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硯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推進,我國高校對思政課程的教學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為實現有效的教學育人效果,教師應當重視其核心要義,積極進行教學優化實踐路徑的探索。本文首先簡單分析了高校思政課程當前存在的問題,其次分析了高校課程的核心要義,最后為高校思政課程的內容優化提出了幾項實踐路徑,從而為關注這一話題的人們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課程;思政;核心要義
引言:高校學生處于青春時期,需在思想方面正確的引導,才能保證其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做出妥善的決策,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但目前的高校思政課程中,仍存在部分教學問題。教師應對當前思政教學內容及形式進行審視,分析其核心要義及問題所在,進而進行相關教學優改計劃的詳細制定。因此,本文對高校課程思政的核心要義與實踐路徑進行探索,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高校思政課程的當前存在的問題
首先,高校思政課程教育現代化問題。如今,各項信息技術早已深度滲透到各項教學活動的應用當中,由此可見,思政教學的現代化是勢在必行的。但部分高校因為資金短缺等原因,未能對相關教學設備進行及時的更新,亦未能對新式技術進行及時的應用,這種情況將導致教學系統的不完善,學生受教體驗較差,進而引發學生對此類教育的逐步忽視。
其次,高校思政課程教育針對性問題。高校學子構成均為成年人,在思政教育針對性上,應與其他教育階段有所區別。通過對此階段學生的特性進行了解,不難看出與之相關的思政教育內容,應當針對學生的求職和發展方向探尋方面。但在當前的高校思政課程當中,教師傳達的往往都是相對固化的教育知識,并沒有根據學生的整體需求進行適當的改變。這種情況導致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思政教育內容產生差異,進而導致學生喪失相關學習興趣,學習效率降低。
最后,高校思政課程教育文化傳承問題。在當前的思政教育過程中,對于當代教學案例的應用數不勝數,但教師往往忽略我國傳統文化中同樣存在著與思政教育相符的內容。上到諸子百家,下到近代文豪,其作品中均有較高的志趣和形式多樣的思想。為撫平當前學生因新時代潮流文化激蕩而起的浮躁心性,教師應當加強思政教育中傳統文化的傳承。但其與教學內容的有效的融合需教師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相關的工作往往均止步于設想當中[1]。
二、高校課程思政的核心要義
第一,是課程思政自身課程的要義。思政的主要內容是教導人們形成正確的行事規范和思維方式。在育人角度,其已經符合了課程的要求。從這點出發,學校及教師應當加強此類課程的體系構建,不但要依存于課程本身對學生的傳授與感染,也要在其他課程中進行一定的教學滲透,進而豐富思政教育的形式,使學生領會到思政既是一項課程,亦是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思想準則。
第二,是課程思政的各專業面向的要義。前文提及的思政課程針對性與此項要義相吻合。因高校不同專業具有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發展前景,教師應在思政教育中適當加入職業規劃相關的指導內容,避免教學內容固化。學生亦可在期間感受到教師的人文關懷,加強思政教育的最終傳授效果。
三、高校思政課程的優化實踐路徑
(一)實現高校思政課程授課現代化
為迎合社會發展要求,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教師應當實現高校思政課程授課現代化,加強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應用。通過直播平臺與思政教育專家及高校職業指導專家進行連線,使其參與到當前思政課程的教學當中。學生可通過彈幕向專家進行提問,教師亦可代表學生與專家進行教材內容的探討和深度剖析。通過此番形式可有效開拓學生視野,并在未來的思政學習過程中,自主地進行此類拓展方式的信息搜尋。
(二)調整高校思政課程的排課格局
盡管高校思政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但在課程排課過程中,也要注意此類輔助學科與專業學科的錯落關系。其錯誤排課存在兩種情況,一種為專業課程較多,思政課程較少且連貫;一種為思政課程較多且碎片,反致專業課程缺乏連貫性。這兩種情況都不利兩種課程的有效展開。其中,最優的排課方式是“頭尾法”,一周伊始可安排一節思政教育課,期間向學生灌輸相關思想教育,通過一周專業課程的積累,周末再在思政課堂上給予教師一定的反饋,促進相關思想存疑的有效疏導[2]。
(三)具有專業針對性地制定思政教案
高校思政課程具有思維疏導功能,但其應與受教學生專業學習思路進行有效融合。學生在專業選擇的同時,已經展現了一部分自身思維特性。從這個角度出發,思政教師能更快抓住學生思想優化的捷徑,進而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引導。目前高校的專業分為理科、文科和工科三大類,思政教師應當邀請部分學生對其進行思政學習的問卷調查,進行對其思維方式和思想現狀初步的了解。之后教師可根據調查結果進行合理的總結和推算,并進行相關專業思政教案的編寫。其中,文科學生需要提升感性和情操;理科學生需要提升行事的嚴謹和責任感;工科學生應需提升職業道德求實精神。通過此類調整,可實現學生思想水平的高效提升。
結論:總的來說,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核心要義,在學生的層面,即為培養學生對思政知識主動探求的學習意識;在教師層面,即為應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要進行思政教育教學形式及內容的合理調整;在實踐探索方面,教師應當著重實現高校思政課程授課現代化,調整高校思政課程的排課格局,并具有專業針對性地制定思政教案,進而保證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逐步提升自身思想政治水平。
參考文獻:
[1]江先鋒. “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師理想信念教育路徑創新——基于上海高校的實踐與探索[J]. 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2).
[2]賀娟. “課程思政”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實踐路徑探索[J]. 科教導刊(上旬刊),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