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紹娟,彭月辰
(徐州市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江蘇徐州221000)
近年來,國家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已成為我國經濟轉型和發展的新引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更是有增無減。緊扣新時代戰略安排,徐州市提出要建設區域性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推動在徐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等市場參與主體參與創新創業的過程,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實際研究活動中我們發現,徐州市的“創新”和“創業”活動存在“兩張皮”現象,創新主體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各主體角色缺失、功能錯位,內部協同作用未充分發揮,同時創新能力的提升未帶動創業活動的有效開展。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的實施和推進,“創新”和“創業”活動息息相關、日益緊密,已不能用傳統的政府、企業、市場、產業鏈等方法去研究,而是需要以生態系統的視角系統地理解和分析創新創業活動的群落主體、環境因素及它們之間的動態耦合過程,通過分析創新創業企業之間的關系及其與環境的互動方式,探尋實現創新創業企業間的最優合作模式,推動創業生態系統實現螺旋式上升,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首次提出生態系統這一概念的是生態學家坦斯利[1],他認為生物與自然環境之間存在很強的關聯性,生態系統就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里,生物之間、生物與群落所處的環境之間通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調節作用的一個整體。Cohen[2]提出創業生態系統是由特定區域內的主體組成的群落,這些主體之間相互作用,同時也支持新企業的加入和成長,從而創造經濟和社會價值。Isenberg[3]認為,在創業生態系統里,創業者獲取人力、資本和專家資源很容易,不僅享受政府的政策激勵,還能寬容失敗。硅谷所具有的六大有利于創業的要素:市場、政策、資金、人才、文化以及專業支持,被Isenberg認為是組成創業生態系統的黃金標準。Mason等[4]認為創業生態系統是創業主體(創業企業、投資機構、大學等)和創業環境(政策、文化等)之間互相聯系,從而達到提升績效的目的。
國內關于創業生態系統的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林嵩[5]較早提出了“創業生態系統”這一概念,他認為創業生態系統是由創業企業及其賴以生存發展的創業環境構成的一個系統,企業與環境之間相互依存、彼此影響、共同發展,促進系統維持平衡并實現動態發展。2016年以來,國內學者先后從內涵特征、主體構成、評價指標等方面對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進行理論探討,但尚未形成統一的觀點。
通過研究近5年的文獻,對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研究包括:對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內涵、構成和運行機制的研究;對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構建路徑研究;對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模型構建研究;對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運行效率研究等方面。蔡莉等[6]認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是由創業參與主體及其所處的創業環境構成的有機整體,它們相互作用,促進創業數量的增長和創業成功率的提高。常婷婷等[7]認為創新創業主體板塊、支撐板塊、載體板塊和環境板塊等共同構成了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涵蓋高校、研發機構、政府等利益相關方,創業主體是核心。邊偉軍等[8]基于青島高新區1992—2018年的發展歷程分析研究了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演化路徑及其背后的機理,認為生態系統的創新創業能力形成實質上是從個體能力到種群能力、種群能力到群落能力、群落能力再到系統能力三階涌現的、動態積累過程。周輝[9]提出,打造“雙創”升級版,需要通過強化制度體系、促進產學研結合、推動企業間協同創新和創建人才激勵機制等措施,推進創新創業環境優化、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生存空間。沈漪文等[10]通過Netlogo建模對創業生態系統的演化進行仿真研究,認為實現創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發展需要建立企業間知識共享機制、完善政策支持體系等。
國外學者對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研究較早,且側重于實踐研究,國內的研究較晚,且是建立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目前研究還主要集中在概念、特征、機制等理論方面,尚無統一的概念解釋和評價指標體系。關于路徑構建、效率評價等實踐方面的研究逐漸興起,所以研究本地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參考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徐州市出臺了各項支持創新創業的政策,全力打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取得了明顯成果。但隨著創新建設的深入還面臨創新資源要素短缺,新業態、新經濟供給不足,產業價值鏈體系不均衡,高端化不夠,市場體系不完善等問題。
徐州科教資源比較豐富,大中專院校在校生有20多萬人。2019年入選國家重大人才工程、省“雙創團隊”、省“雙創人才”、省“雙創博士”70余人,民營科技企業1億多家,民營科技企業總收入逾2 500億元。同時,徐州創新氛圍濃度較弱,受淮海經濟區周邊城市虹吸影響,畢業生流失現象嚴重,留徐定居的大學畢業生僅10%左右。
徐州是淮海經濟區內唯一同時擁有國家級開發區、國家級高新區和國家級大學科技園的城市。2019年建有省級以上眾創空間、孵化器達135家,專業孵化器7家,孵化面積16.4萬m2,分別只占全省的4%、2.8%。孵化器在孵企業中科技型中小企業占比不足7%,高企占比僅為3.2%。
享受蘇科貸、徐知貸等科技金融產品和科創創業投資基金的企業多屬成熟型。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特別是初創期企業獲得融資的支持還不夠強,受回報收益率低、資產抵押困難等因素的影響,難以得到政府引導資金或社會投資機構資本青睞。
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間未能搭建有效的信息、人才共享的平臺和機制,未能充分挖掘和發揮高校、科研院所人才資源的創新創業優勢,高校、科研院所的發展對徐州科技型企業、科技產業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作用不強。載體中眾創空間和孵化器的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偏低,均為南京的1/4,專利授權總量中以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居多,發明專利占比不到1/5。
“雙創升級創響徐州”科技雙創大賽品牌效應凸顯,2019年推動約500名各類高端人才來徐州路演、洽談合作,成功簽約120多個合作項目。同時,科技創新主體、政府科技資助政策主體思想解放程度不夠,缺乏支持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企業仍往往更加注重土地、設備等生產要素的投入,尚未真正成為科技創新投入的主體。雙創活動形式還不豐富,品牌化、低成本、公益性、開放共享的創業創新平臺數量、種類不多。
徐州市的風險投資機構缺位,代表高成長中小企業的獨角獸企業缺失,瞪羚企業數量稀缺。據全球INS大會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中國瞪羚企業數據報告”顯示,徐州市瞪羚企業數僅有90家,僅是江蘇省瞪羚企業數(3 180家)的2.83%,全國排名49位。
競爭是創新和創業活動的真正動力,只有經過了真正的市場競爭的洗禮,企業才能更富生命力。有些企業存在于政府的保護傘之下,沒有與外部環境不斷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等的交換,處于“半死不活”的狀態,難以持續發展,也導致系統的自我維持功能弱化。
由于交通、成本、開放合作意識等局限,徐州市的創新創業活動往往局限于本地區域內,沒有主動與外界成熟的創新創業系統進行資源、人才、信息等的交換,系統的孤立或封閉只會導致系統處于紊亂無序狀態。
借助生態學的眼光去看待創新的歷程,強調創新要素的生命特征、要素之間及要素與環境交互的動態性、開放性,從而探索創新創業系統良性運行機制以達到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目的。
在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的生態系統中,創業企業是重要組成部分,類似于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在技術和市場環境快速變化的背景下,它通常是創新的載體。它可以成長并發展成為穩定的創新創業主體,也可以衍生和分化出新的創新創業主體。政府的作用類似于分解者,通過營造開放公平公正的營商環境,釋放創新優勢和潛力。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創新的源頭,是知識和技術的主要供給者,集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等功能于一身。各類專業中介機構,如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等,是創新研發和創新成果轉化的橋梁,促進了資源整合,可有效降低創新創業風險。包括銀行、風投、創投等在內的金融投資機構是創新創業主體,特別是企業所需資金的重要來源,有效彌補了創新主體自身資金的短缺。特別是風投在風險把控、項目管理、市場運作等方面有著較為豐富的經驗,可以幫助創新創業主體更好地開展創新活動。此外,市場狀況、基礎設施、創新政策、創新文化等構成了創新創業系統的外部環境,稱之為經濟環境、自然環境、科技環境、文化環境,其中,創新文化是創新創業系統的精神支撐,有利于創新主體之間的認同、聯系與合作。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不是靜止孤立的,是開放循環的動態系統。
通過以上分析,構建徐州市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運行機制如圖1所示。
順應市場決定資源配置這一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解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構建及優化過程中存在的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監管不到位等問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服務于經濟發展的要求。讓企業充分接受市場競爭的洗禮,激發市場主體競爭活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強對政府在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中職能發揮的監督,建設有利于創新創業活動的制度環境與文化環境。
探索“定向研發、定向轉化、定向服務”的訂單式研發和成果轉化機制,面向海內外實施“揭榜攻關”。打通“政產學研金介用”協同創新通道,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暢通科技成果轉化路徑,提升創新能力轉化為創業能力的水平。加大科研與經濟的緊密聯系,破解長期存在的“兩張皮”現象。
樹立企業主體地位,發揮經濟、科技政策的引導作用,使企業成為創新投入的主體。培養、引進、扶持民營高科技企業,培育集群領頭羊,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發展注入原動力。
統籌利用在徐高校、科研院所的優秀科研團隊、重點實驗室等科技資源,推動高校院所與創新創業深度融合,聯合共建新型技術研發組織、成果轉化服務平臺等,對科研人員面向企業開展的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培訓等給予相應獎勵。
推進“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創業孵化鏈條建設,建設高質量科技園區。推動研發設計、技術轉移、檢驗檢測、知識產權、科技投融資等科技服務業發展。

圖1 徐州市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運行機制
布局建設高價值的專利培育中心,鼓勵和支持創新創業主體加強關鍵前瞻技術知識產權創造,形成一批戰略性高價值專利組合。探索在科創基金中設立知識產權投資子基金,支持開展先進技術預研,共享研發成果。實施專利導航工程,促進知識產權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準確把握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和區域重點產業的技術與市場競爭態勢,合理推進區域新興產業布局和結構優化。
營造激勵創新、激勵創造、尊重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吸引大學生和專業技術人員投入創新創業的大潮中。定期舉辦創業講壇和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激發創業激情和創新靈感。通過媒體、虛擬社區和社會網絡,大力宣傳本地創業故事和創業典范,通過創業榜樣的示范引領、信息支持和機會啟迪功能影響人們的創業行為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