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摘要:現今網絡教學蓬勃興起,在經歷了全民網課的特殊時期后,網絡教學是否能完全取代面授課程值得大家思考。本文對網絡教學的產生與發展進行了闡述,簡單介紹了面授教學模式,以及網絡教學模式,圍繞文科課程的非實時線上教學和實時線上教學,針對實際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反思網絡教學與面授教學的不同之處,分析網絡教學無法完全取代面授教學的原因,以期為網絡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一點思路。
關鍵詞:網絡教學;面授教學;實時線上教學;反思
一、網絡教學的產生與發展
教育部在1998年12月24日提出《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其中第六點是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形成開放式教育網絡,構建終身學習體系。計劃指出現代遠程教育是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教育方式,它是構筑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終身學習體系的主要手段。受限于當時的技術條件,計劃主要是發揮衛星電視教育在現代遠程教育中的作用。但是國家已經意識到技術是可以解決教育中的跨地域問題,當時就提出把教育電視節目辦好,重點滿足邊遠、海島、深山、林牧等地區的教育需求??梢哉f現代遠程教育就是網絡教學的先驅,網絡教學發展到今天,離不開技術的進步,也離不開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支持。教育部從鼓勵學校建設網絡教育學院,到老師建設網絡課程,到鼓勵大家積極探索建設在線平臺課程,開展網絡教育和在線課程學習,鼓勵開展包含新技術新平臺的教育教學比賽。但是因各個地區和學校的基礎設施、師資力量、學習環境、教學理念等的不同,網絡教學在各地區各學校推廣深度有所不同。
二、面授教學的概述
目前現存的教學有面授教學和網絡教學兩大類。面授教學是教學常規的模式,即老師和學生集中在同一實體空間也即教室里面對面開展教學活動,這是最常見的教學模式。這么多年來的變化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硬件變化,體現在黑板、白板、粉筆、馬克筆以及多媒體課件PPT上;二是模式變化,教師為中心的單向輸出知識到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或者問題導向的教學等等,但是最核心的東西依舊沒變,就是老師和學生在一個空間里面對面傳導知識。這樣的教學有時間和場地的限制,人數和效果一般成反比。
三、網絡教學的反思
讓人措手不及的是突如其來的外部環境變化,無論是否贊成網絡教學模式,是否熟悉網絡教學軟件和平臺的老師們和同學們,都別無選擇的開始了網絡實時教學和學習,唯一可供挑選的是軟件和平臺,也即網絡教學形式和功能的區別。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的老師和學生被迫開始了一次全民網絡教學。在全民網課的背景下,網絡教學的優勢和劣勢一下子集中放大到大家面前,讓大家對于網絡教學有了新的認識,網絡教學是否能完全取代面授教學,是很多人思考的問題。以下反思主要是圍繞文科課程教學展開,需要實訓實操的課程網絡教學因無法實現動手訓練,所以討論意義不大。
網絡教學又稱線上教學,主要有兩類:非實時線上教學和實時線上教學。
1.非實時線上教學
非實時線上教學就是老師和學生利用在線學習平臺完成教學和學習,老師可以將資料包括視頻、授課內容、作業、考試試題等等都放到平臺上,學生按照設置去學習去完成作業測試以學完課程。早年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錄制好各種課程在電視節目中播放就是雛形,以單向輸出為模式,后來更多的課程開設線上教學,也是事先制作好視頻播放并配合習題和測試,開設論壇進行討論,較原來模式多了互動。這樣的方式對于老師來說,需要事先將課程材料都準備好,提交到平臺,準備工作要求比較充分。對于學生來說則比較寬松,學生的學習自主權更大,在預設的時間內自主把握學習的節奏,非常適合不方便進行集中面授的學生。這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不受約束,教師的作用更多地隱藏在幕后,甚至發展到一個老師的課程可以覆蓋數萬人、數十萬甚至更多,學習效果一點不受影響。當老師回復論壇問題和學生交流有時間和精力的限制時,可以聘請一些助手幫助解決,課程主體不受影響。這種非實時線上教學本質上是一種自學,無法取代面授教學,但是可以成為面授教學的有力補充,來解決受限于時間、空間的學習需求。面向成人學生的國家開放大學(原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在線課程很多已經發展的較為成熟,還有一些新興的平臺如中國大學慕課、超星泛雅學習通等也發展得很好,匯聚了很多精品課程和資源,方便大家學習。
2.實時線上教學
實時線上教學也是老師和學生利用在線平臺完成教學和學習,和非實時在線教學的主要區別在于學習是否同步,非實時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節奏或快或慢地進行也即非同步學習,而實時線上教學的現場感更強,是同步進行的教學和學習。實時線上教學的思路是這樣的,技術已經發達到老師和學生可以在一個虛擬空間里同步對話,那么也可以同步進行教學,在教室里能做的事情,都可以放到虛擬空間里。因為客戶群體需求不同和技術限制,有的軟件和平臺功能尚不完整,但終極目標應是實現類似面授課程的老師和學生集中在同一虛擬空間開展教學活動。實時線上教學在特殊時期得到了普遍適用,因為隔離產生的虛擬空間需求讓幾乎所有的課程都采用了實時線上教學模式。特殊時期這么大的需求體量,讓ClassIn、雨課堂、釘釘、騰訊會議、QQ群課堂等平臺都經歷過自我提升,從而滿足全國學生的實時網絡教學需求。軟件不熟悉、網絡卡頓、平臺崩潰等技術原因造成的問題不在文章的討論之列,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這些技術問題都是可以逐步解決的。這里要反思的是筆者在實時線上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眼神和肢體語言的交流。在面授課的進行過程中,老師可以在講臺上看到同學們的眼神,看到他們的肢體語言,接收到他們對于所講知識點理解程度的信息反饋,譬如都很茫然,就表示大多沒有聽懂,老師即時可以重復再講透一點,線上實時教學就沒法做到這一點,就算可以開攝像頭看到學生的實時狀態,滿屏學生的面孔窗口一個個去看和站在講臺上看學生的面孔完全不一樣,只能看到大家都是盯著屏幕,沒辦法獲得即時反饋,只有根據習題作業或某種形式的檢測如投票來進行判斷,這種反饋具有滯后性。當場聽懂再進行復習鞏固,和當場沒有聽懂,作業完成錯誤再進行回爐這個過程是有很大差距的。在線實時教學也可以問學生聽懂了沒有,但是很多學生不會主動表達沒有聽懂,在教室里面授課上,老師可以通過眼神和坐姿來進行判斷,譬如會搖頭或者把頭低下怕老師叫自己回答問題。這種即時發現即時解決問題依舊是面授的強大優勢。
二是學習氛圍的制造。在虛擬空間里和教室里是有很大差距的,大家穿著得體在教室里端坐,注意力集中于老師一人,虛擬教室則無法制造這種學習氛圍,也即儀式感欠缺。有老師通過交互工具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是交互的另一端需要學生的配合,在現場和在家狀態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教學效果無法達到預期。在線實時教學不方便讓學生,特別是幾十人幾百人的大班個個開攝像頭,所以學生狀態都是看不到的,只有點名回答或者要求開攝像頭才能關注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在回校面授與學生進行的交流過程中,可以知道他們在線實時上課的狀態多樣,如穿著睡衣,喝著飲料,吃著零食或飯菜,或坐或躺地聽課,種種行為都大量存在,松散的行為背后意味著沒有進入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狀態。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狀態無法管控,學習氛圍缺失,這對于義務教育和高中這類有緊迫考核要求的學習階段來說,顯得尤為明顯。筆者通過對學生回校后的知識摸底發現,在線實時教學對于自覺性較差、需要受到良好學習環境影響的同學來說可能不太理想。
實時線上教學的優勢,是通過異域同步解決了空間的問題,線上功能例如投票、發言等可以迅速獲知學生的反饋信息,資料可以迅速共享,學生視野更清晰等。但交互感知方面還有部分缺失,這就是實時線上教學目前不能完全取代面授教學的原因。教學的本質是一個對話的過程,是老師和學生圍繞學習內容進行的交互,當技術發展到完全可以在虛擬空間實現這個面對面實景交互對話過程,可能將是面授課程消失的時候。
參考文獻:
[1]王琳璐.試論在線網絡教育的利與弊[J].作家天地,2020(16).
[2]郝思涵.關于“停課不停學”背景下高校網絡教學的冷思考[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0(24).
[3]韓錫斌,葛文雙,周潛,程建鋼.MOOC平臺與典型網絡教學平臺的比較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01).
[4]孟萬金.網絡教育的真諦:人文交互環境下的個性化自主學習[J].教育研究,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