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宸 張雪斌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 江蘇 南京 210008)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強烈追求生命健康。目前,我國大部分胃腸道腫瘤患者在就診時屬于中晚期機[1],盡管醫療條件在進步,切除范圍擴大,但胃癌的生存率極低,主要是我胃癌手術后的局部復發和肝轉移是重大因素,怎樣才能提高胃癌手術后的效果是我國醫學上熱門的話題之一。本文針對我院胃癌手術患者120 例作為研究對象,觀察組采用局部灌注化療的方式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將報道分析如下。
隨機選取我院2018 年3 月—2019 年12 月收取的120例胃癌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平均分成兩組。對照組的患者在手術后采用全身靜脈化療的方式,其中男32 例,女28 例,年齡20 ~79 歲,平均(54.9±3.2)歲;觀察組患者在術后則采用局部動脈灌注化療的方式,其中男35 例,女15 例,年齡20 ~78 歲,平均(53.9±3.9)歲;針對所有的患者的各項資料進行全面的檢查,保證各項檢驗標準符合要求。患者在性別、年齡、各項生命體征、病理類型、T N M 分期、病變部位等均無統計學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都需要進行根治性的胃癌切除術。
對照組在胃癌手術后進行靜脈化療的方式。而觀察組在胃癌根治術中需要從患者胃網膜右動脈端逆向插入化療導管做術后局部動脈灌注化療,導管插入患者腹腔開口處大約深12 ~15厘米,然后用2%的亞甲藍液注入泵內造影不斷調整導管的深度,達到相應的選擇標準后對導管進行固定,化療泵泵體埋于主切旁皮下,同時患者在術后進行局部靜脈灌注的方式[2-3]。一旦患者確定皮下泵部位后需要針對局部皮膚進行消毒,用專用的無創針垂直刺入。首先需要推入肝素鹽水5mL,無阻力的條件下代表導管十分通暢,此時可以直接微量注射泵灌注化療藥物保持時間在60 ~180 分鐘,持續每周一次,一個療程包含4 次。間隔一個月后進行下個療程的化療,半年后可以對患者進行繼續化療,保證療程達到八個以上。每次對患者進行化療后需要推注肝素稀釋液,防止化療棒堵塞。
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 進行數據統計的處理,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 <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曾出現1 例一過性腹痛,立即進行0.25%的普魯卡因,可以降低患者的疼痛;有1 例出現過一過性肝損壞,主要的臨床癥狀表現為患者轉氨酶升高,在經過保肝治療后得到大大的改善,有1 例出現藥液外滲的現象,沒有大出血情況的發生。其對照組和觀察組在不同程度上患者存在惡心、嘔吐等毒副作用,但觀察組的癥狀明顯輕于對照組,在化療兩天后消失,而對照組只需要六天后才能消失。
對120 例患者進行每年的隨訪,隨訪時間長達六年,隨訪的方式可以通過電話隨訪、門診檢查以及信訪。兩組患者的隨訪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療效對比
從以上的各項結果表示,觀察組患者采用局部灌注化療的方式可以大大降低預防局部復發和肝轉移的幾率,它的療效明顯優于傳統全身靜脈化療,毒副作用較小,值得在臨床上應用。
通常情況下,原發腫瘤肺通過特定的抗血管因子直接或間接的調節轉移癌的生長,一旦原發腫瘤切除后,血管抑制因子造成患者處于休眠狀態下,微轉移瘤的生長極大可能上造成實體瘤術后的復發和轉移。根據我國醫學研究表明,胃癌術后的局部復發率和肝轉移率高達40%,如果有效控制胃癌手術后期復發率和肝臟轉移率是提高胃癌手術患者生存的必經之路。根據本文的研究來說,胃癌手術患者采用局部灌注化療的方式后的局部復發率為8.3%,肝轉移率為11.7%,明顯低于傳統全身靜脈化療的對照組的23.3%和26.7%。由于我國大多抗腫瘤藥物是通過干擾腫瘤細胞的合成發揮效果的,他們選擇性作用于腫瘤細胞增殖周期的某一特定時間作用較慢或弱,殺傷力需要隨著給藥時間的長短而增加藥性[4-5]。一旦過分持續給藥會從時間依賴藥物,當藥物的濃度給到一定水平時再增加濃度也不會提高藥效,只會增加藥的毒副作用,因此高濃度的化療藥物可以通過首推較短的內注入化療泵,增加并發癥。如果采用微量電子注射泵持續、緩慢注射高濃度的化療藥物,可以降低化療并發癥的幾率,提高化療療效。
綜上所述,胃癌患者在手術后采用局部靜脈灌注化療的方式可以有效預防局部復發和肝轉移,大大降低患者出現并發癥的幾率,延緩患者生存時間,為患者創造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