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樂炎
走在盛夏的內蒙古伊金霍洛旗——藍天映襯、滿目蔥郁、碧水環抱,市區隨處可見的街心公園白霧繚繞,這是霧森系統通過高壓系統將常溫的水以細微的水粒噴出,直徑極小的微粒在空氣中云集,形成的白色霧狀的奇特景觀。如果不是街邊蒙文提醒,你會感覺這是一座位于中國南方的溫婉美麗小城。
伊金霍洛旗,蒙古語意為“圣主的院落”,是一塊水草豐美的地方,這塊綠色寶地見證了中國元代文化的輝煌。然而近現代以來,因為過度開發和超載放牧,伊金霍洛旗變成了一塊“生態瘡疤”。
其實,這塊曾經的“生態失守地”,蘊含著巨大的寶藏。伊金霍洛旗煤炭資源儲量560億噸,是全國著名的煤炭之鄉和國家重要的能源戰略之地。“在資源稟賦與生態治理之間,伊金霍洛旗人更早領悟‘發展與‘保護的理念精髓,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實在在的踐行者之一,伊金霍洛旗探索走出了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新路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動力。”伊金霍洛旗旗委書記華瑞鋒表示。
伊金霍洛旗位于干旱草原向荒漠草原的過渡地帶,新中國成立初期森林覆蓋率不足3%,風沙漫天,沙進人退,自然生態十分脆弱。

構想 伊金霍洛旗巧妙地將生態包袱化為生態資源,以“綠”托底,積極開發生態旅游文化產業。
伊金霍洛旗人很早就嘗到了生態失守所帶來的惡果,從上世紀70年代起,伊金霍洛旗被列入“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重點旗,各項大規模的治沙造林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生態狀況也實現了從“嚴重惡化”到“整體遏制”的轉變。目前全旗森林覆蓋率達36.8%,全年空氣質量優良率達88.7%。
作為資源型城市綠色轉型的典型代表,伊金霍洛旗近年來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發展理念,努力踐行新的發展方式,最終以前后對比鮮明的植被覆蓋率和森林覆蓋率,以及礦區生態環境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由“灰”變“綠”的生態逆轉。
如今伊金霍洛旗在推進生態治理的同時,著力轉換發展動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形成了能源經濟、現代煤化工、高端裝備制造、現代物流、全域旅游等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距離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陵園僅3公里的天驕生態文化林,既是成吉思汗國家森林公園的核心景觀區,也是防沙治沙項目區。在防沙造林初期,由于苗木短缺、自然條件和生產條件所限,只能以栽植沙柳、楊樹、榆樹等少數耐旱樹種和沙生灌木為主,樹種單一、林分較差,且大部分林木已進入過熟期、衰退期,形成了大片長勢不良的“小老頭林”。
從2010年起,伊金霍洛旗委、旗政府多方籌措資金,對成吉思汗陵旅游區周邊100平方公里范圍內的林區實施品質提升改造工程,累計栽植樟子松、油松、旱柳等喬木1200萬株,平均高度3.5米,形成了以針葉林為主、針闊混交、適地適樹、獨具特色的“沙地林海”和“綠色銀行”。
林區改造工程既優化了林分結構,改善了林分質量,增強了祖國北疆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生態防護功能,又挖掘了生態價值,帶動了苗木產業發展、群眾增收致富,打通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
“綠色發展不能光低頭栽樹,更要抬頭看路,要尋找和擴展致富的路子。”華瑞鋒表示,依托豐富的林木資源,伊金霍洛旗大力發展林沙產業,形成了以重組木、生物質顆粒燃料、飼料、飲食品和生態旅游為主的林沙產業體。
沙柳是荒漠化治理的首選樹種之一,也是沙生灌木開發利用中用量最大的樹種。因其具有種源豐富、造林技術簡單、成活率高、成本低和防護效益高等優勢,長期以來在鄂爾多斯市范圍內大面積推廣種植。以往由于沙柳平茬剩余物沒有很好地被利用,大部分用做薪材,少部分用于生產中密度纖維板、刨花板,經濟價值不高,也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
變“廢”為“寶”。內蒙古清研沙柳產業工程技術中心有限公司首先介入當地的沙柳產業,以沙柳枝條為原料,運用專利技術和特殊加工工藝,壓制出防水、防腐的綠色環保沙柳木型材。據公司負責人介紹,實行沙柳與優良牧草套種的科學種植模式,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可以帶動當地農牧民積極種植沙柳,從而實現農民增收致富。
目前幾十余家加工沙柳的中小型企業分布在各個鄉鎮,聯結20000多戶牧民的原料收購加工,實現每畝年收入1000元以上。通過引導廣大農牧民科學種植沙柳,不僅有效改良土壤,還能促進農村牧區剩余勞動力就業,實現農牧民增收,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位于烏蘭木倫鎮的神東天隆集團公司武家塔露天煤礦,過去因大力度開采,導致地面形成丘陵溝壑及沙灘地貌。痛定思痛,武家塔露天煤礦從2004年開始了漫長的生態治理恢復之路,如今已經完成土地復墾面積5300畝,建設成160畝綠色蔬菜基地、100畝中蒙藥材種植區、枸杞種植區、杜梨種植區和沙棘種植區,形成了生產—排土—治理—復墾—綠化的良性循環,2015年被自然資源部評為國家級綠色礦山。
夕陽西下的紅海子濕地公園湖面波光閃閃,成群的鷗鳥在水面飛來飛去。大片的遼闊水域,讓你忘了它遭遇資源型城市發展的典型瓶頸——水資源枯竭,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伊金霍洛旗原有水域空間受到擠壓,城市河湖連通性一度遭到破壞。
一邊是缺水,一邊是廢水“無處可去”。伊金霍洛旗以煤而興,它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強勁支撐的同時,也帶來了廢水排放問題——煤炭在開采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礦井疏干水,利用不好就會成為巨大的環境負擔。
這一對矛盾體催生了伊金霍洛旗建設城市生態水系的戰略構想——將境內74座礦井產生的18萬立方米疏干水凈化處理后引入城市、引入鄉村、引入園區,循環用于城市生態水系、園林綠化、噴淋降塵、項目建設等,有效提高了礦區疏干水的綜合利用率,促進了河湖水質環境凈化改善,全面提升了城市生態宜居品質。
為了進一步拓展水系空間,2019年,伊金霍洛旗在“三河兩湖”環城水系框架的基礎上,啟動實施了全長47.55公里的“五橫六縱兩支流”13條水系工程,從而進一步暢通以“三河兩湖”為軸心的河湖濕地之間的連接“脈絡”。目前中心城區水域面積達到17.8平方公里,營造了“水在城中、城在綠中、人在景中”的生態宜居環境。
此外,伊金霍洛旗還啟動實施“東水西輸”工程,經南、北兩條輸水管線,將東部、南部礦區14座煤礦疏干水引入西部農牧業地區。目前,已建成輸水管線275.9公里,其中北線213.6公里,南線62.3公里,日輸水能力達6.2萬立方米,一方面用于農牧業灌溉用水,每年可減少地下水取用量3000萬立方米以上;另一方面,用于河湖生態補水,有效補充了境內8條內陸河流和15個自然湖泊水量,促進了生態涵養,也對伊金霍洛旗鄉村振興大有助益。
如今,這座曾經缺水的北方小城有了水韻的靈動——因水成街、因水成景、因水成園的濱水環境和親水氛圍正在成為伊金霍洛旗的新特色、新名片。按照“舒展大氣”“精美秀氣”“親水靈氣”的理念,伊金霍洛旗以“繡花功夫”和“工匠精神”,對中心城區5大區域、9個公園廣場、28條市政道路、70余個景觀節點綠化品質進行了精雕細琢、全面提升,新增綠地面積100萬平方米,公園綠地總數達33處,中心城區綠化率突破48.4%,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80余平方米;硬化人行道120余萬平方米,鋪設慢行系統25公里,城市綠道、慢行步道、騎行公園、林蔭小路交錯布局,以水為媒激活了伊金霍洛旗發展的綠色引擎。
“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要脫離有錢時舍不得轉、沒錢時無力轉的怪圈。”華瑞鋒表示,盡管目前伊金霍洛旗還是以煤礦產業為主,但是轉型布局早已進行,一方面對原有煤礦延伸鏈條進行優化升級,另一方面積極探索新型產業。
伊金霍洛旗天驕綠能50萬千瓦采煤沉陷區生態治理光伏發電示范項目位于烏蘭木倫鎮巴圖塔采煤沉陷區,場址總面積約4.2萬畝,伊金霍洛旗擬將該域約4.2萬畝采煤沉陷區土地進行高標準生態修復,在生態修復項目完成后實施“光伏+”項目,力爭將伊金霍洛旗建設成為全國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治理示范區和全國光伏產業示范區。
不僅如此,伊金霍洛旗對未來也已有了一個成熟的構想,巧妙地將生態包袱化為生態資源,以“綠”托底,積極開發生態旅游文化產業。
在烏蘭木倫鎮明安木獨村和蘇勒德霍洛村部分區域內,伊金霍洛旗正在規劃建設內蒙古天驕御苑狩獵文化生態園(狩獵場)建設項目。依據采煤沉陷區現狀條件,伊金霍洛旗在恢復生態的基礎上合理利用資源,將狩獵文化與蒙元文化相結合,把該項目作為成吉思汗陵旅游外圍資源的補充,形成新的旅游經濟增長點。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所原黨委書記揣振宇表示,任何資源都是有限的,伊金霍洛旗黨委和政府未雨綢繆前瞻布局,才取得今天的成績,它是資源型城市轉型中的一個典范樣本。接下來伊金霍洛旗可以充分利用旅游資源優勢,大力開發旅游文化產品,在優美的環境中營造大健康產業。同時引進名牌大學建立分校,進一步舉辦多種類型的國際性活動,進一步打響伊金霍洛旗的縣域品牌知名度。
在清華大學社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秘書長蔣任重看來,伊金霍洛旗通過持續優化生態建設,營造了良好的營商環境,真正把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有機協同起來。在生態建設方面既表現出充分的前瞻性,主動作為、提前布局;同時也體現出了系統性,能源、園林、住建、自然資源、文旅以及林草等各部門全面貫徹綠色生態建設理念,共同發力,互為支撐;并且伊金霍洛旗的生態文明建設還具備可持續性的特點,注重機制設計,注重長遠發展,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
“伊金霍洛旗為全國提供了資源型城市生態治理的實踐范本,同時它的產業轉型也體現出可持續發展態勢,符合綠色發展理念,其發展模式值得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在國家信息中心區域發展研究院秘書長劉波看來,伊金霍洛旗可謂是把不毛之地建成了萬畝森林,將“生態傷疤”變成了濕地景觀、沃野良田、宜業宜游的福地。