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國經驗主義將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帶入美學。培根作為經驗主義哲學和美學的創始人,為美學帶來了一絲新風與生機,使美學擺脫了傳統的思辨玄學,向著科學邁進,為人文科學帶來了新的知識基礎、新的認識方法、新的科學立論。
關鍵詞:經驗主義;人本主義;虛構主義
在西方,美學與哲學息息相關,作為“藝術哲學”,美學家們總是依靠哲學解釋并發展美學理論。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歐洲掀起了偉大的文藝復興運動,科學、哲學、美學、文藝學等紛紛登上歷史舞臺,思想家和藝術家們舉起“人本主義”的大旗,反對“神本主義”,他們強調人類的力量,科學的力量。直到16世紀下半葉,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進入晚期,一些藝術家的作品又重新引發了本世紀一些先驅者們的思考,一位尼德蘭藝術家彼得·勃呂蓋爾(PieterBrueghel,1525—1569)的作品為后期的文藝復興運動帶來一絲另類風格。他的風景畫展示出一種漫無止境的廣袤,人物畫描繪出人類的可笑渺小,顯示出深刻的哲理意味,表達了對人類無知愚昧的諷刺,以及對科學的無限向往。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就誕生在這樣的一種氛圍之中,培根作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1]培根重視人本主義,反對從古代到中世紀的傳統理論與盲目崇拜。他終其一生都將“研究學問的眼光”投向客觀事物,力求把握事物的真相,充分肯定自然科學的知識,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力量就是知識”。在美學方面,他也強調要擺脫傳統的思辨玄學。培根的觀念和方法為科學和美學帶來了新的生機,是英國經驗主義哲學與美學思想的奠基人。
一、經驗主義哲學觀
培根作為經驗主義和唯物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他懷疑傳統的理論,力求打破以往盲目崇拜往昔的權威。
哲學家培根把關注點放在了如何獲取真正的知識。他否定知識和觀念來源于“合理的天意”和“超自然的奇跡”,感官經驗是可以作為知識的來源的,因此培根提出了一切知識和觀念都來源于人的模仿客觀事物的感官經驗,所以他的哲學觀點被稱為經驗主義哲學觀。“全部對自然的解釋由感覺開始,由感覺的感知沿著一條徑直的、有規則的、謹慎的路達到理智的直覺,即達到真正的概念和真理。”[2]訴諸經驗,依靠經驗,在經驗中追尋普遍規律。
但培根沒有把單一的感官認識是為知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為真正的哲學家要像蜜蜂,從各處花蕊采取甜汁,通過自己的消化力,把它轉化為蜜。認識是為著實踐,認識也要根據實踐。”[3]理性思考也是必不可少的,哲學家和美學家要將感性材料進行理性加工,才能獲得可靠的概念和公理,從搜集到的感官經驗出發,依靠實踐,彌補感官經驗的不足與片面之處,最后由理性推導歸納出普遍的公理和概念。培根的科學歸納法為近代科學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推動了近代科學的發展。
在培根生活的時代,化學、天文學、力學等自然科學也在逐漸發展。他充分肯定自然科學的知識,強調各種學科都應該建立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上,希望能夠運用自然科學,使自然變成“人的王國”,使人成為自然的主宰。
二、人本主義美學觀
培根同大多數經驗主義美學家一樣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本主義思想,同時他的美學觀也具有時代精神,認為外在美與內在美的統一才能達到真正的理想人格。
培根看到了人的外貌與才能的不統一性,容貌美的人因為過于注重外表而不能擁有德與才,但也有例外,培根在《論美》第二段這樣寫道:“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為造物主是吝嗇的,他給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許多容顏俊秀的人卻一無作為,他們過于追求外形美而放棄了內在美。但這話也不全對,因為奧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愛德華四世、阿爾西巴底斯、伊斯梅爾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他否認修飾容貌能增加美感,相對于外貌,內在美即美德才是更重要的,“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為具備美德,暮年老人也比漂亮的年輕人顯得可愛。“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4]縱觀西方美學史,美學家們總是將美與善統一起來的。在古希臘時期,德謨克利特就提到過要將人的美和善相結合。中世紀的神秘主義普洛丁提到了“神或理式就是真善美的統一體。”[5]文藝復興重新重視人的力量,自然的力量。培根也強調美與善的統一,卻更注重知識對于人的美和善的塑造力量,“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6]運用人類心靈來求知。培根將知識與內在善和外在美相結合,不僅突破了舊時代神學思想的限制,為未來的美學思想發展立下了基礎,而且也展示了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思想。
在建筑美方面,“造房子為的是居住,而不是為了供人欣賞。所有建筑的首要原則是實用,其次才是美觀。當然二者能兼顧更好。但如果單純為了追求美觀,那么,還是把這種建魔宮的專利權留給詩人吧。因為詩人建造魔宮不需要花錢,而只需要運用想象就能描繪構造出富麗堂皇的宮殿。”[7]培根是將建筑的實用目的放在第一位的,鑒賞目的則是第二位,當然如果兩者能結合則是最好的。從人本身出發,重視建筑對于人的實用性,不僅具有科學精神,也預示著大工業時代將會出現的美的特征。
三、虛構主義詩學觀
培根重視想象在詩界中的作用。對于想象在文藝中的作用,西方一直眾說紛紜,從亞里士多德的“萎縮褪色的感覺”,到莎士比亞“使虛無縹緲的東西有了確切的寄寓和名目。”而培根發展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本主義美學,認為想象是詩的特征,將想象的地位抬高,把詩界說為“虛構的歷史”。
從培根的認識論來看,認識的客體是感性的自然,“但是作為認識主體本身,卻有兩種靈魂。一是理性靈魂,是上帝吹入的氣息。另一是感性靈魂,是一切動物本身所具有的。”[8]對于理性的靈魂,無法從哲學獲得,只能來自于上帝的神威;而感性的靈魂是“肉體的物質的實體”,其功能為理解力、理性、想象、記憶、欲望、意愿,這些都是屬于哲學范疇的研究對象的。理性發號施令,意志發動行為,想象作為兩者的中介,如同傳遞命令的使者。當人們接觸外部世界,首先感覺到外部客觀世界的刺激與印象,想象將刺激與印象傳遞給理解,理解進行判斷和篩查,想象又將理解產生的命令傳遞給意志;最后意志再決定行動。既然想象穿梭在理性與意志之間,“想象因為不受物質規律的束縛,可以隨意把自然界里分開的東西聯合,聯合的東西分開,這就在事物間造成不合法的配偶和離異。”[9]
培根的觀點影響了略后于他的其他的經驗學家,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1679)和洛克(JohnLocke,1632—1704)等人關于想象的理論就包含了培根的觀點。霍布斯在《利維坦》中提到:“好的詩歌,不論是史詩或戲劇,不論十四行詩、諷刺短詩、或其他題材,里面判斷和想象都是必須的。可是想象應該更重要些,因為狂放的想象能討人喜歡……好的歷史里應該是判斷更重要,因為歷史的好處在于它有條理,真實,能選出最有益的事情。”[10]洛克也提出:“幻想的觀念是簡單觀念的組合;那些簡單觀念在事在事物里從未結合或一起出現過,例如馬頭合上人身而成的理性動物,象神話所描寫的怪物。”[11]
在培根看來,詩歌滿足了人們包括在內在審美等多方面的需求,“這種‘虛構的歷史的用途曾在于它在某方面給予人心一點點滿足,在這些方面事物本性都不能給人這種滿足。”[12]對于詩歌來說,雖然在文字韻律方面受限,但詩歌可以放縱想象,是極為自由的。在關乎個別事物的形象方面,詩歌與歷史又有著相似性,因此詩歌是“虛構的歷史”。
四、結語
經驗主義美學的自然科學方法論把人文科學從非理性的神學信仰中解放了出來,人文科學得到了理性的關照。培根作為經驗主義美學的開始人物,重新樹立了人類在自然中的自信,對于那些超越自然的神秘的東西都是必須舍棄的,培根在美學方面的貢獻,不僅在于他發表了大量的獨創性的見解,而且他還為美學的改進提供了一套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的經驗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在詩歌的定位中,沖破了神學思想對于詩歌的桎梏,給予了詩歌獨立性和自律性。培根既是文藝復興前期人本主義思想的繼承者,又是經驗主義美學和文藝學的起步人。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神圣家族>》,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163頁。
[2][英]培根著,許寶睽譯:《新工具》,商務印書館出版,1997年版,第236頁。
[3]朱光潛著:《西方美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年12月版,第196頁。
[4][英]培根著,何新譯:《論美》,百度文庫。
[5]朱光潛著:《西方美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年12月版,第115頁。
[6][英]培根著,何新譯:《培根人生論》,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204頁。
[7][英]培根著,何新譯:《培根人生論》,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190頁。
[8]章啟群著:《論培根的美學思想》,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1年02期,第88頁。
[9][英]培根著,劉運同譯:《學問的進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8月版。
[10][英]霍布斯著,黎思復,黎延弼譯:《利維坦》,商務印書館出版,1985年9月版。
[11][英]洛克著,關文運譯:《人類理解論》,商務印書館出版,1959年2月版。
[12][英]培根著,劉運同譯:《學問的進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8月版。
作者簡介:
楊文佩(1995-),女,漢族,河南洛陽人,云南民族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