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鳳杰
摘要:審查逮捕具有司法屬性,應有司法機關以司法化的方式行使,但長期以來我國批捕制度卻以行政化方式行使。當前檢察機關正在進行審查逮捕改革,改革的關鍵是把行政化、封閉化的書面審查轉變為訴訟化審理。在推進程序穩步建設時,我們需首先理清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構建審查逮捕聽證路徑,明確程序的啟動方式、參與主體、審查范圍、錯捕救濟途徑和具體操作流程,發揮審查逮捕的司法價值,構建正當的審查逮捕聽證程序。
關鍵詞:審查逮捕;聽證;檢察機關;路徑構建
一、審查逮捕聽證程序的理論基礎
(一)審查逮捕具備司法性
逮捕是司法機關在一定時期內采取的完全剝奪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其對人身自由的剝奪期限一般會延續到判決生效。為保證訴訟活動順利進行,防止出現犯罪嫌疑人逃跑、證據滅失等情形,對特定犯罪嫌疑人的羈押必不可免。但對公民逮捕是對其基本權利的侵犯,我國《憲法》明文規定,逮捕必須經我國司法機關批準決定。逮捕措施肩負著打擊犯罪和保障人權的雙重任務,因此從任務看檢察官行使審查批捕權時應傾向于“法官”定位,面對偵辯雙方,保持中立的地位,堅持客觀公正立場,居中裁斷作出是否逮捕的決定。對人身自由的剝奪屬于司法行為,而不是行政管理行為,實行審查逮捕聽證是對人權的保障,我國改革方向應循此路徑。
(二)檢察機關具備正當性
《刑事訴訟法》并未規定檢察機關運用聽證模式審查逮捕犯罪嫌疑人,只要求公安機關將與案件有關材料報予檢察院批準。乍看之下,在現有《刑事訴訟法》的框架內推進審查逮捕聽證缺乏法律依據。十八大中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到,改革不能推翻現有的法律框架,若需要突破,則需修法在前,不能以違法為代價推進制度創新,否則只會損害法律權威性?,F有法條的確未對審查逮捕聽證做出明確要求,但審查逮捕聽證并不違法。從改革定性看,審查逮捕聽證不是制度的改革,而是方法改革?!稇椃ā贰缎淘V法》賦予人民檢察院行使審查逮捕權,但從未對人民檢察院行使該職權采用何種方式做出要求,書面審查轉換成聽證審查是一種方法的改革,并不涉及違法性的改革。此與捕訴合一同理,法律將批捕權和起訴權交予檢察院,權力由檢察院單一部門行使,還是由多個部門參與,屬于內部層面問題,其合法性并不存疑。
二、審查逮捕聽證程序的構建
(一)案件范圍
考慮到我國案多人少的司法實際,審查逮捕案件全部聽證既無現實可能性,也無實際必要性。因此在適用聽證范圍上應設定客觀條件,合理限定聽證審查的案件范圍。
出現事實證據存疑案件,檢察機關應適用此程序,引入辯方有效參與來拓寬信息渠道,更好的幫助檢察機關對案情的了解。有學者主張此階段本身存在事實證據存疑的前提下,披露關鍵證據和取證程度,會為犯罪嫌疑人翻供、串供或毀滅關鍵證據提供可能。面對此種憂慮我們需從兩方面做出思考:首先聽證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判斷有沒有犯罪事實發生,公安機關要所披露掌握的證據,但公安機關所披露的證據不是全案的證據,甚至可能不是關鍵的證據,只需列舉出一個構成證明犯罪證據即可。這種證據的披露,不會導致偵查信息的泄露,審查逮捕聽證與法庭上舉證質證出示全部證據并不相同。其次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從國外的趨勢看,偵查秘密原則已被逐漸淡化,中國應與世界接軌,推動中國偵查逐步走向公開。2012年歐盟通過被追訴人信息知悉權指令,明確要求行使羈押決定時內部成員國需告知辯護方所有證據材料。在英美法系國家采取的是證據開釋制度,自開始偵查起偵查機關就有義務向辯方披露自己所掌握的證據。我國應通過聽證,改革其偵查的透明性,最終為公開創造條件,我國的偵查水平也會因此達到新的高度,保密反而折射出不自信。固守偵查保密原則排除一切外力介入監督,最終會使公安機關走向封閉極權化。從目前的試點中看,迄今為止沒有發生過一起因公安機關披露相關證據導致案件偵查出現問題的事件。
(二)錯捕救濟途徑
基于有權利即有救濟之原則,公民權利遭受侵害時,需要賦予被追訴人救濟手段才有可能防止司法權力濫用。在國家行使刑事司法權力時,中國的制度設計理念是“權力”本位,而非“權利”本位。國家機關在行使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時并未設計出真正有效的權利救濟機制。《刑事訴訟法》92條賦予公安機關對檢察院不予批捕的復議復核權,卻沒有基于權利對等原則,賦予被追訴方相同的救濟權。從域外實踐看,兩大法系在羈押聽證的同時,也賦予其相應的司法救濟。基于保障人權層面考慮,我國可以效仿其他大陸法系國家,對犯罪嫌疑人不服逮捕聽證決定時采取司法復審。司法復審的主體是檢察院,檢察院既可以依被羈押著申請復審,也可依職權主動復審。
(三)審查逮捕聽證操作程序
在制度設計層面,檢察機關可借鑒法院審判模式。但聽證不是審判,從節約訴訟資源角度看聽證程序設計應比審判程序簡約。具體而言,可分為以下7步: (1)檢察官應提前告知偵查機關,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時間、地點,同時告知各方權利義務;(2)偵查人員針對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實、觸犯罪名是否應該逮捕發表意見并舉證;(3)犯罪嫌疑人和辯護律師針對偵查人員的陳述,就犯罪是否構成,逮捕標準是否到達進行陳述、舉證;(4)在兩者意見發生分歧時,可在檢察官主導下辯論和質證;(5)聽證過程應制作筆錄,交由偵辯兩方和被害人簽字;(6)檢察官應當場宣布聽證程序結果,案件特殊可在法定期間內作出書面是否逮捕的決定,宣布逮捕決定應告知理由;(7)偵辯雙方對逮捕決定有異議,偵查人員可提請復議復核,辯方可申請復審,申訴期間不影響決定效力。
結語:審查逮捕聽證改革是一個多方的系統參與的程序,在改革過程中既要借鑒國外聽證經驗,又要立足于中的法治體制背景下進行實踐探索,最終實現理論創新和制度建設。
參考文獻:
[1]張云鵬.“捕訴合一”背景下訴訟化審查逮捕程序的完善與建構[J].遼寧師范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3(03):26-32.
[2]卓凱.論審查逮捕程序的司法化及其限度[J].中國檢察官2018(03)59官,2018(03):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