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志敏 卿周強 秦剛
(廣元市中醫醫院骨三科 四川 廣元 628000)
髖臼發育不良是指由于髖臼先天發育缺陷造成髖臼對股骨頭的覆蓋不良,主要表現為髖臼外上方和前方缺損,髖臼變淺,髖關節中心外移,可以伴有髖關節不同程度的半脫位。髖臼發育不良是導致成人髖關節骨關節炎、髖關節疼痛、髖關節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颊唧y臼解剖結構異常形成漏斗狀髖關節囊,致肌肉、肌腱、神經短縮,嚴重影響患者的髖關節功能[1]。臨床上,藥物質量僅僅可以緩解患者疼痛癥狀,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患者髖關節結構異常的問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是目前治療髖臼發育不良繼發性髖關節骨關節炎的主要手段,可矯正畸形、減輕疼痛、改善功能,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2]。
收集于2018 年8 月—2019 年12 月在我院診斷為髖臼發育不良繼發髖關節骨關節炎并實施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成人患者病例35 例,共35 髖。其中男性7 例;女性28 例;年齡45~66 歲,平均為(57.9±5.4)歲。所有患者術前DR 檢查均符合髖臼發育不良診斷標準,有明顯跛行、患側髖關節疼痛及活動受限。按照Crowe 分型,Ⅰ型6 例,Ⅱ型24 例,Ⅲ型4 例,Ⅳ型1 例。經常規保守治療3 個月以上無確切療效,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經討論后實施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術前與患者及家屬詳細溝通,詳細說明患者病情、治療方案、能存在的風險及術后療效等。所有患者均實施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氣管插管全麻后,取健側臥位,患側朝上,常規消毒鋪巾,作髖后外側切口,依次切口皮膚、皮下、筋膜,分離髖外旋肌,切除后方關節囊,分離髖前方結構,切除前方關節囊,充分暴露髖關節。在小轉子上方1cm 處對股骨頸截骨。去除髖臼周圍增生骨贅,明確真臼位置并充分顯露,對髖臼骨床進行重建。Ⅰ型:加深擴大髖臼后進行試模。Ⅱ型、Ⅲ型:,按外翻40 ~45°、前傾15 ~25°,逐步向內上偏后方向加深擴大髖臼直至軟骨下骨,注意避免磨穿髖臼壁,進行試模。Ⅳ型:取自體股骨頭骨質對髖臼外上方進行植骨,并用螺釘固定,再進行打磨試模。打磨加深髖臼時注意用小號磨銼開始。對于Crowe Ⅲ型和Ⅳ型患者,髖臼假體很難實現完全性骨性包容,骨性包容達到80%即可。確定試模穩定后,選擇合適的髖臼假體植入,維持外展角40 ~45°,前傾角10 ~15°,植入螺釘固定髖臼。再處理股骨近端,按從小到大的型號依次對股骨近端進行擴髓處理,敲打力度適中,避免發生股骨劈裂。對于肢體短縮嚴重者,對髖關節周圍組織及髂腰肌進行松解。在試模穩定后,植入股骨假體。復位置換后的髖關節,檢查髖關節穩定性,確定滿意后,留置引流管,關閉切口。術后麻醉清醒,檢查股神經、坐骨神經功能。術后患者仰臥位時,雙下肢間放置梯型枕,保持患肢外展、外旋位。側臥位時,健側朝下、患側朝上。
術后予以預防性抗感染治療,使用頭孢二代抗生素3 天;常規使用肝素預防血栓;同時予以對癥支持等治療;嚴密檢查各項生命體征。術后2 天拔出留置引流管,定期換藥。對于Crowe Ⅰ型和Ⅱ型,患者術后第1 天指導患者進行髖關節屈伸、股四頭肌肌力恢復鍛煉;術后第2 天指導患者進行臀肌肌力鍛煉;術后第3 天指導患者使用助行器下地站立、進行髖關節外展、后伸鍛煉。對于Crowe Ⅲ型和Ⅳ型患者,術后制動3 天,未植骨患者術后5 天下地使用助行器輔助行走,植骨患者術后4 周下地使用助行器輔助行走。所有患者,下地進行功能鍛煉前復查DR 檢查,此后定期每2 ~3 月復查DR 檢查,測量下肢長短,評價髖關節功能。
記錄患者手術治療情況,評價患者術前、術后臨床癥狀變化和髖關節功能變化。采用Harris評分法評價患者髖關節功能。分析手術情況和不良反應情況。
使用SPSS21.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所有資料均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P <0.05 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手術時間為(137.25±8.50)分鐘,術中出血量為(289.85±12.75)ml,術后傷口都是Ⅰ期愈合,術后患肢平均延長(1.35±0.45)cm,術后DR 檢查術側髖關節假體位置好,無髖關節脫位。所有患者都未發生血栓形成。術后2 月隨訪,Crowe Ⅰ型、Ⅱ型、Ⅲ型患者都可以放棄使用助行器行走;術后3 月隨訪,Ⅳ型患者可以放棄使用助行器。
術后患髖Harris 評分(89.73±3.17)明顯高于術前患髖Harris 評分(41.52±4.13),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 <0.05),術前雙下肢長度差(2.68±0.55)cm 明顯大于術后雙下肢長度差(0.75±0.16)cm,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 <0.05),見表1。
表1 手術前后患者患髖Harris 評分和雙下肢相對長度差比較(±s)

表1 手術前后患者患髖Harris 評分和雙下肢相對長度差比較(±s)
評價時間例數患髖Harris 評分(分)雙下肢長度差(cm)術前3541.52±4.132.68±0.55術后3 個月3589.73±3.170.75±0.16 t-52.7918.35 P-<0.05<0.05
髖臼發育不良容易引起股骨頭各個部位受力不均勻。由于髖臼對股骨頭覆蓋率較低,髖臼和股骨頭關節面對合關系不正常,導致關節面接觸應力增高,逐漸出現股骨頭半脫位、負重區軟骨退變、股骨頭局灶性壞死,繼而導致嚴重骨關節炎。隨著年齡的增長,病變日益加重,出現嚴重的疼痛和功能障礙,進而影響生活、工作。由于髖臼發育不良,使股骨頭、髖臼同心圓的協調關系喪失,頭臼之間長時間不相適應的機械性磨損,導致股骨頭和髖臼關節軟骨面發生退行性改變,股骨頭關節軟骨下硬化、增生、骨贅形成,關節間隙狹窄[4]。
藥物治療僅可通過改善炎癥等緩解患者疼痛,但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患者髖關節功能障礙的問題。當患者髖關節疼痛嚴重、功能受限嚴重時,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治療,同時還會對患者心理上造成嚴重傷害。髖臼發育不良常在30 歲左右時轉變為疼痛明顯、不可逆的關節炎,此時對于髖關節成形術來說太早,以至于難以成為滿意的選擇。對于年輕成年人殘存的髖臼發育不良,宜及時矯正,在患者首次出現癥狀時(早的出現于14 或15 歲,晚的出現于25 或30 歲),可采取球形髖臼截骨術和髖臼周圍截骨術治療。而對于運動活躍性不強的患者,我們選擇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3]。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進步,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技術越來越成熟,普及程度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接受力增強,使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髖臼發育不良繼發髖關節骨關節炎成為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治療方法[5]。
本次收集分析病例,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術,且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都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分析顯示,術后患髖Harris 評分較于術前評分明顯提高,具有顯著性差異(P <0.05);術后雙下肢長度差較術前雙下肢長度差明顯減小,具有顯著性差異(P <0.05)。表明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髖臼發育不良繼發髖關節骨關節炎具有令人滿意的效果。
綜上所述,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髖臼發育不良繼發髖關節骨關節炎效果顯著,在技術成熟、條件許可、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