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的發展和與世界各國的教育交流、合作的日益緊密,來華留學生規模也逐漸擴大,截止2018年底,已有來自204個國家和地區,48.92萬人就讀于全國935所高校中。如此龐大的數字背后,隱藏的正是一個多元文化融合的環境。身處多元文化背景下,大量不同的文化群體、相互沖突的文化價值以及由此產生的多元文化身份便成為來華留學生在異國求學面臨的一大挑戰。本文試圖從探究來華留學生身份協商和建構著手,使用身份協商理論進一步討論不同國家來華留學生與不同文化群體之間互動交流時如何構建和協商身份,傳播和諧的聲音,具備較強的跨文化適應能力。
關鍵詞:跨文化適應;身份協商;身份構建
隨著中國的發展和與世界各國的教育交流、合作的日益緊密,來華留學生規模也逐漸擴大,跨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全球化和多元文化正在成為一種引導,以及改變國際和國家內部關系的強大力量。多元文化承認每一個人都是有價值和有尊嚴的個體,不管文化、倫理、種族、宗教、性別或國家性質如何,多元文化融合是主導文化和其他文化互動的結果,并且為文化多樣性的社會提供了一種全方位的研究視角。
截止2018年底,我國已有來自204個國家和地區,48.92萬人就讀于全國935所高校中。如此龐大的數字背后,隱藏的正是一個多元文化融合的環境。身處多元文化背景下,大量不同的文化群體、相互沖突的文化價值,以及由此產生的多元文化身份便成為來華留學生在異國求學面臨的一大挑戰。
目前,我國高校在國際學生日常事務的管理雖處于不斷地變化和創新之中,但是日漸凸顯的問題已經無法滿足快速膨脹的國際學生規模,尤其對于國際學生內心關注方面,做的還遠遠不夠。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學生初來乍到,對文化環境的不適應和情感表達的不順暢,由一系列問題引發的身份上的建構,對從事國際學生事務管理的專業工作人員急需調整和應對的。
在目前現有的研究中,大部分成果是圍繞著來華留學生的教育發展、教學工作、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和跨文化教育工作等方面展開,僅有為數不多的文章是針對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交流和適應能力提升,以及從微觀角度運用定量研究的分析方法對某個變量進行系統測量。真正從來華留學生入手,通過全方位對其接觸的不同群體探討不同國家來華留學生如何進行身份構建的研究尚且空白。
本文從國際學生在華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社會交往環境以及自身文化環境等跨文化適應具體表現形式入手,利用訪談法,結合身份協商理論,討論不同國家來華留學生與不同文化群體之間互動交流時如何構建和協商身份,從而更深入地探討來華留學生,在不同群體間和跨文化關系中的身份認同、建構和協商。
一、來華國際學生文化適應能力的現狀
1.生活環境
對于初到中國的國際學生,要面對的首當其沖的挑戰就是如何更快的適應新生活環境。而在國際學生應對新生活環境的文化適應中,主要問題表現為文化休克和文化冷漠。文化人類學者奧博格(Kalvero Oberg)于1958年定義文化休克為“突然失去所熟悉的社會交往符合和象征,不熟悉對方的社會交往符號”,而產生的孤獨無助和焦慮擔心等心理困境。而文化冷漠則是由于主觀或客觀因素導致的個人在熟悉的小圈子固步自封,對接觸的新文化不敏感、不關心和不參與。筆者在工作中通過談心談話了解到學生由于遠離家人而產生了性格上的孤僻,和對新國家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上的不適產生的負面情緒尤為突出,在適應異國文化時,更多審視主客體文化的異同,而非嘗試融入。
2.學習環境
此環境不僅指代課堂學習這一狹隘的環境空間,還有與老師和同學的溝通技能、班級學習的氛圍、知識認知水平的能力、語言水平的掌握和對不同教育背景下的不同教育理念的把握等因素。隨著高校積極探索來華國際學生招收、管理和教育發展中各類問題,充分貫徹落實42號令和教育部《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等文件精神,不斷完善管理機制,管理職責在一定程度上明晰,但是模式上仍有碎片化、經驗化和教條化的特征,導致學生在校內遇到問題時、不能得到滿意答復時,從而在學習體驗上形成負面影響。
3.社會交往環境
國際學生到新的環境求學,必然需要尋求和建立新的社會網絡支持,而新環境下的人際交往同樣影響著國際學生在跨文化方面的適應。這些適應包括被異國文化群體的接納、和自我身份的調適、與融入和彌合中外文化差異的能力等。而接納和支持群體又由:本國的社會群體;東道國的同胞群體;東道國留學生群體和東道國的當地人群體共同組成。只有在支持群體獲得認可,其自身的調適、彌合和融入能力才能得到逐步提升,從而縮小文化交流障礙。
4.東道國文化環境
面對來自不同種族、意識形態、宗教信仰和政治制度的國際學生,盡管文化差異明顯,但是在道德教育和向善的價值觀培育上,都是必不可少的。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培養國際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感知能力和情感認同,是塑造一個優良的東道國文化環境關鍵一環。只有建構文化互通和交流的認知橋梁,通過挖掘相似的其他民族中存在共性的能量,引導其在分享人類共同的精神物質財富和文化成果的同時,注重強化其對真理的追求,和對主客體文化用不同標準欣賞和學習,從而滿足國際學生來華求學期間的吸收中華文化的精髓。
以上我們看出,國際學生的跨文化適應不僅需要從來源國到中國文化的適應,更需要學生從一元文化到多元文化視角的轉換。上述各類環境因素對國際學生身份協商和構建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身份協商理論在國際學生跨文化適應中的協商與構建
本文將使用汀·圖梅(S. Ting-Toomey)于1999年提出的身份協商理論作為理論立足點。該理論指出,身份—即自我反映的形象—是在“協商”的過程中形成的。身份協商的過程就是不斷維護、修正或質疑自己和別人“自我身份”的過程。為了明確身份,汀·圖梅提出的,由八個身份域組成的復合身份,前四個作為主要的身份分別是:文化身份、種族身份、性別身份和個人身份。其他四個分別是情境認同、關系認同、面子工作認同和符號互動的身份。文章將通過上述不同環境域場的討論,結合身份協商理論的8種身份概念探討,作為來華國際學生管理工作者,如何構建強化有利于其適應、接納和吸收中國文化的“柔性身份體質”。
首先,針對前四種主要身份體的協商和構建,應該在校園、城市和國家等不同場域層面,分別構建國際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具體來說,就是在校園中不論課堂內外,構筑多元校園文化元素,從老師到學生,從課上到課下,豐富管理模式,不僅僅滿足于形式上的中外學生趨同管理,更要真正關注國際學生這個特殊“群體”,從內向外,從上至下的打造自然而柔性的文化承載體和傳播體。在城市和國家層面,更多搭建服務國際學生活動的平臺和渠道,通過多種社會互動和參與,促進其感知,和體驗居住城市文化內涵,國家層面多推廣國際學生參與的文體活動,鼓勵其使用自己獨特的國際視野表達和創新中國文化的推廣,從而軟化固有的文化認知和種族觀念。
其次,針對后四種符合身份體的協商和構建,應該從管理干部、管理機構和國家的來華留學發展理念做到深層次改變。針對情景、關系和文化符號的認同,更需要國家政策的調試和更新,高校創新體制機制的支撐,和國際學生管理干部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改善和增強。從國家層面,在充分考慮國際學生合理訴求的同時,結合來華留學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制定前瞻性、指導性、系統性和即時性的政策和規定,給學生創造適宜發展的宏觀環境;高校和管理機構層面,作為培養和管理國際學生的主體,應更多思考如何建設學校國際化戰略,將中國文化更好的傳承和發揚,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的影響力,改變當前國際社會對中國片面的消極看法;留管干部應該多學習同行成功的管理經驗,提高自身管理素養,多關注國際學生的心理變化,從個體引導上做到對學生構建關系和對中國文化深層次的認同。
參考文獻:
[1]賈兆義.來華國際學生跨文化適應支持系統構建研究[J].寧 波 大 學 學 報 (教 育 科 學 版)2017,39(1)
[2]紀超凡.來華高校留學生中華文化認同教育探析[J].教育文化論壇2020,12(04)
作者簡介:
何洋(1990-),女,漢族,山東濟寧人,天津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自媒體傳播和外國留學生招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