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薇
(武警江西總隊南昌支隊衛生隊 江西 南昌 330000)
急性訓練傷是軍事訓練常見受傷類型,是指參訓人員組織器官發生病理改變或功能障礙,一般包括運動性肌肉損傷、運動性免疫抑制、過度訓練綜合征等,嚴重影響官兵軍事訓練效果,也給官兵的身體造成明顯傷害[1]。因此,如何保障軍事訓練成效,降低急性訓練傷發生率,是軍事醫學中需要解決的重點難題之一。本研究從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角度,分析軍事訓練中的常見問題以及急性訓練傷的發生原因,采用針對性的預防和急救措施,旨在降低急性訓練傷的發生率及嚴重程度,保障官兵軍事訓練的安全及效果[2]。
將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在進行急性訓練的200 例官兵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100 例,均為男性,年齡18 ~38 歲,平均年齡(26.8±5.9)歲;對照組100 例,均為男性,年齡18~36 歲,平均年齡(26.5±5.7)歲;所有官兵在進行軍事訓練前均接受嚴格體檢,身體健康,無明顯疾病表現,軍事訓練內容均一致;排除既往有急性訓練傷史者;對比兩組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不實施急性訓練傷的預防。觀察組實施急性訓練傷的預防。
1.2.1 常見急性訓練傷類型。①關節損傷。關節周圍韌帶在高強度牽拉時容易受損,引發關節疼痛、功能障礙等,如膝關節損傷、踝關節扭傷、非感染性創傷性骨膜炎等。②肌肉及軟組織損傷。主要有突然發力或猝發暴力所致,一般表現為肌肉疼痛、腫脹、活動障礙、皮下瘀血等。③骨折。在器械訓練中較為常見,如應力骨折、腕部骨折、橈骨遠端骨折等。
1.2.2 引發急性訓練傷的原因。①心理因素。部分官兵面對高強度軍事訓練容易出現焦慮、恐懼、緊張等負面心理情緒,缺乏足夠心理準備,從而增加了訓練的危險性。此外,大多數軍事訓練的要求較高,訓練強度大,考驗官兵的意志力,這也容易造成官兵心理壓力過大,準備活動達不到訓練要求,導致急性訓練傷的發生。部分官兵過于硬拼,不顧自身實際情況,訓練強度超過身體承受能力,也科導致急性訓練傷的發生[3]。②訓練安排不科學。若訓練方法單一、示范動作不到位、準備活動不夠充分或不具針對性等,為盲目延長訓練時間、提高訓練強度等,導致急性訓練傷的發生。③未落實保護措施。訓練器械或障礙物的放置不牢固,沙坑內沙粒分布不均勻等,均可導致訓練時發生意外,造成急性訓練傷。④未掌握動作要領。訓練時未完全掌握動作要領,導致動作變形或動作不到位,引發急性訓練傷。
1.2.3 預防方法。①心理調適。訓練前針對官兵存在的心理及思想問題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切勿存在麻痹大意的思想,量力而行,不要給自己過大的心理壓力,也不可過分逞強及沖動,同時努力克服焦慮、緊張等不良心理情緒,增強訓練信心,明確告知官兵只要完全掌握訓練的要領及技巧,能有效提升訓練效果,降低急性訓練傷發生率[4]。②科學安排訓練。制定科學訓練計劃,嚴密組織訓練,做好訓練前的準備活動,指導官兵掌握訓練方法及技巧,訓練遵循先易后難、先簡后繁的循序漸進的方法,視情況靈活安排,避免單次訓練強度過大或搞突擊訓練,嚴禁超強度訓練。訓練過程中嚴密觀察官兵動作是否規范,對于未完全掌握動作要領者堅決制止其訓練,給予針對性指導,待動作規范準確后進行訓練。對于訓練近期存在身體不適、舊傷復發等情況的官兵,要注意勞逸結合,不宜進行高強度訓練。③做好訓練保護。教官反復指導各項訓練動作要領,對場地的設施、器材等進行安全檢查,以防安全隱患[5]。④開展健康教育。加強官兵的自我保護意識,增強醫務監督,要求醫護人員經常深入訓練場地,檢查官兵身體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提高官兵的訓練科學性和合理性,告知官兵在大運動量過后不要立即停止,應做一些放松性活動,促進身體的恢復,同時大量運動后不宜立即用冷水沖洗身體,以防廣泛肌筋膜炎發生。
統計急性訓練傷發生率以及相關知識掌握率。
應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急性訓練傷發生率比較(例)
一旦發生急性訓練傷不應過分緊張、害怕,應該保持沉著冷靜,實施自救。首先,運用自身的急救知識,做簡單處理,同時向同伴發出求救信號。其次,判斷傷情,配合醫護人員進行現場急救。如發生扭傷、拉傷、摔傷者,應立即查看其意識是否清晰,詢問其受傷部位、疼痛程度,進行初步判斷,不宜搬動患者,待醫護人員來到現場后立即開展救治。若訓練過程中發生昏迷情況,應將患者平放,保持呼吸道通暢,等待醫護人員的來到,必要時實施人工呼吸。對于醫護人員診治后傷情嚴重者,應立即轉送至醫院治療。而對于肌肉拉傷這類較輕的損傷,切忌熱敷、理療、按摩,應嚴格制動、冷敷、鎮痛、抗炎等。嚴禁患者帶傷訓練,恢復訓練前應來院復查證實完全恢復后才可進行軍事訓練,以防傷情加重[6]。
綜上所述,急性訓練傷的預防與急救能有效增強自我保護,有效提升官兵的相關知識掌握率,減少急性訓練傷發生率和降低急性訓練傷嚴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