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 潘研 左濤
(攀枝花市中心血站 四川 攀枝花 617067)
獻血相關血管迷走神經反應是獻血時的常見不良反應,多數獻血者是因獻血導致血容量暫時減少引發的生理反應[1]。患者在獻血期間及獻血后,出現獻血相關血管迷走神經反應后,可表現為全身不適、焦慮、眩暈、惡心等癥狀,嚴重者可發生暈厥,因此,獻血現場需要結合獻血相關血管迷走神經反應的誘發因素,給予針對性的預防改善措施,保障獻血群體的身體健康[2]。本次研究結合獻血實際情況,合理探究獻血相關血管迷走神經反應發生的影響因素,并尋找預防及改善措施。
選取我市2019 年1 月—12 月自愿獻全血的17503 名無償獻血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出現獻血不良反應的共269 名,以全身表現為主的血管迷走神經反應共176 名,包括男53 名,女123 名,以針刺部位局部表現為主的不良反應共93 名,包括男41 名,女52 名。排除93 名針刺部位局部表現為主不良反應的獻血者,研究剩余176 名出現以全身表現為主的血管迷走神經反應的獻血不良反應誘發因素。
所有數據均于我市中心血站信息管理系統數據庫導出,對2019年1 月—12 月在我市無償獻全血的獻血者信息進行調查,收集個人檔案信息,內容包括獻血者的性別、年齡、是否為首次獻血、采血量、身高、體重、獻血不良反應類型等內容,根據信息內容,進一步研究獻全血相關血管迷走神經反應發生的影響因素。
根據SSPS20.0 統計學軟件對收集到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s)以t 檢驗,計數資料(%、n)以χ2檢驗,P <0.05 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獻血者不同性別、年齡、獻血次數在獻血相關血管迷走神經反應的誘發因素中,總發生率為1.01%,男性高于女性,年輕的高于年長的,首次獻血的高于重復的,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獻血者性別、年齡、獻血次數與發生獻血相關血管迷走神經反應的關系
因年齡較小,獻血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在獻血期間,對疼痛等刺激的反應更為強烈,易出現緊張、恐懼等負面情緒,年齡低于23 歲的獻血者,容易因心理因素誘發獻血相關血管迷走神經反應;在獻血次數方面,首次獻血者出現獻血相關血管迷走神經反應的概率高于重復獻血的獻血者,考慮原因為,在首次獻血中,獻血者總血容量減少,也會誘發獻血相關血管迷走神經反應;而在不同性別中,女性獻血者發生獻血相關血管迷走神經反應的幾率要高于男性獻血者,考慮原因在于,女性體型偏小,總血容量相對較少,在相同體重比男性擁有更少的總血容量。
匯總我市中心血站的獻血不良反應記錄可知,在176 名出現獻全血相關血管迷走神經反應的獻血者中,主要因體位改變、情緒緊張、空腹、疲勞、睡眠不足、水分補充不足、環境過熱、疼痛刺激等因素,誘發獻血相關血管迷走神經反應。其中,體位改變時,會導致機體在短時間內出現部分區域供血不足的情況,出現獻血相關血管迷走神經反應;在過度緊張的情緒下,機體應激反應加強,也會導致獻血者出現獻血相關血管迷走神經反應;獻血者獻血前未調整好自身機體狀況,獻血后,人體血容量降低,也易引發獻血相關血管迷走神經反應;環境過熱多出現在夏季,如獻血者從獻血場所走到室外炎熱環境中時,也會導致其出現獻血相關血管迷走神經反應。
結合誘發獻全血相關血管迷走神經反應的常見因素,選擇對應的預防改善措施,如,結合獻血者的年齡、體重、性別等,對獻血者進行獻血前的心理狀態評估,估算其血容量;告知其獻血前注意事項,保持規律作息,禁止飲酒等,在充足的睡眠情況下,進行獻血活動,并注意控制其全血獻血量等;叮囑獻血者在獻血前一天增加水和鹽的攝入,在獻血結束后,為獻血者提供400ml ~500ml 的含鹽液體,并在2h 內飲完等;獻血前,指導獻血者進行肌肉收縮和舒張活動的練習等,避免因體位改變出現獻血相關血管迷走神經反應[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