。筆者認為,積極穩妥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特色小城鎮的健康發展,需要實踐的探索、研究建立相應的保障機制、借鑒研究國外的成功經驗和發展趨勢與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
(一)完善相關政策,強化規劃建設的公眾參與
在巴登巴登小鎮已經出臺了《巴登-巴登2020年戰略發展計劃》,對小鎮的更新建設作出了明確的指示。因此,政府應盡快出臺正式的特色小鎮建設規劃與指導文件、建立健全規劃編制的公眾參與制度另一方面,各地也要根據自身的區域特色,出臺特色小鎮的規劃文件與創建方案。在政策上給予更多的支持與指引。
(二)注重人居環境的和諧自然
德國十分重視資源管控、氣候和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其良好的人居環境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使我們深受啟發。我們在建設特色小鎮的過程中,要尊重自然、保護生態,注重與自然環境的協調。要節約資源、避免或減少環境污染、充分合理利用清潔能源。要設置垃圾、廢物的收集以及回收和處理系統。要倡導節地、節材、節水、節能避免頻繁地大拆大建。要防止出現破壞生態、浪費資源的現象。
(三)加強歷史文脈的保護
目前,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存在兩種不良現象:其一是保護不力,一些古建筑、古遺址殘破不堪,無人過問;其二則是利用過度,大拆大建,過度商業開發,致使許多文物傷痕累累。對此,可學習德國經驗,要特別強調保護好各城鎮的歷史文脈、文物古跡、風貌特色。要注重地方與民族特色、歷史風貌和與現代生活的有機融合。與此同時,通過挖掘旅游小鎮的地域文化內蘊,形成小鎮的個性精神,反映小鎮的氣質,塑造小鎮的靈魂,從而逐漸形成小鎮的文化標識與符號。
(四)啟示
中德之間的國情不同,建設中國特色小鎮應該要找準產業定位,融合產業、旅游、社區、文化為一體的區域,而不是這幾者的單一呈現。實施分類發展,強化功能疊加十分必要。首先要準其“特色”文化元素,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重點做好產業旅游資源和體驗旅游資源開發,同時圍繞特色核心開發其他產業,確保小鎮風格的獨特性。
參考文獻:
[1]Anna Growe,Heider Katharina,Lamker Christian,Pa?lick Sandra,Terfrüchte Thomas:Polyzentrale Stadtregionen–Die Region als Planerischer Handlungsraum.Hannover:2012.
[2]BMVBS.Programme des Bundes für die Nachhaltige Stadtentwicklung und Soziale Stadt.BMVBS-Online-Publikation:2012
[3]Walter Christaller:Die Zentralen Orte in Süddeutschland.Darmstadt:1968.
[4]陳敏翼,劉永子.廣東特色小鎮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廣東科技,2017,026(003):75-79.
[5]候成哲.德國旅游小鎮的發展舉措對中國旅游小鎮建設的啟示[J].城市問題,2018,No.276(07):30-34.
[6]克勞斯·昆茲曼,尼爾斯·萊伯,劉源.德國中小城鎮在國土開發中扮演的重要角色[J].國際城市規劃,2013(05):33-39.
[7]葉劍平,畢宇珠.德國城鄉協調發展及其對中國的借鑒——以巴伐利亞州為例[J].中國土地科學,2010,24(5):76-80.
[8]鄭文良,經焱,王紀洪.德國小城鎮規劃建設[J].城鄉建設,2006(5).
作者簡介:
李志權(1997—),男,漢族,廣東惠州人,本科,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在校生,研究方向:德語。
紀熒子(1999—),女,漢族,廣東汕頭人,本科,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在校生,研究方向:德語。
基金項目:
“2019年度廣東省國家級大學生創業訓練項目”資助項目,“國際游客赴大灣區之5D自由行路線定制”(項目編號:201912620007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